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京营已被江宁陆续派出十几万兵马。
其中,10万兵马先后由何可纲和满桂率领,出兵塞外收复河套平原。
5万兵马则被秦良玉与邓文明带领,去清查北方卫所军田。
还有数万兵马被江宁派去协助百姓耕种军田。
如此一来,京营如今尚余十几万人马。
江宁深知,若一味对这些将士采取高压训练,长此以往,士兵必定难以承受。
于是,他前前后后招募了许多有功名在身的文人进入军中,担任基层军官。
这些文人不仅教普通将士读书识字,还会在闲暇之时给将士们说书唱戏,极大地丰富了士兵们原本枯燥的生活。
就连军中的军医,江宁也从民间招募了不少,利用空闲时间传授将士们医学知识,确保他们日后在战场上能够实现自救或救助战友。
为进一步鼓舞士气,江宁还为京营将士制定了一系列荣耀制度,以此增强将士们的荣耀感与使命感,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
江宁明白,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单纯依靠高压军法练兵。
毕竟,以前的制度不完善,将士们的战力直接和军饷挂钩,军饷充足,战力拉满,军饷不足,战力清零。
当然,江宁并非只是一味画饼,而是实实在在给予了将士们诸多福利。
就拿今日五军左卫的全军大比武来说,凡是成绩优异者,不仅能获得全军表扬与荣誉称号,还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另外还会得到一笔丰厚赏金。
正是在这种恩威并施,即“大棒加红枣”的双重政策之下,京营士兵在短短两年内,战力实现了直线飙升。
随后,江宁领着朱由检和老魏巡视了士兵营房。
看到营房内整齐有序的内务,朱由检和老魏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
老魏满脸疑惑地问:“侯爷,行军打仗有必要让将士们搞这些看似无用的事吗?”
江宁耐心解释道:“魏公公,良好的内务可是一名士兵具备良好军事素养的体现,同时,它还能锻炼士兵的自我管控能力。”
接着,江宁又向老魏和朱由检详细讲解了如今五军营与其他几营的不同之处。
要知道,五军营如今满编9万人,分为左、中、右三卫,每卫下辖3万人马。
与此同时,这三万人马又被细致地划分为十个千户,每个千户下辖三千兵马。
每个千户再进一步分为十个百户,每个百户统领三百兵马。
而每个百户之下又分为三个总旗,每个总旗管辖一百人。
每个总旗下设三名小旗,每个小旗管辖三十三人。
小旗下辖三名校尉,每名校尉管辖十人。
在人员配置上,江宁借鉴了后世的“三三制”模式,从全方位提升整体军队的军事素养与作战实力。
不仅如此,江宁还对军事人员的职能进行了调整与划分。
在百户以上的军事主官中,为每位主官配备两名副手,分别是参军和参事。
参军的职责类似于后世军队中的参谋长,主要负责出谋划策,协助军事主官制定作战计划等相关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军事谋略与规划能力。
参事则如同后世军队中的政委,主要负责军队人员的思想工作,士兵的日常生活,确保士兵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秩序。
对于这两类人员,有着严格的任职要求。
参军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更需具备亲身参与作战的经验,才能胜任此职。
参事的要求相对而言稍低一些,但目前京营各级军事单位中的参事,大多拥有秀才功名,可谓是弃笔从戎,投身军旅。
而参军一职,则是通过武举选拔,挑选那些文化水平较高且策论成绩优异者来担任。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系列军事改革,江宁甚至不惜对武将品级进行了一次全面大调整。
如今,五军都督府中,左都督为正一品,右都督为从一品。
都督同知为正二品,都督佥事为从二品。
都指挥使为正三品,都指挥同知和都指挥佥事为从三品。
指挥使为正四品,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为从四品。
千户和镇抚使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
百户为正六品,总旗为正七品,小旗为正八品,校尉为正九品。
千户以下的军官,可依据军功大小进行晋升。
而千户以上的军官,若想晋升,除了要有显着军功,还必须通过五军都督府组织的各方面严格考核才行。
另外,江宁将镇抚使的职能明确为军法纠察,镇抚使及其下辖人员统一归五军都督府管理,以确保军队纪律的严明与执法的公正。
原本江宁计划全面参考后世军制进行整编,但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大明朝的社会主体思想以及个人价值观与后世差异巨大。
完全照搬后世军制并不现实。现有的制度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却是最符合大明当前国情的选择。
此外,考虑到实际作战与日常训练的便利性,士兵们除了在大军出征以及检阅军队时身着甲胄,其余时间主要穿着制式短袍劲装进行操练。
为了进一步明晰军队的组织架构,江宁还引入后世军衔制度的理念,设计了臂章、肩章和胸章,通过这些标识来清楚地表明士兵所属部队、兵种划分以及军官等级。
江宁介绍完这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军事改革举措后,老魏和朱由检听得瞠目结舌。
老魏身为太监,本身没多少文化,平日里除了积德行善,刷功德,对军队只是单纯觉得好奇,倒没有什么其它想法。
但朱由检就不同了,如今他不仅是老朱家话事人,还替朱由校掌管着三万三千人的皇明卫,因此对江宁讲述的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最后,朱由检面带疑惑地开口问道:“二哥,将士们平日里不穿盔甲训练,这样能行么?
