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六月初,一场酝酿多日的大雨终于倾盆而下。清晨时分,乌云像厚重的墨汁般铺满天空,狂风卷起地上的尘土,紧接着,豆大的雨点砸落下来,噼里啪啦地打在蓟州城的屋顶和街巷上,很快就在地面汇成了湍急的水流。
此时,苏清鸢正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张家村的村口,目光紧紧盯着村东头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是上个月刚建成的,长十丈、宽五丈、深三丈,池壁用石块砌成,内壁抹了两层草木灰和黏土混合的防渗层,池边还挖了三条蜿蜒的沟渠,分别连接着村外的农田和村内的排水道——这是苏清鸢特意设计的,既能在雨季收集雨水,又能在旱季将水引入农田灌溉,还能避免雨水淤积在村内引发内涝。
“苏姑娘,您快躲躲雨吧,这雨太大了!”张家村的村长张老实撑着油纸伞跑过来,看着苏清鸢浑身湿透的样子,满脸担忧。他知道苏清鸢一直惦记着蓄水池的首次试水,特意冒着大雨赶来,可这雨势越来越大,再站在外面,很容易着凉。
苏清鸢却摆了摆手,指着蓄水池的方向,语气难掩兴奋:“张村长你看,雨水流进沟渠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张老实抬头望去——只见村外的雨水顺着地势,源源不断地涌入连接蓄水池的沟渠,水流在沟渠中奔腾,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快速汇入蓄水池中。原本干涸的蓄水池底部,很快就积起了一层浅浅的水,随着雨水不断注入,水位一点点上升,没过了池壁上的第一道刻度线、第二道刻度线……
村民们也纷纷冒雨跑来看热闹,有的撑着伞,有的干脆光着膀子,站在蓄水池边,看着水位不断上涨,脸上满是激动。一个中年村民拿着木勺,小心翼翼地从蓄水池中舀起一勺水,虽然雨水刚流入时略带浑浊,但很快就沉淀下来,露出了清澈的水底。“以前下雨,雨水都流进泥坑浪费了,有的还漫进屋里淹了粮食,现在有了蓄水池,不仅不怕淹了,旱季也不怕没水浇地了!”村民一边说,一边用手拂过水面,感受着雨水的清凉。
苏清鸢看着村民们欣喜的模样,也露出了笑容。她走到蓄水池边,仔细检查池壁的防渗情况——雨水已经淹没了池壁的大半,却没有出现渗漏的痕迹,草木灰和黏土混合的防渗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放心,这蓄水池的质量没问题,以后雨季咱们就能存下足够的水,旱季种庄稼也有保障了!”她对着村民们高声说道,声音在雨声中依旧清晰有力。
这场大雨下了整整一个上午,直到正午时分才渐渐停歇。雨停后,苏清鸢立刻让人拿来卷尺和水桶,测量蓄水池的蓄水量。工匠们先测量了水位高度,再根据蓄水池的长、宽、深计算体积,最后用标准水桶一桶一桶地舀水计数——经过半个时辰的忙碌,终于得出了结果:张家村的这个蓄水池,此次共蓄水五千担(一担约等于五十斤)。
“五千担水,足够咱们全村三百多口人、五十多头牲畜饮用一个月,要是用来灌溉农田,也能浇透二十亩玉米地!”张老实拿着计算结果,激动地向村民们宣布。村民们听后,顿时欢呼起来,有的甚至燃放起了鞭炮,庆祝蓄水池首次试水成功。
苏清鸢却没有停下脚步,她又带着人前往其他村落,检查蓄水池的蓄水情况。在李家村,蓄水池蓄水量达到了四千五百担;在王家村,较小的蓄水池也蓄了两千担水……几乎所有村落的蓄水池都达到了预期的蓄水效果,没有出现渗漏或淤积的问题。
在检查过程中,苏清鸢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蓄水池的水质在雨水注入后,虽然经过沉淀变得清澈,但长时间存放后,可能会滋生藻类或蚊虫。她立刻召集村民,教大家在蓄水池边种植芦苇:“芦苇的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杂质,净化水质;而且芦苇长得茂密,还能保护池壁,防止雨水冲刷导致坍塌。另外,大家要定期清理蓄水池里的落叶和杂物,每半个月换一次表层水,确保水质干净。”
村民们纷纷点头,当天就从河边挖来芦苇苗,种在了蓄水池四周。看着嫩绿的芦苇苗在池边扎根,苏清鸢又叮嘱道:“等芦苇长大了,还能用来编筐、造纸,也是一笔收入。咱们的蓄水池,不仅要能存水,还要能给大家带来更多好处。”
傍晚时分,苏清鸢返回蓟州城的惠民医馆。刚进门,医馆的学徒就拿着诊疗记录跑了过来,脸上满是喜悦:“姑娘,这半个月来,喝井水、用蓄水池水的村落,肠胃病患者比上月少了三成!尤其是之前经常闹肚子的李家村和王家村,这半个月几乎没有新增的肠胃病患者了!”
苏清鸢接过诊疗记录,仔细翻看——记录上清晰地显示,自水井和蓄水池投入使用后,各村落的肠胃病、皮肤病患者数量大幅下降,百姓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她满意地点点头:“这说明咱们解决饮水问题的方向是对的。你继续记录数据,不仅要统计患者数量,还要记录百姓的饮水习惯和健康状况,等所有水井和蓄水池都完工并投入使用,咱们再统计整体成效,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好的,姑娘!”学徒连忙应下,转身去整理数据了。
苏清鸢走到医馆的窗前,看着外面雨后初晴的景象——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阳光洒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远处的农田里,村民们已经开始用蓄水池的水灌溉庄稼,水流顺着沟渠流入田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她知道,这些蓄水池存下的不仅仅是雨水,更是百姓们的“救命水”,是燕云发展的“希望水”。
随着水井和蓄水池的陆续投入使用,燕云的饮水难题逐渐得到解决,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安稳,耕作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苏清鸢站在窗前,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相信,只要继续努力,解决更多百姓的难题,燕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一片安居乐业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