清晨的厂区刚从晨雾里苏醒,一辆货车正缓缓驶过质检区,车轮压过积水的路面,溅起一圈细小的水花。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捏着一张刚打印出来的物流追踪单,纸边有些发皱,像是被反复折过又展开。他没急着进会议室,而是把单子贴在玻璃上,借着光看了看背面的海关编码。
“越南那边的货,三天前就报关了,到现在还没放行。”他自言自语,声音不大,却刚好能让刚进门的小林听见。
小林拎着两杯豆浆,脚步一顿:“是不是资料不全?”
“资料齐得很。”刘好仃把单子收下来,轻轻拍了拍,“问题是,他们换了新的环保申报系统,咱们的老合作方没及时更新流程。”
他走进会议室,把单子钉在白板一角,像钉下一颗预警钉。桌上已经堆满了资料:各国海关政策对比表、国际物流成本曲线图、还有几张从行业报告里剪下来的供应链网络示意图,边角被胶带粘得歪歪扭扭。
“昨天大家提了十个问题。”刘好仃环视一圈,目光落在三人面前的笔记本上,“今天,咱们不提新问题,先试着给它们找个‘老家’——哪个问题,出自哪条供应链的‘地盘’。”
小张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比如‘海运旺季订不到舱位’,这明显是东南亚和欧洲线的通病。”
“对。”刘好仃拿起红笔,在地图上圈出几个港口,“新加坡、鹿特丹、巴生港,每年第三季度都像春运火车站,货比船多。”
小林补充:“还有德国客户要求碳足迹追踪,咱们国内的运输数据能接上,可一到海外段,信息就断了。”
“不是断,是‘语言不通’。”刘好仃笑了笑,“咱们用吨公里算排放,人家用‘生命周期评估模型’,连单位都不在一个频道。”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笑,像水滴落进热油锅,噼啪带劲。
“所以第一步,”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分类归因”四个字,“咱们得先认亲戚——哪个问题,是哪个国家的‘家常便饭’。”
他让三人按昨晚整理的资料,把问题分门别类贴到地图上。小林负责欧洲,小张盯亚太,小王则啃下了中东和南美。
贴着贴着,问题像星星一样布满了世界地图。有的地方密集得像扎了堆的图钉,有的则孤零零挂着一两个标签。
“你们发现没?”小林突然抬头,“节日特别多的国家,物流波动也大。”
“不止是节日。”刘好仃走过去,指着泰国那一栏,“他们有个‘佛诞节物流冻结期’,全国一半的运输公司直接放假七天,连加钱都没人接单。”
“这谁顶得住。”小张摇头,“咱们样品要是卡在这七天里,客户合同直接作废。”
“所以得提前标红。”刘好仃用荧光笔在日历上画了个圈,“不是等出事才救火,是先把火源画出来。”
他转身打开投影,调出一份某国际建材企业的年度复盘报告。屏幕上跳出一行数据:“因宗教节日导致交货延迟,年均损失订单额12%。”
“人家花了三年才摸清这些‘软规则’。”刘好仃说,“咱们现在开始,不算晚。”
小林记下一条:“未来三个月内,需排查所有目标国的法定节日、宗教假期、行业淡旺季。”
“好。”刘好仃点头,“这叫‘看天吃饭’——得先知道哪天会打雷。”
大家笑出声,气氛轻松了不少。可轻松归轻松,没人停下笔。
接下来的讨论转向风险分析。刘好仃让团队试着从“政策、物流、供应商、突发事件”四个维度,给每个问题打上风险等级。
刚开始还顺利,可一到数据支撑环节,卡住了。
“咱们知道东南亚海运贵,可贵多少?波动多大?”小张盯着空白的表格,“内部数据只有去年的,今年的压根没更新。”
“海外仓的周转率呢?”小林问,“咱们连合作仓的实时库存都看不到。”
刘好仃没说话,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几分钟后,他挂断,冲小林点点头:“老陈答应分享他们公司在胡志明仓的近三个月周转数据。”
“陈总这么爽快?”小张惊讶。
“不是我面子大。”刘好仃笑了,“是咱们上个月帮他解决了玻璃色差问题,人家记着人情。”
“所以供应链不只是冷冰冰的路线图,”小林若有所思,“还是人情网?”
“聪明。”刘好仃竖起大拇指,“物流是腿,信息是眼,人情,是拐杖——走得远的人,三条腿都得有。”
有了外部数据注入,分析进度快了起来。他们用图表把各国的清关时效、运输成本、政策变动频率做了可视化处理。屏幕上,一条条供应链像血管一样延伸,有的通畅,有的堵塞,有的干脆标成了红色——高危区域。
“南美这条线,”小王指着巴西段,“政治局势不稳,上个月海关换了三轮负责人,政策朝令夕改。”
“这不是运输问题,是‘地震带’。”小张说,“走这儿,等于踩钢丝。”
“可客户在圣保罗。”小林皱眉,“不走这儿,走哪儿?”
