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山林,绿意葱茏,遮掩了去冬的肃杀,却掩不住空气中日益凝重的紧张。独立第一支队完成大规模整编已近一月,近三千人的队伍驻扎在新开辟的营区,每日里除了政治学习和基础训练,更多的是各级指挥员之间反复的沙盘推演和协同演练。杨帆清楚,纸面上的整合远非真正的融合,一块好钢,必须经过战火的淬炼才能检验其成色。
这个机会很快到来。赵老黑的侦察连捕捉到确切情报:驻守附近县城的日军一个加强中队,约二百余人,配属两门九二式步兵炮和数具掷弹筒,将于三日后出动,对支队活动区域进行一次试探性的“扫荡”,旨在摸清这支突然壮大起来的抵抗力量的虚实。
“来得正好!”杨帆在作战会议上,目光扫过济济一堂的新老面孔,“咱们这把新打出来的刀,正愁没地方试锋!就拿这个鬼子中队开刀!”
作战计划迅速制定。杨帆决定采取“诱敌深入,侧伏击”的战术。由铁柱率领一营一部,扮演“乌合之众”,在前方节节抵抗,且战且退,将骄横的日军引入预设的伏击圈——一处名为“断魂谷”的险要山地。主力则隐蔽在谷地两侧的密林中。
“周卫国!”杨帆点名。
“到!”周卫国起身,身姿笔挺。
“你的机炮连,负责左翼制高点的火力压制。战斗发起后,我要你用最快的速度,打掉鬼子的炮兵和重机枪!能不能做到?”
“保证完成任务!”周卫国声音洪亮,眼中闪烁着被信任和重用的光芒。
“孙德胜,你的三营在右翼,战斗打响后,负责切断鬼子退路,并防止其向侧翼迂回。”
“是!”
命令清晰,但每个人心中都绷着一根弦。这是整编后的第一仗,新老部队能否默契配合,直接关系到战斗的成败,更关系到这支新生力量的士气和未来。
三日后,战斗如期打响。
铁柱带着队伍,按照计划,与日军先头部队一触即“溃”,丢下几支破枪和散乱的物资,仓皇向断魂谷方向“败退”。日军指挥官见对方如此不堪一击,骄横之气更盛,下令全军加速追击,队形在追击中渐渐拉长、散乱。
当日军主力完全进入狭窄的谷地时,杨帆手中的信号枪响了!
“打!”
刹那间,断魂谷两侧枪声大作!
周卫国的机炮连展现出了惊人的专业素养。四挺民二四式重机枪几乎同时开火,形成交叉火力网,如同四把烧红的铁扫帚,瞬间将谷底日军试图展开的队形扫得七零八落。子弹泼水般倾泻在日军步兵和驮马身上,溅起一片血雾。更令人叫绝的是,周卫国亲自指挥一个机枪排,通过精准的短点射,死死压制住了那两门试图架设的九二式步兵炮,日军炮手连炮衣都没来得及完全解开,就被密集的弹雨钉死在炮位上。
“好!打得好!”左翼阵地上,独立团的老兵们忍不住低声喝彩。周卫国沉稳老练的火力控制,给步兵冲锋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与此同时,右翼的孙德胜也指挥部队迅速压上,封住了谷口。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险情发生了。
铁柱见日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按照他以往的习惯,认为总攻时机已到,未等杨帆下达全面冲锋命令,便怒吼着带领一营主力从隐蔽处跃出,发起了迅猛的突击,试图一举将日军分割歼灭。
这一冲,打乱了原有的节奏!
按照计划,应该是两侧火力继续压制,待日军更加混乱、士气崩溃时,再发起总攻。铁柱的提前行动,虽然勇猛,却使得一营暴露在谷底相对开阔的地带,而两侧的火力为了避免误伤,不得不骤然减弱。
残余的日军反应极快,立刻组织起绝望的反扑。几具掷弹筒抓住火力间隙,向冲击中的一营队伍发射了榴弹,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几个凶悍的日军曹长甚至挺着刺刀,发起了反冲锋,与一营前锋绞杀在一起。
“铁柱这个莽夫!”右翼的孙德胜看得心头火起,却又无法有效支援,因为他的部队被命令封锁谷口,无法擅自移动。
左翼的周卫国也急了,他的重机枪火力无法覆盖到陷入近战混战的人群。他一把抓起电话,想要联系团部,却发现电话线不知何时被炮火炸断!
“通讯兵!快去报告团长,一营提前冲锋,请求指示!”周卫国额头冒汗,对着身边的传令兵吼道。他深知,如果不能迅速恢复火力支援,一营在谷底将陷入苦战,甚至可能被日军残部反咬一口。
关键时刻,杨帆在指挥所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谷底的混乱。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对身边的司号员下令:“吹冲锋号!全军突击!命令孙德胜,留一个连封锁谷口,其余部队立刻压下去,支援一营!命令周卫国,向日军纵深和两翼延伸射击,阻断其增援和突围!”
嘹亮的冲锋号响彻山谷!
听到号声,周卫国立刻明白了意图,指挥机枪火力转向日军后方和侧翼可能增援的方向。孙德胜也迅速分兵,亲自带领两个连冲下谷地,从侧后方猛攻日军。
生力军的加入,瞬间改变了战场态势。陷入苦战的一营压力大减,士气复振。在绝对兵力的优势和新老部队的协同猛攻下,日军残部很快被分割、歼灭。
战斗结束,山谷里弥漫着硝烟和血腥气。虽然全歼了日军一个加强中队,缴获颇丰,但支队自身也付出了百余人的伤亡,其中大半是在铁柱提前冲锋后那段混乱中造成的。
打扫战场时,铁柱低着头,不敢看杨帆。周卫国和孙德胜站在一旁,脸色也不好看。
战后总结会上,杨帆没有发火,语气却异常沉重。
“今天这一仗,我们赢了,但赢得很险!”他目光扫过众人,“赢在哪?赢在我们火力配置的优化,赢在周连长他们专业的素养,赢在孙营长及时的支援!”
“那险在哪?”他看向铁柱,“险就险在,我们的指挥链条还不够牢固!险在有人还把以前游击习气带到现在的大兵团作战里!个人勇敢是好的,但脱离了整体协同的勇敢,就是莽撞,就是拿弟兄们的性命开玩笑!”
铁柱猛地站起来,满脸愧色:“团长,我……我错了!我看到鬼子被压住了,就想着一口气……”
“你想的是痛快了,可你想过没有,如果你的冲锋晚上五分钟,等周连长他们把鬼子纵深再打乱一点,等孙营长完全封死退路,我们的伤亡会减少多少?!”杨帆打断他,“我们现在不是几十百把人的杆子了,是几千人的部队!每一个命令,都关系到无数弟兄的生死!”
他又看向周卫国和孙德胜:“你们的反应很快,处置也得当。但通讯中断的问题,也暴露了我们指挥体系的脆弱。以后,必须建立多套备用通讯方案!”
这次战斗,像一盆冷水,浇醒了包括铁柱在内的很多老兵。他们也真切地看到了周卫国等原东北军军官的专业价值。而周卫国等人,则在危机关头感受到了杨帆的果断指挥和整个支队强大的凝聚力。
磨合的阵痛在实战中显现,但经此一役,新旧血液的融合反而加速了。各级指挥员开始更加注重沟通与协同,一种基于实战检验、更为牢固的信任,在硝烟中悄然建立。这支队伍,在考验中,又向真正的钢铁劲旅,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