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雪融暖,新苗焕绿
大年初一的清晨,阳光终于冲破云层,洒在小院的积雪上,折射出晃眼的金光。谢怜推开窗,就见檐角的冰棱在阳光下慢慢融化,水珠顺着瓦檐滴落,“嘀嗒”声落在积雪上,晕开小小的坑。他下意识走向院角的育苗床,掀开油布和草帘——棚里的新苗竟又长高了些,深绿的叶片舒展着,沾着细小的水珠,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丝毫没有受冬日严寒的影响。
“新苗长得真快,再过些日子,就能准备移栽了。”花城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拿着温度计,轻轻插进育苗床的土壤里,“土温刚好,雪水渗进土里,倒省了浇水的功夫。”谢怜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叶片,触感柔嫩却有韧性,他笑着说:“之前担心冬天太冷,没想到有草帘和油布护着,长得比预想中还好。”
两人合力把草帘和油布叠好收进储物间,又给育苗床松了松土——雪水滋润后的土壤格外松软,小竹铲插进土里时几乎没费力气。松完土,谢怜撒了些腐熟的草木灰,均匀铺在苗根周围:“草木灰能补钾肥,让苗根长得更壮,移栽时不容易断。”花城点点头,拿起水壶,往土壤边缘浇了些温水,避免水流直接冲撞到苗叶。
院中的积雪渐渐融化,露出下方的石板路和花池的土壤。溪银鱼也似感知到暖意,偶尔从冰面下探出头,吐个泡泡又钻回去,惹得谢怜驻足看了好一会儿。“等雪完全化了,就去山下买些农具,再跟海娃娘商量移栽的日子。”花城走过来,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邻里贺岁,共话耕期
上午时分,院外传来热闹的脚步声,是小海娃和海娃娘来贺岁了。小海娃穿着新棉袄,手里提着一个红纸包,蹦蹦跳跳地跑进院:“谢怜哥哥!花城哥哥!新年快乐!这是我娘做的糖糕,给你们当点心!”海娃娘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新鲜的白菜和萝卜:“刚从窖里取的,冬天能吃的菜不多,你们别嫌弃。”
谢怜赶紧把他们让进屋,泡上温热的桂花茶。小海娃坐在桌边,迫不及待地打开红纸包,里面是切成小块的糖糕,金黄的外皮裹着芝麻,咬一口甜滋滋的,还带着淡淡的桂香。“真好吃!比去年的还甜!”谢怜尝了一块,笑着夸赞。海娃娘摆摆手:“喜欢就多吃点,家里还有不少。”
聊起育苗床的新苗,海娃娘眼睛一亮:“我昨天去田里看了,雪化了不少,土也开始软了,等过了正月十五,就能翻地了。到时候咱们一起移栽,人多热闹,也快些。”谢怜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到时候还要麻烦你多指点,我们种晚稻的经验少。”海娃娘笑着说:“都是邻里,说什么麻烦,你们帮着海娃编玩意儿、送新米,我还没好好谢你们呢。”
正说着,慕情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两柄新磨的镰刀:“山下铁匠铺刚打的,锋利得很,等收割的时候能用。”他放下布包,看见桌上的糖糕,也拿起一块尝了尝,语气比平时温和些:“还行,不算太甜。”小海娃立刻接话:“慕情哥哥,我娘说下次做芝麻糕,比这个还香!”惹得众人都笑了。
几人坐在屋里,喝着热茶,吃着糖糕,聊着开春后的耕种计划——海娃娘说要在田里留一块空地种豆子,和晚稻轮作;慕情则打算在院里种些黄瓜和番茄,夏天能当菜吃;谢怜和花城则想着多育些菜苗,分给邻里一起种。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桌上的糖糕和茶杯上,暖得人心头发热。
日头偏西时,海娃娘和小海娃起身告辞,慕情也跟着离开。谢怜和花城送他们到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巷口。两人回到院中,并肩坐在石凳上——石凳上的积雪已化尽,露出之前铺的草垫,坐着格外舒服。谢怜翻开《花盟新岁记》,在空白页写下:“新春晴雪融暖光,新苗展叶待耕忙,邻里贺岁传甜意,共盼秋来稻满仓。”
写完,他把书递给花城,两人相视一笑。阳光洒在育苗床的新苗上,叶片轻轻晃,似在回应着这份对春天的期待,对收成的向往,更对这平淡日子里,岁岁相伴的温柔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