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的光在昏暗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刺眼。刘好仃盯着那条刚跳出来的微信,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像是在确认自己没看错。
“两家材料厂。”他低声念了一遍,把手机轻轻放在桌角,起身拉开抽屉,取出那本封皮空白的硬壳笔记本。
他翻开第一页,上面工整地抄着一句话:“合作不是谁听谁的,是互相懂。”下面已经密密麻麻记了十几条线索,最新一条是昨天老李补充的:星曜专利初审提交,技术方向为“多层夹胶智能变色结构”。
刘好仃用红笔在这条记录旁画了个圈,又在旁边写上:“评审会,两家候选。”
他合上本子,拨通小王的电话:“明天早上八点,会议室,紧急会。”
第二天一早,小王抱着平板第一个到。他把文件夹打开,首页是刚整理好的《生态链动态简报·第二期》,封面比上一期多了个手绘的小灯泡图案。“我昨晚睡不着,干脆把星曜那条线全捋了一遍。”他边说边调出专利摘要,“他们这次要的不是普通基材,而是能承受电控信号干扰的复合玻璃,响应速度要求≤0.8秒。”
老李进门时正听见这句,把保温杯往桌上一放:“那不就是咱们F1工艺的弱项?抗砸没问题,通电这事儿可没测过。”
“所以不能只拿强项去碰运气。”刘好仃走进来,手里拎着一叠打印纸,“我昨晚把专利文件拆了,发现他们真正的痛点不在强度,而在‘系统稳定性’。”
他在白板上画了三条横线。
“第一条,安全达标——这是入场券,咱们早就过了。”
“第二条,量产稳定——不能今天做出来合格,下周就出偏差。”
“第三条,系统集成——这才是他们最头疼的。玻璃不是单独用的,它得跟控制器、电源、软件联动。咱们要是只说‘我这块玻璃很硬’,人家根本听不进去。”
小王点头:“就像你去买手机,没人只问‘屏幕划不划得坏’,大家关心的是‘会不会卡’。”
“对。”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第三条下面重重划了一横,“咱们的方案,得从‘帮他们少踩坑’开始。”
老李皱眉:“可我们连他们用啥控制器都不知道啊。”
“那就先查。”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在一页空白处写下“招聘岗位”四个字,“科技公司招人,往往比发公告还准。看看他们最近在找什么人,就知道在攻什么山头。”
小王立刻反应过来:“我去扒他们官网和招聘平台!”
“不急。”刘好仃摆摆手,“先做咱们能做的——把F1工艺拆开,看看哪块能接上他们的需求。”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F1工艺三大模块”:
一、强度模块——热弯夹胶,抗冲击1.5焦耳以上;
二、透光模块——双面减反射,透光率≥92%;
三、电控兼容模块——待验证。
“前两项是咱们的招牌,第三项是未知数。”刘好仃指着最后一项,“但他们既然敢设计电控变色,肯定要考虑信号干扰。咱们的夹胶层有没有可能成为屏蔽层?或者反过来,会不会自己就成了干扰源?”
小王眼睛一亮:“我可以做个模拟测试!拿样片接低压电流,看会不会影响钢化层应力分布。”
“去做。”刘好仃点头,“结果不管好坏,都是信息。”
老李看着白板,嘀咕:“可咱们这么搞,是不是太被动了?人家都开评审会了,咱们还在猜人家要啥。”
“猜不是目的。”刘好仃拿起笔,在“电控兼容模块”旁边写上“待验证”三个字,特意用黄色标记,“目的是让咱们的‘猜’,变成有数据的推演。等哪天真坐到谈判桌前,咱们说的不是‘我觉得’,而是‘我们测过’。”
会议结束前,小王交出一份新表格——《F1工艺与星曜需求匹配度评估》。
表格里,每一项技术参数都被打分:安全性能9.5分,量产能力8.8分,电控兼容性……标着大大的“待验证”,底下一行小字:“需搭建模拟电压环境进行老化测试”。
刘好仃看完,没说话,只在表格背面写了一行字:“方案的核心,不是展示优势,而是解决对方没说出口的麻烦。”
下午三点,他召集小组第二次碰头。
“我查了星曜最近三个月的招聘信息。”小王一开口就带来新料,“他们招了两个嵌入式系统工程师,一个材料仿真工程师,还有一名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稳定性测试’的专员。”
老李听得直眨眼:“这不就是专门对付系统集成问题的?”
