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映雪,稚语祈年
正月十五的傍晚,暮色刚漫过小院,谢怜就点亮了挂在槐树上的红灯笼。灯笼里的烛火摇曳,暖光透过红纸,映在未化尽的残雪上,晕出一片温柔的红。他手里还提着两个自制的花灯,一个是稻穗形状,纸面上画着金黄的谷粒;另一个是小鱼模样,鳞片用彩纸剪贴,风一吹,灯穗轻轻晃,格外灵动。
“三郎,你看这花灯怎么样?”谢怜举起稻穗灯,眼底满是笑意。花城走过来,帮他调整灯绳的长度,指尖擦过他的手背:“好看,比山下买的还精致。等会儿海娃来了,肯定喜欢。”话音刚落,院外就传来小海娃的喊声,伴随着清脆的铜铃声——是海娃娘给孩子做的元宵灯笼,挂着小铜铃,走一步响一声。
小海娃跑进院,一眼就看到谢怜手里的花灯,立刻扑过来:“谢怜哥哥!这个稻穗灯好漂亮!我能提着玩吗?”谢怜笑着把灯递给他,又拿出提前准备的元宵——是用糯米粉和豆沙做的,圆滚滚的,放在陶盘里,像一颗颗白珠子。“等会儿煮了元宵,我们边吃边赏灯,好不好?”小海娃用力点头,提着花灯在院里跑,铜铃声和笑声混在一起,满院都是热闹的暖意。
海娃娘也提着一个竹篮来,里面装着刚炸好的元宵和几串糖葫芦。“这糖葫芦是用山里的山楂做的,酸甜开胃,给你们解腻。”她把糖葫芦递给谢怜和花城,又帮着把锅里的水烧开,放进元宵。汤圆在沸水里慢慢浮起,裹着一层晶莹的水光,咬一口,豆沙馅的甜在嘴里散开,暖得人心里发甜。
几人坐在石凳上,手里提着花灯,嘴里吃着元宵。小海娃突然举起花灯,对着月亮大声说:“我希望今年的稻子长得高高的,结满谷粒!还要和谢怜哥哥、花城哥哥一起插秧!”海娃娘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谢怜和花城相视一笑,也对着月光轻声祈愿——愿新苗茁壮,愿邻里安康,愿这平淡的日子,岁岁有今日的温暖。
农具备齐,待耕盼春
元宵过后,天气越来越暖,院中的残雪彻底融化,土壤变得湿润松软,连风里都带着草木萌发的气息。谢怜和花城趁着晴日,去山下的集市采购农具——他们买了两把锋利的秧铲,用来移栽时铲起带土的苗根;还买了几个竹制的秧盘,方便运输秧苗;最后又挑了两双防滑的草鞋,插秧时踩在田里不容易滑倒。
从集市回来,刚进巷口就遇见慕情,他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包蔬菜种子——有黄瓜、番茄,还有些青菜种。“之前说要种蔬菜,正好山下种子铺打折,顺便帮你们带了些。”慕情把种子递过来,语气依旧有些别扭,却难掩眼底的认真。谢怜接过种子,笑着道谢:“正好我们买了农具,等翻完地,一起种。”慕情轻“嗯”一声,转身跟着他们往小院走,嘴里念叨着“种蔬菜也不难,我之前看过别人种”。
回到小院,三人把农具和种子整理好,又去育苗床查看——新苗已长到半尺高,叶片翠绿,苗根从土壤里探出来,密密麻麻的,正是移栽的好时候。海娃娘也闻讯赶来,手里拿着一张画着田垄的纸:“我昨天去田里量了,咱们分两块地种晚稻,中间留条小路,方便浇水施肥。这是田垄的图纸,你们看看合不合适。”
谢怜接过图纸,上面用炭笔画着整齐的田垄,还标注了每行秧苗的间距。“太合适了!”他笑着说,“这样移栽起来又快又整齐,稻苗也能充分晒太阳。”几人围在图纸旁,商量着移栽的细节——海娃娘说要提前一天把田里灌上水,让土壤泡软;慕情则主动提出帮忙搬运秧苗;谢怜和花城负责用秧铲起苗,避免损伤苗根。
夕阳西下时,所有准备工作都商量妥当,移栽的日子定在三天后。海娃娘和慕情离开后,谢怜和花城坐在檐下,看着整理好的农具和育苗床里的新苗,晚风带着泥土的气息,吹得人心头舒畅。谢怜翻开《花盟新岁记》,在空白页写下:“元宵灯映残雪融,稚语祈年盼岁丰,农具备齐待耕日,新苗蓄势待田中。”
写完,他把书递给花城,两人并肩坐着,手里捧着温热的茶水。月光洒在院中的农具上,映出淡淡的光,似在静静等待耕种的日子——那是新苗扎根的希望,是邻里协作的温暖,更是这平凡岁月里,一步一步走向丰收的踏实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