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集:金生水滋
山风卷着秋阳的暖,漫过青石铺就的晒谷场时,轩辕正蹲在陶罐边,用竹片细细刮着山药的外皮。这是他从南方带回的种籽,经三年培育,终于在北方山地扎了根。山药块茎饱满,去皮后露出乳白的肉,沾着细密的黏液,像凝住的晨露。
“轩辕先生,您这刮山药的法子,倒比我们用石刀利落。”身后传来苍老的声音,带着几分喘息。
轩辕回头,见是住在村东头的老姜伯。老人背微驼,手里拄着枣木拐杖,嘴唇干得发裂,说话时总不自觉地舔一下。他今日穿了件洗得发白的麻布短褂,领口处磨出了毛边,可衣襟却系得整整齐齐。
“姜伯,您怎么来了?”轩辕放下竹片,起身扶他,“这几日天燥,您该多歇着。”
老姜伯摆摆手,在轩辕递过的木凳上坐下,咳嗽了两声,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嘶哑:“歇不住啊。方才去溪边打水,走几步就喘,嗓子眼儿里像塞了团干草,喝多少水都不解渴。”他说着,又习惯性地舔了舔嘴唇,那动作里藏着几分难以言说的焦躁。
轩辕这才细看他的模样:老姜伯的脸颊瘦得凹陷下去,颧骨微微凸起,肤色是一种缺乏润泽的蜡黄,唯有眼下一圈透着淡淡的青黑。最显眼的是他的眼睛,瞳仁浑浊,眼白上布满了细密的红丝,像是被烈阳烤干的土地裂开的纹路。
“您这渴,是白天重些,还是夜里更难熬?”轩辕蹲下身,指尖轻轻搭上老姜伯的腕脉。
老人闭目想了想,眉头蹙起:“夜里最折腾人。刚躺下时还好,到了后半夜,嗓子眼儿就像被火燎过,非得爬起来喝半瓢水才能再睡。可喝了水呢,过不了一个时辰又渴,来回折腾,天亮时浑身都乏得很。”
指尖下的脉象细而沉,像初春解冻时冰下的细流,若有若无,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涩。轩辕想起岐伯曾说“脉细为阴亏,沉为病在里”,心里渐渐有了数。他又让老姜伯张开嘴,见舌苔薄而干,舌尖红得像燃着的火星。
“除了渴,腰膝处是不是总觉得发沉?”轩辕问。
老姜伯猛地睁大眼睛,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先生怎么知道?前儿个蹲在灶台前烧火,起身后腰像坠了块石头,直都直不起来。这腿也不争气,走山路时膝盖发软,总怕摔着。”他说着,用拐杖轻轻敲了敲自己的膝盖,那动作里满是对身体的无奈。
旁边晒谷的几个妇人听见了,围拢过来。穿蓝布衫的二婶子叹了口气:“姜伯这病,怕是跟去年那场大雨有关。那会儿他为了抢收粮食,在水里泡了大半天,回来就开始咳嗽,后来虽好了,却落下这渴的毛病。”
轩辕点点头,目光扫过远处的山坡。去年那场暴雨,山洪冲毁了不少田地,也让许多人受了寒湿。老姜伯当时年近六旬,本就气血渐衰,寒湿侵体后,肺先受了伤——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淋雨受寒,肺先遭殃。可为何会转而口渴呢?
他想起广成子在崆峒山说的“金生水”: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如金石在山间,能蕴育清泉。若肺金受损,不能生水,肾水自然亏虚。肾主水,司开合,肾水不足,就像池塘干涸,人自然会口渴;而腰为肾之府,肾水亏了,腰膝失养,便会酸软无力。
“姜伯,您这不是普通的渴,是肺里的津液少了,没法滋养肾水。”轩辕尽量说得通俗,“就像山上的泉眼,如果源头的水少了,下游的池塘也会干涸。”
老姜伯似懂非懂,却点点头:“先生说得在理。那该怎么治?”
轩辕起身,走到屋旁的药圃。那里种着几株玉竹,叶片狭长,茎干挺拔,顶端开着细碎的白花。他掐下几片叶子,又挖了一株,根茎呈黄白色,节上有须,像缩小的竹根。“这玉竹,能润肺生津,补肺里的津液。”
他又从陶罐里取出晒干的麦冬,那药材呈纺锤形,半透明,断面有细纹路。“这麦冬,也是润肺的,还能清心火。您夜里渴得厉害,是心火也旺了,得一并清了。”
最后,他拿起刚刮好的山药:“这山药,能补脾胃,更能补肾。脾是后天之本,能运化水谷,生成津液;肾是先天之本,得脾胃滋养才能生水。三者配在一起,既能补肺金,又能滋肾水,就像给泉眼补水,再让池塘蓄满。”
旁边的二婶子好奇地问:“先生,这些药怎么吃?”
“玉竹和麦冬,用水煎着喝,早晚各一次。”轩辕一边说,一边教她如何掌握火候,“山药呢,蒸熟了吃,每日吃一段,当作辅食。”他又转向老姜伯,“另外,您每日清晨去村东的槐树下坐坐,闭目深呼吸,吸气时想象清新的空气进入肺里,呼气时想着把浊气排出去。这样能养肺气,助金生水。”
老姜伯一一记下,眼里有了光:“多谢先生。我这就回去按您说的做。”他起身时,轩辕扶了他一把,感觉老人的手臂比上次见时更瘦了,皮肤像干枯的树皮。
接下来的几日,轩辕每日都去看望老姜伯。第一天,老人说喝了药汤,夜里渴得轻了些,只起来喝了一次水;第三天,他说腰膝没那么沉了,能自己走到门口晒太阳;到第七天,老姜伯竟能提着半桶水从溪边回来,虽然还喘,但眼里的红丝退了,舌苔也有了些湿润的光泽。
这天傍晚,轩辕刚走到老姜伯家门口,就见老人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个陶碗,正小口喝着什么。见轩辕来,他笑着起身:“先生快来尝尝,我用您说的山药,加了些小米煮粥,可香了。”
粥是淡黄色的,山药炖得软烂,入口绵滑,带着淡淡的甜味。轩辕喝了一口,只觉得一股温润的气息从喉咙一直流到胃里,很是舒服。“姜伯,您这粥做得好,既有营养,又好消化,最适合补脾胃。”
老姜伯笑得合不拢嘴:“可不是嘛。现在夜里基本不渴了,白天也有力气了。昨天我还帮着邻居修补了篱笆呢。”他说着,挺了挺背,虽然依旧微驼,却比之前挺直了许多。
旁边的邻居见了,都啧啧称奇:“还是轩辕先生有办法,这病缠了姜伯一年多,竟被几味药治好了。”
轩辕摆摆手:“不是我厉害,是这天地间的道理本就如此。肺金能生水,肾水靠肺养,就像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人只要顺应这个理,病自然会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院子里,也洒在老姜伯脸上,给他那蜡黄的肤色添了几分暖意。轩辕看着他满足的笑容,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医道之路,或许艰难,但每治好一个人,每让一个家庭重现欢笑,便是这条路上最亮的光。
他想起自己行囊里的竹简,上面已经记录了不少病例和药方。玉竹、麦冬、山药……这些寻常的草木,在懂得“金生水”的道理后,便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那这世间,还有多少这样的道理等着被发现?还有多少病痛,等着用这些道理去化解?
想知道轩辕还会遇到哪些病症,又能从中领悟出什么医理?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