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战”计划的铁血推进与西部军区的凌厉攻势,为根据地带来了稳定的点数收益和战略空间的拓展,如同给一部庞大的战争机器注入了高标号的燃料。
然而,在指挥中心深邃的地图厅内,林禹和“远征”系统核心层凝视着不断更新的资源消耗数据和未来项目预算。
这只是解决了“开源”的一部分。
面对航母舰队这等不折不扣的“吞金巨兽”,以及未来可预见呈指数级增长的科研、制造与军事开销,必须有一种更高效的方式。
将整个根据地的生产潜力、民众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彻底、迅速地转化为当下可支配的战争实力与基建动能。
于是,一个超越旧时代框架、深度绑定系统信用的金融构想——“远征债券”,被提上了紧迫的日程。
首先改变的,是债券的物理形态,旨在从视觉和触觉上建立绝对的信赖感。
此前,民众对于“债券”的概念大多停留在旧时代模糊甚至负面的记忆里,充斥着纸质凭证易伪造、易损坏、易贬值的疑虑。
但“远征”系统以其超越时代的科技力,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一切。
通过遍布根据地的信息终端和街头巷尾的宣传栏,官方发布了“远征债券”的正式样貌。
它拥有两种并行不悖的形式:
一是纯粹的电子凭证,直接加密记录在购买者的个人身份信息中,由“远征”系统核心数据库进行分布式备份与绝对加密,保障其绝对安全、不可篡改、可随时查询。
电子凭证的UI设计得简洁而庄严,背景是若隐若现的破浪前行的航母剪影和迎风飘扬的根据地旗帜,上方以遒劲的字体印着“复兴根据地远征债券”字样。
下方则分栏清晰列明:面额、唯一发行序列号、固定年化收益率、计息起止日期、兑付期限,以及最下方一行加粗闪烁的铭文——“由远征系统信用及根据地全部资产绝对担保”。
另一种,则是应部分民众,尤其是老一辈的习惯需求而开放的“线下实体凭证”。
购买者可以前往指定的政务服务中心,通过专用与核心数据库实时联通的加密打印机,将属于自己的电子债券信息,打印在特制带有复杂防伪水印、嵌入金属安全线、并在紫外光下显现特殊荧光标记的厚重纸张上。
这张实体凭证不仅精美,更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质感,触手可及的实物给了许多人旧时代存单无法比拟的安心感。
无论是无形无质却万无一失的电子版,还是精美坚固、科技感十足的实体版,“远征”系统打造的这份“精美”与“坚固”,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信用宣言。
它无声而有力地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新政权有力量、有技术、更有毫不妥协的决心,来维护其金融工具的权威性与可靠性。
债券发行的初期,民众虽然好奇,但大多持谨慎的观望态度。
旧时代金融体系崩溃留下的创伤记忆,以及对于“未来收益”这种虚无缥缈承诺的本能警惕,让许多人下意识地捂紧了自己辛苦积攒的贡献点。
转折点,始于一次由林禹亲自批示、各部门严格协同的“高层表率行动”。
在债券正式对公众开放认购的前一天,一场内部高级别会议在指挥中心召开。
翌日,政务院总理、各部部长、各地区行政长官、以及所有“基石”计划的高级专员——这些在根据地内家喻户晓、被视为中流砥柱的领导人。
纷纷通过官方通告或个人终端动态,实名公开了自己认购大量“远征债券”的信息和电子凭证截图,金额均属前列。
政务院总理更是在黄金时段的广播中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支持根据地的建设,就是投资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未来!我对林禹将军的领袖力量充满信心。”
“对远征系统的保障能力毫无保留地信任,对我们军队战无不胜的前景深信不疑!”
“购买债券,是我个人对这份信心最直接、最实在的表达!这不仅仅是一笔投资,更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紧接着,各级官员、系统内的公职人员及其家属、特派专员,构成了第二批踊跃认购的主力军。
他们或是深受林禹拯救之恩,或是对运征系统的强大有最切身的体会,他们的行动,在基层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尤其是那些深入群众的专员们,他们往往成为街坊邻里咨询的对象,而他们的回答通常斩钉截铁:“系统规则写得很清楚,担保比旧时代的黄金储备还可靠!”
“在规则之内,利益共享,童叟无欺”
“规则之外,系统铁拳无情,绝无违约可能。”
“买债券,于私利己,于公利国!”
与此同时,宣传部门的机器全面开动,赋予了冷冰冰的金融产品以热血和温度。
不再是干巴巴的政策公告,而是充满了感染力的宣传画、每日定时的广播剧和深入基层的巡回宣讲会。
苏婉和她的宣传队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她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债券收益与民众的家庭梦想挂钩:“现在投入一百点,三年后连本带利能拿回一百三十点!”