万一打起仗来,穿上盔甲跑都跑不动,该咋办?”
江宁笑了笑,朝孙传庭使了个眼色。
孙传庭心领神会,立刻解下自己的护臂和腿绑。
朱由检上前查看,不禁惊呼道:“这玩意儿怎么这么重啊?”
孙传庭笑着解释:“殿下,这护臂和腿绑是侯爷专门设计的,里面都加了铅块,重量可比盔甲重多了。
此外,还有特制的沙袋和沙衣,用来增强士兵们的负重和耐力。”
说着,他从护臂中抽出一块铅板,继续说道,“殿下,将士们训练时穿上这种特制的护臂、腿绑和沙衣,然后逐步增加铅块和沙袋的重量,就能有效提升负重能力和持久力,还能减少对盔甲的磨损。”
朱由检听完,连连称奇,说道:“这个办法好,回头本王就让宗人府照做,给那三万新兵蛋子用上。”
就在这时,杨嗣昌匆匆跑了过来,赶忙向江宁等人行礼。
江宁微笑着点头回应。
随后,杨嗣昌笑着对孙传庭说:“白谷,今日五军左卫大比武已经结束了,轮到你上台讲话啦。”
孙传庭猛地一拍脑袋,笑道:“光顾着跟诸位说话,把这事儿都给忘了。
殿下、侯爷、魏公公,实在抱歉,臣先去给将士们训话了。”
江宁点头示意,孙传庭便匆匆离去。
这时,朱由检注意到杨嗣昌肩膀上的袖章,问道:“二哥,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军法纠察的标识?”
江宁点头,笑着说:“文弱在京营里的地位可是举足轻重的,就算老曹、老满见了他,也得绕着走。
咱们今天只是例行巡查,要是平日里在京营,你就能见识到文弱有多厉害了。”
朱由检起初并不相信,心想着一个被你被拐来的文官书生,能有多大能耐?
京营里这么多狠角色,他杨嗣昌能镇得住谁?
谁知,就在此时,孙传庭讲话完毕,士兵们陆陆续续各自返回军营。
杨嗣昌隔着老远就扯着嗓子喊道:“那边那几个士兵,你们在干什么呢?
注意队列,双人成列,三人成行!”
随着杨嗣昌话音落下,原本有些散乱的队伍瞬间变得井然有序,就连几名千户见了杨嗣昌,都小心翼翼的。
这一幕让朱由检惊得目瞪口呆。
就在这时,孙传庭也跑了回来,满脸笑意。
看着孙传庭得意的样子,杨嗣昌没好气地说:“白谷呀,今儿个全军大比武,我瞅着里边有几个好苗子,今天表现都不错,可以重点观察一下。”
孙传庭满脸傲然,说道:“那是自然,也不看看是谁带的兵!”
对于孙传庭的傲慢,杨嗣昌并未在意,毕竟孙传庭就是这种性格,而且他确实有真本事。
随后,江宁、朱由检、老魏在孙传庭和杨嗣昌的带领下,开始在军营中巡视。
走在后面的杨嗣昌和孙传庭二人对视一眼,小声嘀咕了几句。
片刻之后,杨嗣昌跑到江宁跟前,搓着手,略带害羞地说:“侯爷,那个……下官有个想法。”
看着杨嗣昌拘谨的模样,江宁哈哈笑道:“文弱,我跟你爹也是老相识了,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杨嗣昌闻言大喜,笑着说道:“好嘞,那末将就不客气了。
末将和白谷觉得您设立的参军、参事一职非常实用。
如今每次演武和训练,各个千户所为了拔得头筹,什么三十六计、歪门邪道都用上了。
放在以前,根本不用什么兵法,除了全军冲锋,也没别的招。
现在大家都开始动脑子了。
只是参军、参事目前仅在千户及千户以上卫所设立,末将就和白谷仔细琢磨了下,觉得应该推广到百户这一级。
如此一来,京营将士的战力必定能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