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岭初战失利的消息,如同一块沉重的铅块,压在独立第一师每一位指战员的心头。那种进攻受挫、伤亡大于敌手的憋屈感,在习惯于胜利的部队中弥漫开来。然而,在师部核心层,尤其是陈征的强力主导下,这种挫败感并未演变成沮丧或盲目的复仇情绪,而是被迅速转化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和务实——深入研究对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应对。
师部战术研讨:剥开“皇军之花”的硬壳
辽源师部作战室内,气氛严肃。巨大的沙盘上,黑山岭地区的地形被精细地还原,代表敌我双方的小旗清晰地标示着交战时的态势。参加研讨的除了师首长,还有各团主官、侦察团长高胜寒、参谋长王树声及其主要参谋人员。
王树声手持推杆,首先进行敌情和战术复盘:“同志们,黑山岭一战,我们吃亏在三点:其一,轻敌冒进。我们对关东军战斗力的预估严重不足,仍以过去对付普通日军守备部队的思维投入战斗;其二,火力与防护劣势。对方装备的轻机枪、狙击步枪性能优于我们,特别是那几辆轻型坦克,在复杂地形下对我们的步兵冲击构成了巨大威胁,而我们缺乏有效的即时反制手段;其三,战术素养差距。敌军指挥灵活,步兵、炮兵、狙击手协同紧密,阵地选择与火力配置极为老道。”
高胜寒接着补充了侦察团在撤退过程中和后续监视中获取的细节:“这支先头部队,从其单兵装备、战术手势、甚至构筑工事的习惯来看,极可能是关东军中的老牌精锐联队,甚至是其所属师团的拳头部队。他们的士兵年龄结构偏大,多是服役多年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心理素质稳定。其指挥官沼田,用兵谨慎而刁钻,善于利用地形和设置陷阱。”
陈征静静地听着,目光锐利地扫过沙盘上代表日军的蓝色旗帜,仿佛要透过这些小旗,看清其后那位素未谋面的对手——沼田多稼藏。“骄兵必败,古人诚不欺我。”他沉声道,“过去我们打惯了顺风仗,这次关东军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这不是坏事!它打掉了我们的骄气,逼着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强大!”
他站起身,下达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命令:
“第一,全师转入‘研究性防御’状态。暂停向黄海方向的快速推进。各部队以现有控制线为依托,构筑坚固防御工事,以防御作战为主,小规模出击为辅,目的不是歼敌,而是粘住他们,观察他们,学习他们!”
“第二,强化侦察与反侦察。高胜寒!”
“到!”
“你的侦察团,任务变更!化整为零,以排、班甚至小组为单位,像影子一样贴上去!我不要你们强攻,我要你们记录下敌人一切活动规律——他们什么时候换岗?巡逻路线是怎样的?补给车队何时到达?炮兵阵地如何设置?狙击手喜欢藏在什么位置?甚至,他们唱什么军歌,军官有什么特殊癖好,我都要知道!同时,组织精干的反狙击小组,猎杀他们的观察员和狙击手,夺取战场‘眼睛’的控制权!”
“是!保证像剥洋葱一样,把他们一层层剥开看透!” 高胜寒眼中闪烁着猎人般的光芒。
“第三,开展针对性强化训练。” 陈征看向王树声和各团主官,“参谋处立即根据现有情报,总结归纳关东军该部的战术特点,编写成训练教材下发各部队。训练重点转向:山地丛林攻防、反狙击、步炮协同对抗敌军炮火、以及在没有火箭筒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地形和集束手榴弹、燃烧瓶等现有武器,最大限度地迟滞和打击敌军轻型坦克。要把关东军当成最好的‘磨刀石’,把我们自己的刀,磨得更快更利!”
前沿的较量:学习与反制
命令迅速得到执行。前沿阵地上,以往那种猛打猛冲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耐心和精细的“猫鼠游戏”。
高胜寒的侦察兵们,如同幽灵般潜伏在日军阵地周围的密林、石缝和废弃民居中。他们用缴获的望远镜、甚至自制的前沿观察镜,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日军的动向。他们发现,这支日军的巡逻极其规律,但暗哨设置得非常隐蔽;他们的炮兵反应极快,往往侦察兵刚暴露一个火力点,不到三分钟,炮弹就会精准地砸过来;他们的狙击手喜欢选择视野开阔、且有多个撤退路径的制高点。
同时,侦察团组织的反狙击小组也开始发挥作用。他们由团里最优秀的射手组成,两人一组,携带加装了简易消音器(效果有限,但能降低枪口焰和部分噪音)的步枪,专门猎杀日军的观察哨和落单的狙击手。这种无声的较量更加残酷,往往一个细微的失误,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但几天下来,日军前沿的狙击活动明显受到了抑制,其观察能力下降,为后续行动创造了条件。
在后方,各部队的训练场也面貌一新。训练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冲锋和射击,而是增加了大量对抗性演练。用木头和铁皮制作的“坦克”模型被推上训练场,战士们练习如何利用弹坑、沟渠接近,如何投掷集束手榴弹破坏履带,如何用燃烧瓶攻击发动机舱。针对日军精准的炮火,部队加强了疏散隐蔽和快速构筑防炮工事的训练。甚至连拼刺训练,也增加了应对日军老兵更凶狠、更刁钻突刺技巧的内容。
王小栓在随营学校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文化课和理论课依旧重要,但军事课上,教员开始大量引用黑山岭的战例,详细剖析关东军的战术特点,并组织学员们进行沙盘推演,思考如果自己是指挥官,该如何应对。这种紧密结合实战的教学,让王小栓和同学们受益匪浅,他们开始学会用更加复杂和专业的眼光去看待战争。
挫败感转化为动力
初战的失利,确实带来了短暂的阴霾。但当战士们看到师部并没有慌乱,而是有条不紊地组织学习、研究和训练;当他们自己在针对性训练中,逐渐找到了克制强敌的方法和信心时,那种挫败感便悄然转化为了更强大的动力。
“妈的,不就是枪法准点、乌龟壳硬点嘛!” 一个在第1团黑山岭战斗中负伤的老兵,伤愈归队后,在训练间隙对围坐的新兵们说道,“咱独立师什么硬骨头没啃过?以前没炮,不也照样打鬼子?现在咱们有了炮,有了火箭筒,还有了文化,更能琢磨出治他们的法子!下次碰上,非把他们的‘花’给掐了不可!”
新兵们听着,眼中也燃起了斗志。
陈征站在师部的了望台上,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根据地方向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对身边的李云龙和王树声说道:“看到没有?失败打不垮我们,只会让我们更强大。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把沼田这块生铁,炼成我们自己的好钢!”
重视对手,从失败中学习,战术上的针对性调整——独立第一师这头受伤的雄狮,正在以一种更加沉稳、更加智慧的方式,舔舐伤口,积蓄力量,准备着与关东军这支“皇军之花”,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势均力敌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