“这笔多出来的钱,可以给娃儿盖间亮堂的新房,可以给家里添置一台省时省力的新农机,可以让你在年老体弱时,多一份稳稳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您购买的每一份债券,都在为我们前线的战士送去更多的子弹和坦克,都在为我们的航母舰队加满出征的燃油!您的贡献点,正在实实在在地变成守护您家园的力量!”
更深入、更接地气的基层动员随之展开。
由各地市政府组织,街道办主任、村镇干部、社区积极分子构成的无数宣传小队,开始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耐心解释债券的政策细节,展示精美的实体凭证样品,手把手帮助计算预期收益,细致地消除最后的疑虑。
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巧妙地将宏大的国家战略与微观的个人家庭规划紧密连接了起来。
最终,林禹的一纸特批命令,成为了点燃公众认购热情的最后一把火:“允许并鼓励全体现役及预备役军人,以其工资、津贴及作战奖励,优先认购远征债券。”
这道命令一下,意味着军队——这座根据地最坚硬、最受信赖的信用基石,也将其巨大的组织信用和个体财力投入其中。
战士们对于林禹和系统的忠诚度最高,他们用自己的血汗钱投票,产生的说服力是任何宣传话语都无法比拟的。
许多士兵甚至联名请求将大部分月度津贴直接定投债券,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投资,更被视为一种与根据地同生共死的忠诚誓言。
多方合力之下,民众的观望和疑虑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般迅速消融,转而化作了汹涌的认购浪潮。
在桂柳基地的军工三厂,老钳工赵德柱在车间动员会后,默默回到了家,从箱底拿出了准备给女儿攒嫁妆的五百贡献点。
有工友半开玩笑:“老赵,棺材本都掏出来了?不怕到时候兑不了,闺女埋怨?”
赵德柱没多说什么,只是指了指车间里那几台新安装嗡嗡作响的自动化机床,那是首批债券资金到位后紧急添置的。
“旧时代的存折,印得再花哨,说变废纸就变废纸了。”
他闷声回答,目光坚定,“这债券背后,是咱们自己亲手造的枪炮,是林将军那不会出错的系统,是前线娃儿们在流血保卫的土地,我信它们。”
他在厂区的政务终端上郑重确认了购买,看着电子凭证上那航母的雄姿剪影,觉得女儿的嫁妆从未如此踏实过。
在岭南新开垦的集体农场,年轻的农业技术员苏小暖拉着父亲布满老茧的手,在移动终端的认购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父亲看着账户里一下子少了的二百点,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那是他盘算了好久准备翻修老房子的钱。
苏小暖指着窗外一望无际、长势喜人的超级稻,声音里带着兴奋:“爸,你看这稻子!没有远征系统给的优选种子,没有用债券资金紧急修起来的高标准灌溉渠,哪能有这样的收成?”
“现在投入,秋收后我们不仅能拿回本金利息,翻修房子的钱也够了!这叫用我们今天的信任,给明天的好日子施肥呢!”
在琼州港喧闹的渔市,刚刚卖掉一船优质渔获的船老大海哥,揣着还带着海腥味的三百贡献点,没有像往常一样呼朋引伴去换酒,而是径直走向了港口的政务服务中心。
他把厚厚一沓贡献点票据拍在柜台上,嗓门洪亮:“全买了!就那个三年期的,利息最高的!”
工作人员熟练地为他办理,打印出精美的实体凭证。
海哥拿着那张厚实的“纸”,对着阳光仔细看了看内含的金属线和防伪水印,对周围看热闹的同行嚷道:“看什么看?旧时代老子买股票买理财,赔得底掉,那都是虚的!这个实在。”
他挥舞着凭证,“看得见航母,吃得到自己打的鱼,信得过林将军!这叫投资明天!”
认购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从机器轰鸣的工厂到稻浪翻滚的田间,从繁忙的港口到深山里的矿场,人们排起长队,在政务中心门口,或者通过个人终端,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积攒的贡献点,兑换成代表着希望、安全与未来的“远征债券”
债券的认购数额不断突破预设的目标,海量曾经沉淀在社会毛细血管中的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被集中了起来,流向了“远征”系统掌控的中央财政。
“远征”系统高效地运转着,将募集到的天文数字般的贡献点,精准地投向了最急需的领域。
这笔资本的注入,如同给一台本就开始加速的机器,换上了更强大的引擎,注入了最高标号的燃料。
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随之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