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打来电话,语气中充满了往日的焦虑,抱怨新家庭的种种烦恼。昭阳运用新学的觉知,第一次没有随之陷入情绪漩涡,而是平静倾听、温和回应。通话结束后,她发现自己竟未被这份负能量“吸走”。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昭阳刚结束一段安静的阅读,正准备起身活动,放在桌上的手机便嗡嗡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妈妈”两个字。
她心头习惯性地一紧。这种条件反射般的紧张感,源于多年来的经验。母亲的来电,常常像一颗投入她心湖的石子,总能激起忧虑、烦躁甚至愧疚的涟漪。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接起,而是先感受了一下自己的呼吸,让那份因铃声而微微加速的心跳平复下来。然后,她才划开接听键。
“阳阳啊……”母亲的声音立刻从听筒里涌出,带着一种熟悉的、被生活磋磨后的疲惫和急切,“你在干嘛呢?吃饭了没有?”
“吃了,妈。刚在看会儿书。”昭阳的声音尽量保持平稳。
“哦,看书好,看书好……”母亲心不在焉地应着,话题迅速转向了她惯常的轨道,“哎,我跟你说,真是气死我了!你王叔那个儿子,今天又……”
昭阳握着手机,走到窗边,看着院子里在阳光下打盹的老猫。母亲的声音像一连串密集的雨点,敲打在她的耳膜上。内容无非是重组家庭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琐碎矛盾——王叔儿子如何不懂事,花费如何没有节制,王叔如何偏袒,她自己如何委屈、如何里外不是人……
这些话,昭阳听过太多遍了。在过去,她会立刻被卷入母亲的情绪风暴中。她会跟着一起生气,为王叔儿子的不懂事而愤慨;她会感到焦虑,为母亲在新家庭中的处境而担忧;她还会生出无力感,因为知道自己远水解不了近渴,无法真正改变什么。最后,挂掉电话的她,常常会觉得身心俱疲,像是被抽走了力气,情绪低落很久,甚至会影响自己接下来的安排。母亲的情绪,像一块强大的磁铁,总能精准地“吸走”她的能量。
但这一次,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她依然在听,甚至比以往更加专注。但她不再试图去“解决”母亲的问题,也不再急于表达认同或提出建议。她只是听着,像一个安静的容器,承接住母亲倾泻而来的焦虑与抱怨。
在这个过程中,她清晰地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变化。
当母亲说到激动处,声音拔高时,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胃部微微发紧,一股熟悉的烦躁感试图升起。但她没有压抑它,也没有被它带走。她只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哦,烦躁来了。”然后,继续将注意力放在母亲的诉说和自己的呼吸上。
她发现,当她不再与母亲的负面情绪“共振”时,那些话语虽然依旧充满负能量,但穿透力似乎减弱了。它们像打在雨衣上的雨点,虽然噼啪作响,却无法再浸湿她的内在。
母亲还在继续说:“……我这心里堵得慌,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你说我这日子过的,有什么意思?”
若是以前,昭阳会立刻感到沉重的压力,仿佛母亲的不快乐是自己的责任。她会搜肠刮肚地想些安慰的话,结果往往是自己也变得更加低落。
此刻,她只是温和地回应道:“妈,我知道你心里难受。先别想那么多了,按时吃饭、睡觉最重要。身体是自己的。”
她的语气平静,带着关切,却没有了以往那种被牵扯着的焦灼。
电话那头的母亲似乎愣了一下,也许是察觉到了女儿不同以往的反应。她停顿了片刻,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唉,跟你说说,我心里好像松快点了……你也别担心我,我就是憋得慌。”
“嗯,有什么想说的,随时给我打电话。”昭阳轻声说。
又简单聊了几句家常,母亲终于挂断了电话。
昭阳放下手机,站在原地,没有立刻离开窗边。
她在感受。
感受自己的身体——没有紧绷,没有那种被掏空般的疲惫。
感受自己的情绪——平静,像一口深井,投石之后,涟漪缓缓散去,复归澄澈。
感受自己的能量——饱满,稳定,并没有被大量消耗的虚弱感。
一种新奇而明确的认知浮上心头:
她没有像过去那样,被母亲的负面情绪“吸走”能量。
她做到了!
她只是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聆听了母亲的烦恼,给予了温和的回应,却没有让自己一同坠入那个焦虑和抱怨的漩涡。
这不是冷漠,不是不孝。
相反,这是一种更有力量的陪伴。因为她没有被拖垮,所以她能够持续地提供一个稳定、宁静的情绪空间给母亲。如果她自己每次都跟着崩溃,那才是真正的无力。
她想起清心师姐说过的话:“先稳住自己的船,才有能力渡人。”
今天,她真切地体验到了“稳住自己的船”是什么感觉。
这种不被外界情绪轻易搅动的能力,这种在关系中保持内在边界和清醒觉察的能力,比她读多少本书、明白多少道理都来得真实和宝贵。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复杂的情绪挑战,来自家人,来自朋友,来自外界。
但这一次成功的体验,像暗夜中的第一盏灯,给了她巨大的信心。
她有能力保护自己内心的安宁,同时,也能以更健康、更有益的方式去关爱他人。
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
昭阳感到一种轻盈而扎实的喜悦。
修行,真的在一点点改变着她的生命品质,在那些最平凡、也最磨人的日常互动中,悄然显现其力量。
然而,她也清楚,家庭关系的课题远未结束。母亲的情绪容易安抚,但那位素来言辞尖锐、喜欢比较的舅妈,才是更大的考验。
她望向窗外渐沉的落日,知道下一个“考题”,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昭阳望着天边最后一抹霞光,心境澄明:真正的慈悲,并非与痛苦同沉,而是如灯塔般屹立,以自身的光明,映照迷航的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