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场!”
教谕一声令下,众学子依照次序鱼贯而入。
堂内空间极为宽敞,高窗透下明亮的天光,照着一排排整齐的单人考桌,桌与桌之间相隔甚远,杜绝了任何作弊的可能。不过能来这里的,都是有名有号的举人,自重身份,恐怕也没人会动那种歪心思。
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桌面光滑,已经摆放好了厚厚一叠质地上乘的素白宣纸,还有研好的墨、两支大小不同的狼毫笔。一切井然有序,透着书院特有的严谨。
很快,试卷发了下来。
不是乡试那种厚厚的题本,而是每日一科,今日是第一场,考五经经义注疏。
当王明远展开试卷,目光扫过上面的题目时,刚刚平复下去的心跳,又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果然如他所料,难度远超乡试!
题目不再局限于常见的章句集注,而是多了许多需要深刻理解、甚至要结合其他经典相互印证才能阐发透彻的难题。
有的题目甚至有些刁钻,专挑那些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设问,考校的是学子们真正的学问根基和融会贯通的能力,绝非死记硬背所能应付。
整个讲堂内,瞬间陷入一种极致的安静。
只听得见纸张翻动的轻微“沙沙”声,以及笔尖落在纸上的细微摩擦声。
偶尔有人发出极轻的吸气声,或是笔杆无意识敲击桌面的轻响,都显得格外清晰。
每个人都蹙紧了眉头,全神贯注,仿佛要将毕生所学都凝聚在笔端。
王明远沉下心来,排除杂念,先将所有题目快速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他提笔蘸饱了墨,开始在草稿纸上勾勒答题要点。
首日的经义注疏中,有一道题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
若只解作孔子感叹时光流逝,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勤勉修德,那便是蒙童都能理解的浅层意思,顶多算是秀才水准。
但作为瞄准会试的举人,必须挖掘更深。
王明远凝神思索,笔尖在草稿纸上轻轻点划。
他想到了更多,川流不息不仅是时间,亦如世事变迁,王朝兴替,如这大雍朝立国百余载,表面承平,内里却已有诸多积弊暗涌。
君子惜时修德,更当有匡时济世之志,于这“不舍昼夜”的变局中,把握时机,有所作为。
进而可引申至为臣之道,当如江水奔流,永不懈怠,忠于王事,勤于职守,方不负圣贤教诲,不负君王厚望,亦不负这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
其中微妙处,需将惜时、修德、忠君、爱国融为一体,不着痕迹,方见功力。
他构思已定,便在正式答卷上落笔,力求阐述精当,逻辑清晰,既不失经典本义,又能展现自己的见解与抱负。
首日考试在高度紧张中度过。
交卷钟声响起时,不少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也有人露出几分轻松或遗憾。
次日考的是本经经义。
王明远依旧选择以《春秋》为本经答题。
他知道,中原之地文风鼎盛,但学子多以《诗经》、《易经》、《尚书》为本经,专攻《春秋》的相对较少,这或许是他的一个优势,但也可能因为考官偏好不同而面临挑战。
他不敢大意,仔细审题,将《春秋》微言大义与题目要求紧密结合,引经据典,层层剖析,自觉发挥尚可。
两日高强度答题,饶是王明远年轻,精神高度集中之下,也感到有些心力交瘁。
每日回到小院,狗娃早已备好热饭热菜,王大牛虽不懂考试艰难,但也看得出弟弟脸色倦怠,只闷头给他夹菜,让他多吃点补补。
第三日考的是论、判语、诏诰表等实务文章。
他严格按照文体要求,模拟官场情境,措辞得当,论述有条不紊。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第四日,策论课。
这才是联考的重头戏,也是最能体现考生见识和才干的部分。
果然,试卷发下,最核心的一道策问题跃入眼帘:“近岁中原之地,蝗旱频仍,去冬今春黄河凌汛尤烈,豫西等地受灾深重,民生多艰。若尔为守土之臣,当何以赈灾安民、恢复生产,以期长远?”
王明远看到此题,心中不由一动。
这议题竟与数月前在嵩阳书院,胡山长在讲堂上考校他的那道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时所言“预、实、疏、惩”四策,此刻看来,竟仿佛是为今日这场考试预先演练的一般!