“说明他们在补短板。”刘好仃点头,“也说明,他们现在最怕的,不是玻璃不够强,而是整个系统因为一块材料出问题而崩盘。”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蓝笔画了个金字塔。
“底层是‘能用’,中层是‘好用’,顶层是‘放心用’。咱们的目标,不是挤进前两层,而是帮他们稳住第三层。”
“怎么稳?”老李问。
“不靠吹,靠嵌入。”刘好仃写下“三阶设想”:
第一阶段:联合测试——提供定制样片,附带完整工艺参数;
第二阶段:数据共采——共享样片在不同温湿度、电压下的老化数据;
第三阶段:标准共建——参与其外围设计,比如提出“夹胶层屏蔽效能建议”。
“这不是一步到位的合作,而是一步步建立信任。”他说,“咱们不抢主角位置,先当个靠谱的配角。”
小王听得入神,赶紧打开文档,把这三条整理成册。标题他想了半天,最后敲下:“渐进式技术嵌入方案”。
打印时,机器突然卡了纸。
他抽出那张卡住的A4纸,发现背面隐约印着前一份文件的字迹——“生态链动态简报·第一期”。他拍了拍打印机,重新送纸,没多想就把那张废纸揉成团,扔进了垃圾桶。
方案打印完毕,小王把文件夹递给刘好仃。
刘好仃翻开第一页,看到“三阶设想”那一栏,停了几秒,拿起红笔,在“数据共采”旁边加了一行小字:“所有测试数据,标注误差范围,不回避问题。”
“干嘛写这么细?”老李凑过来看。
“因为真正专业的合作,不怕暴露局限。”刘好仃合上文件夹,“怕的是装懂。”
散会后,他坐在办公室,把新方案一页页翻过。窗外天色渐暗,台灯的光晕照在“电控兼容性:待验证”那一行黄标上。
他打开抽屉,取出那张星曜的参展证,轻轻放在文件夹上。
参展证的背面,是他去年随手记的一串数字——可能是那位工程师的联系方式,也可能是某个测试参数。他没去查,只是用指尖在那串数字上停留了几秒。
然后他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真正的准备,不是等到机会敲门才开始。”
笔尖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而是当别人还在听动静时,我们已经把门缝里的光,量清楚了。”
第二天清晨,小王提前半小时到厂。
他打开技术档案室的电脑,调出F1工艺的全部参数表。在“夹胶层介电常数”那一栏,他停了下来——这个数据从未被重点标注,但现在看,它可能直接影响电控信号的穿透效率。
他新建一个文档,命名为:“F1工艺电控兼容性模拟测试方案”。
刚保存,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刘好仃发来的消息:“测试方案做好后,先别急着跑数据。”
小王盯着屏幕,等下文。
三秒后,第二条消息进来:“去仓库拿三块样片,编号A0712、b0803、c0915,按不同温湿度预处理二十四小时。”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六点四十分。
阳光刚爬上档案室的窗台,照在电脑屏幕上,文档标题清晰可见。
他打下第一行字:“测试目标:验证F1工艺在复杂电控环境下的稳定性表现。”
敲完回车,他起身走向仓库。
走廊尽头,保洁阿姨正推着拖把经过公告栏。
昨天新贴的《异常信息上报通道》通知下面,不知谁用便利贴补了一行小字:“如有发现玻璃自发热现象,请立即联系技术组。”
阿姨看了眼,笑着撕下便利贴,顺手塞进工作服口袋。
小王的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里轻轻回响。
他拐过转角,右手边是质检楼的电梯间。
电梯指示灯停在三楼。
他按下上行键,金属门缓缓滑开。
里面站着老李,手里拎着一个密封袋,里面是三块透明样片。
“你也是来拿样片的?”小王问。
老李点点头,把袋子递过来:“刘师傅说,这批材料出厂前做过特殊处理,让我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