没人回答。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只有投影仪风扇嗡嗡作响。
刘好仃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字:不确定性。
“咱们习惯把问题想成‘故障’,修好了就行。可国际供应链不一样——它更像天气,能预测,但不能控制。”
他拿起一支蓝笔,在红区外围画了个缓冲圈:“所以不能只想着‘修’,得学会‘绕’、‘等’、‘备’。”
“可咱们现在连‘看懂’都费劲。”小张苦笑,“更别说绕了。”
“所以今天的目标不是解决,是认清。”刘好仃语气沉稳,“咱们得先承认——这盘棋,比想象中复杂。”
他组织大家重新梳理所有数据,从头核对每一条信息来源,确保不靠猜测下结论。小林发现某国税率数据用了过时版本,立刻标注修正;小张发现物流成本没包含保险溢价,赶紧补上;小王甚至查到了某港口正在扩建,未来三个月将限流30%。
“原来咱们以前的‘顺利’,”小林感慨,“是蒙在鼓里的顺利。”
“不是蒙。”刘好仃纠正,“是运气好,没碰上雷区。”
他打开一份行业分析平台的订阅报告,邀请团队参加一场线上专家分享会。主讲人是位在跨国供应链领域干了二十年的老将,说话直白,案例扎心。
“去年,一家中国光伏企业,产品全球领先,结果在波兰卡了两个月。”专家在屏幕上展示一张滞留货物的照片,“为什么?他们用了不符合当地环保标准的包装胶带。”
会议室一片哗然。
“一条胶带,毁了一船货?”小张瞪大眼。
“不是胶带的问题,是思维的问题。”专家说,“他们以为产品过硬就行,可国际供应链,是细节的战争。一个螺丝、一张标签、一句说明书翻译错误,都能让整条链子崩盘。”
刘好仃默默记下这句话,转头对团队说:“咱们的玻璃能变色,可要是包装箱上的回收标志印错了颜色,人家照样拒收。”
小林低头看自己做的流程图,突然觉得那些箭头和方框,像极了迷宫。
分享会快结束时,专家提到一个趋势:“明年可能出台新的全球碳关税政策,所有出口建材,都要提交全链路碳排放审计报告。”
“这不光是环保,是贸易门槛。”专家说,“谁数据透明,谁有资格入场。”
刘好仃眉头一紧,迅速记下。
会后,团队重新汇总分析结果。他们得出一个共识:国际供应链不是简单的“国内链+出海”,而是一个多维度、高动态、强依赖的复杂系统。政策、文化、物流、人情、突发事件,任何一个变量失控,都可能导致全线瘫痪。
“咱们以前觉得,优化供应链就是换更快的船、找更便宜的仓。”小张总结,“现在看,那只是换轮胎,可路本身坑坑洼洼,换再多轮胎也颠得散架。”
“所以结论是?”小林看向刘好仃。
他站在白板前,看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图表,沉默了几秒。
“结论是——”他缓缓写下一行字:
我们连起点在哪儿,都还没完全看清。
会议室安静下来。没有人沮丧,也没有人急着反驳。他们知道,这不是泄气,是清醒。
刘好仃转身,拿起茶杯——杯底还剩一口凉茶,他没喝,只是轻轻晃了晃,看着茶叶缓缓下沉。
“没关系。”他说,“看清问题,本身就是进步。”
他放下杯子,指向地图上那条从深圳出发、蜿蜒向海外的线。
“咱们现在像站在山顶,终于看见了整片森林。以前只盯着一棵树,觉得砍了就行。现在知道,森林里有沼泽、有断崖、有迷雾,还有我们根本没见过的动物。”
小林笑了:“那咱们是探险队?”
“对。”刘好仃也笑了,“不带地图的。”
他拿起笔,在白板最下方写下今天的最后一句话:
复杂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它简单。
然后他合上笔记本,说:“明天,咱们请一位海关顾问来聊聊。”
小林刚要问具体时间,刘好仃的手机响了。
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眉头微动,按下接听。
“刘工,”电话那头是越南合作方的经理,声音急促,“我们刚接到通知——从下周起,所有进口建材必须提供第三方环保认证,临时加的,没有过渡期。”
会议室的空调忽然发出一声低鸣,像是被这消息惊得喘了口气。
刘好仃握着手机,指节微微发白。
他还没开口,对方又补了一句:
“而且,只认欧盟认证机构出具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