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和殿上:金声玉振告苍穹
开武三年冬十月朔旦,燕京紫宸宫太和殿铜钟连撞十二响。沉浑钟声穿透晨雾,掠过永定河冰面,漫过燕云草原霜雪,向着中原沃野、江南烟柳、蜀地群山、河西荒漠滚滚而去 —— 这是燕朝定鼎天下的黄钟大吕,亦是终结五代七十年烽烟的太平之音。
殿内十二根金丝楠木柱裹着明黄锦缎,鎏金兽首衔着五彩流苏,在初阳下流转着祥瑞光晕。御案上铺展丈二《大燕舆图》,朱红线描将 北抵黑水、南达琼崖、西至玉门、东连流求 的疆域赫然勾勒。燕云、中原、江南、蜀地、河西五大板块尽染朱砂,昔日割裂山河的墨痕终成历史印记。
柴熙诲身着十二章纹龙袍,冕旒珠玉轻晃,踏着丹陛缓缓而上。玄色袍角的 四海归一 纹样,以江南金线混编契丹羊毛绣就,在晨光中交织出多族共融的璀璨图腾。他立于蟠龙御座前,目光扫过文武群臣:窦仪、吕余庆等老臣朝服严整,神色凝重;杨延贵、曹元显等武将甲胄染血,甲缝间犹存汴梁之战的硝烟;赵普虽未授职,却手持《天下吏治策》肃立其间,眼中尽是沧桑与期许。
自黄巢祸乱,五代更迭,七十年间中原陆沉!燕云故土沦于异域,江南膏腴饱受兵燹,河西边塞屡遭寇掠。 柴熙诲的声音通过传声筒震荡宫阙,今我大燕,破辽复燕云,荡宋定中原,收蜀平江南,抚河西安边陲!北至辽东雪海,南抵琼州碧波,西达玉门雄关,东至流求宝岛,皆入版图!天下一统,自此始矣!
声落,殿内群臣轰然拜倒, 之声震得飞檐上的脊兽簌簌作响。殿外百姓自发聚于宫门,闻听 天下归一 四字,或相拥而泣,或伏地叩首 —— 曾遭契丹掳掠的燕云流民、饱受战乱的中原百姓、被南唐苛政所苦的江南商贾,终于盼来太平岁月。
内侍捧出《一统诏》疾步出宫,八队锦衣侍卫分持诏书疾驰四方:一路北上辽东宣示主权,一路南下岭南安抚土司,一路西进河西犒劳戍边戊字军,一路入蜀督行均税法。驿马飞驰间,天下一统 的捷报传遍九州,所到之处百姓争睹诏书,眼中燃起对安定生活的热切憧憬。
二、青衿赴任:政学新芽遍神州
诏书传扬之时,燕京政学院内三百学员正打点行装。苏廉将《制衡论》与《均税细则》妥帖收进行囊,新铸的 蜀地成都府通判 铜印泛着冷光 —— 他肩负着平定蜀地士族纷争、推行均税法的重任。
苏兄此去蜀地,士族根基深厚,须得谨慎周旋。 耶律文递上一袋风干羊肉,这位契丹皇族后裔即将赴任燕云蓟州知州,若遇民族龃龉,不妨依《燕云民族和睦策》,广设双语学堂,促汉夷互学互鉴。 他的行囊里,除政学典籍外,还藏着契丹旧部名册,誓要让昔日仇敌在新朝安居乐业。
岭南学子周默背起装满双季稻种的竹筐,将赴广州府任推官。周兄,岭南瘴气重,艾草可驱蚊虫。 同窗递来草药叮嘱道,遇土司梗阻,切记陛下教诲
以德服人方为长久之道
三日后,学员分批启程。苏廉率队沿运河南下,途经襄阳时,见百姓自发为汴梁之战伤员募捐,当即捐出俸禄,并召集众人街头宣讲均税法:往后士族庶民同税,朝廷必护百姓安稳! 暮色渐浓,仍有百姓围聚请教,苏廉耐心解答直至月上梢头。
耶律文抵达蓟州,即刻召集契丹旧部。他立于城头高举玄色战旗:往昔兵戎相向,皆为争地;今日天下一统,大燕许契丹子民与汉人同权,可耕可读可仕! 免除两年赋税的政令一出,曾负隅顽抗的契丹人纷纷解甲,踊跃报名屯田。
周默在广州推广双季稻时,面对质疑,他挽起裤脚与老农共耕示范。两月后,嫩绿稻苗破土抽穗,百姓争相求种。周默顺势开办农学堂,传授农具改良与虫害防治之法。秋收时节,广州府稻谷产量翻倍,百姓敬赠 岭南福星 匾额以表谢忱。
这些政学新锐如星火散落神州,将新朝政令化作春雨,滋润着每一寸土地,让 天下一统 从诏令变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安宁。
三、神机戍边:铁旅巡守安四方
与政学学员赴任同步,十八支神机军精锐奔赴各要隘,以练兵剿匪之姿守护新朝疆土。
甲字军拱卫京畿,指挥使杨延贵每日亲临校场。演练场上,突火弩手列成三层雁形阵,与车载轰天雷配合轰鸣;龙骑兵则展现惊人机动性,誓保两日内驰援京畿各处。甲字军还定期巡查周边村落,助百姓修缮屋舍、清剿盗匪,京畿安,则天下安 的训诫深植军心。
乙字军镇守燕云,指挥使潘惟正于幽州、蓟州、涿州构筑 火器堡垒。连发火弩与重型轰天雷严阵以待,烽火台连成预警防线。某日,契丹探子潜入蓟州,巡逻士兵以突火弩远程制敌,不伤一人便将其生擒。潘惟正一面加强戒备,一面遣使漠北宣威,劝谕残部归降。
丙字军驻节江南,清剿流寇。指挥使曹元显深谙攻心之道,太湖剿匪时,以火器威慑却不伤人性命。山贼见燕军威德并济,又闻新朝惠民政策,纷纷投诚。曹元显将降匪编入地方武卫,化寇为兵,太湖重归太平。
丁、戊二字军分守蜀地与河西。丁字军清剿宋军残部、协理士族事务;戊字军在河西开设茶马互市,与羌、氐诸族互通有无。指挥使潘美以商道为纽带,既繁荣边贸,更缔结民族情谊。
神机军纵横四方,在辽东开垦荒田,让雪原变粮仓;在岭南护佑商路,使香料通达中原;在河西抵御风沙,重开西域通途。新朝的安定基石,正由这些钢铁之师默默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