然而,此刻是在考场之上,面对的是可能决定联考排名的试卷,答题便不能仅仅重复旧论,必须更有深度,更具可行性,方能脱颖而出,而且还要点明题目干要的“长远”之策。
另外课堂之上可放言高论,锋芒毕露;考场之内却需权衡再三,既要切中时弊,提出真知灼见,又需顾及行文分寸,不可过于激烈,更不能留下任何可能授人以柄的“妄议”痕迹。
尤其是“惩”这一条,涉及吏治贪腐,最是敏感。
他沉思良久,将思路一一整理,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了几个关键词:兴修水利,固本强基;劝课农桑,推广新种;畅通商路,以工代赈;整饬吏治,祛除沉疴;教化百姓,祛除迷信……
思考渐深,他笔下的文字也开始流淌:
“……学生以为,天灾虽厉,究其根本,亦与人谋不臧、根基不固相关。赈济之事,乃扬汤止沸;固本培元,方为釜底抽薪。”
“首要在于兴水利、除水患。当效仿前人智慧,于黄河险要处固堤坝、建分水工程;更需建立预警机制,遣专人观测水情冰情,一有异动,快马传讯,使下游百姓得以及早规避,此防患于未然之要策……”
“其次,劝课农桑,非止于口头。当由官府引导,遴选耐旱、抗蝗之新作物,于适宜之地试种推广……”
“再者,灾后重建,非止于发放钱粮。可效仿‘以工代赈’古法,组织灾民参与清河道、修道路、筑城垣等工役,计工给酬,使其得以自救,更可使公共工程得修,一举两得……”
“同时,可由官府担保,低息借贷于民,助其恢复生产,而非一味无偿给予,养成惰性……”
“至于吏治,更是关键。赈灾钱粮,杯水车薪,若遭层层盘剥,则-民无噍类。须得明立章程,公开账目,引入乡绅耆老监督,甚至跨县互查,重典治贪,确保每一文钱、每一粒米皆能惠及于民……”
…………
他将一些概念,如预警机制、以工代赈、推广新作物、低息贷款、政务公开与监督等,巧妙地融入到了策论之中,并用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语言和逻辑进行了阐述,既显得切实可行,又透露出一种超越寻常官员的视野和格局。
同时,在之前嵩阳书院的策论问答基础上又补充了很多新的内容。
写完策论,腕子都有些发酸,但心里却有种畅快-感。
最后一日,考的是诗赋与算学。
诗赋题是“以山水寄怀,作七言律诗一首”。
看到这个题目,王明远微微怔了一下,目光似乎透过堂窗,望向了西北方向。
山水寄怀……他想起远在边关的二哥,想起那位重伤未愈却毅然北归的老国公,想起那边的崇山峻岭、大漠风沙。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心头。
他希望能荡平边患,希望亲人平安,希望那股勇往直前的壮志能冲破一切险阻。
略一沉吟,诗句便在心中缓缓流出,他提笔蘸墨,在纸上工整写下: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这个也是我很喜欢的明代文坛四杰所作,有读者留言过让写这首,不过只摘抄了一部分,各位有知道的吗?)
这首诗,借江流山势,暗喻了某种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的雄浑气魄。
他将那“钟山”想象成了西北的边关,将那“乘长风破巨浪”的壮志,寄托在了二哥和国公爷身上。
边关不是据于天险,而据于国公等众志为国的将士,希望国朝内对边关将士有期许和信任,相信他们能守住这大好河山。能如诗中所期望那般,克服万难,平安归来。
最后则是算学题。
题目颇长:“今有田一顷(一百亩),需引水灌溉。雇工开挖沟渠,每日雇银五分,需五日乃成。渠成,每日引水浇灌,可灌田十亩。每灌一亩,需肥水钱三文。此田若得灌溉,亩产麦三石;若不溉,亩产仅一石。麦价每石值银六钱。试问:此顷田灌溉与否,其成本几何?收益相差几何?”
(这次不写答案了,大家来算算)
此题不仅考算学,更隐含了考量成本与收益的经世之思。
虽然此题对其他学子而言很是繁杂,但是对于王明远来说很是轻松,根据顺序列的算式,很快便得出了答案。
核算无误,王明远便将计算结果清晰工整地誊写在试卷指定位置。
五场考试,至此终于全部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