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主港的欢迎仪式盛大而庄严。
当“复兴号”和“远航号”这两艘钢铁巨兽在拖船的辅助下,如同移动的山脉缓缓靠上经过紧急强化过的深水码头时,岸上爆发出的欢呼声仿佛能掀翻天空。
亲眼目睹这支完整强大代表着旧时代最高工业与军事结晶的舰队归港,对于所有幸存者,尤其是那些曾服役于旧时代海军、鬓角已染霜白的老兵而言,其冲击力是直击灵魂的。
他们颤抖着举起残破的军礼,泪水混着汗水纵横——这不是简单的接收,这是文明的回归,是力量的宣告。
林禹在码头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港湾,肯定了舰队官兵的“归建”,并强调了这支力量对于根据地未来的决定性意义。
随后,他登上了“复兴号”航母。
行走在宽阔得足以起降战机的飞行甲板上,军靴踏在粗糙的防滑涂层上发出坚实的声响。
舰队指挥官张华以及其他高级军官紧随其后,清晰有力的汇报声夹杂着海鸥的鸣叫与港湾的作业噪音,传入林禹耳中。
他心中那股掌控力量的实感,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真切和沉重。
在航母宽敞却略显压抑的军官餐厅,林禹与舰队主要军官,琼州岛驻军高层以及特派专员代表举行了隆重的会餐。
餐食部分来自琼州本地的渔获和农产品,部分来自舰队的储备罐头,虽不奢华,但分量十足,象征着海陆一家的融合。
各类餐盘与餐具的碰撞声,构成了会议的前奏。
席间,气氛热烈而不失庄重。
林禹仔细聆听着各方汇报,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勾勒着无形的战略地图:
特派专员们详细说明了琼州农业、渔业的恢复进度,港口吞吐能力的提升,以及环岛防御体系的建设情况。
他们提到的主要困难集中在高端技术人才仍相对短缺,部分精密设备的维护依赖主大陆的供应链,以及随着人口增加和基地扩张,本地部分建材和能源尤其是燃油和电力稳定供应开始出现压力。
舰队指挥官张华则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舰队面临的挑战,他的声音沉稳,却字字千钧:“首长,我们是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剑,但需要强大的臂膀和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挥舞。”
“目前,我们的剑鞘和力量源泉,还太过单薄。”
他详细解释了核动力航母虽无需频繁补充燃料,但舰载机航空燃油、各类弹药尤其是精确制导弹药、零部件、润滑油以及数千名官兵的生活物资,其日常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琼州基地现有的储备和补给能力,仅能维持舰队低强度巡航和训练,难以支撑高强度、长时间的作战任务。”
“一旦弹药打空,燃油消耗完,我们就是漂浮在海上的钢铁棺材。”
林禹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他明白,这是幸福的烦恼,但也是必须立刻解决的核心问题。
会后,林禹又密集视察了岛上的内卫部队和两栖作战旅驻地,与官兵一同在露天场举行了烧烤,粗糙的伙食却拉近了彼此距离。
他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稳定军心,并特别强调,随着舰队归建,琼州岛已成为敌人眼中最肥美的猎物,守备部队的责任重于泰山。
在琼州停留了不到两天,处理完最紧迫的事务后,林禹便乘坐“启明号”匆匆返回新宁市。
庞大的舰队带来的喜悦,迅速被更沉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所取代。
巨舰的阴影,投在海面上,也压在他的心头。
回到新宁市指挥中心最高层的林禹,几乎没有休息,立刻下达了命令:召集所有军队常委、旅级以上指挥官,以及各主要城市(新宁、桂柳、天宾、岭南首府、琼州主港)的行政负责人(均由系统退役士兵和核心特派专员担任,忠诚度无可置疑),召开最高级别的总参谋暨行政联席会议。
会议室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根据地的全境地图、资源分布图、工业产能报表以及……一个让所有人触目惊心的动态数据表——系统后勤补给点数消耗与获取平衡表。
那代表消耗的红色曲线,如同失控的火箭般陡峭上扬,而代表获取的蓝色曲线,则像疲惫的登山者,艰难地缓慢爬升,两者之间的缺口,是一个正在扩大的、预示着死亡的红色区域。
林禹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诸位,航母战斗群的归来,让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力量。”
“但相信在座的各位,尤其是负责后勤和生产的同僚,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如同在胸口压上了一块巨石。”
他指向屏幕上的数据:“这是我们能在废墟上迅速站稳脚跟,并发展至今的重要倚仗之一。”
“在工业体系完全重建之前,我们依赖一种……难以复制的特殊渠道,获得了维持战争机器运转所必需的弹药、燃油、关键零部件,乃至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援。
“这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资源匮乏期。”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林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随着我们重装合成旅、机械化步兵旅、航空兵旅、火箭军、两栖作战旅、战略轰炸机部队,和现在两支核动力航母战斗群的加入,以及各个新编的机械化步兵旅和内卫部队,我们军队的现代化、无人化、重型化程度呈指数级提升。”
“这意味着,我们每日维持战备的基础消耗,以及进行任何一场中等规模军事行动所需的物资,已经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我们过去所依赖的那种……相对轻松获取关键补给的方式,其所能提供的支撑,与我们如今庞大的需求相比,已经显得捉襟见肘。”
屏幕上,一条代表“每日基础消耗”的曲线急剧上扬,而代表“特殊渠道获取能力”的曲线,虽然也在增长,但斜率远远跟不上消耗曲线。
两条线之间的缺口,正在肉眼可见地扩大。
“根据研判,照目前趋势,最多三个月,我们在关键战略物资方面的储备将跌破安全线。”
“届时,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我们将面临高端弹药补给困难、战机舰艇出勤率下降的致命风险!”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沉重的呼吸声。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的军事优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过去那种高效获取关键物资的能力之上。
一旦这个优势被削弱,庞大的现代化军队反而可能成为拖垮根据地的负担。
“之所以如此急于整合岭南、琼州,甚至不惜在西部采取铁血手段向前推进,外在威胁是原因之一,但更根本的,正是为了应对我们内部这个迫在眉睫的后勤危机!”
林禹环视众人。
“我们需要更广阔的战略纵深,更多的人口劳动力,更庞大的工业产能,来逐步填补这种特殊补给方式与我们实际需求之间越来越大的缺口”
“岭南的初步稳定,琼州的开发,桂柳的产业升级,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他顿了顿,抛出了核心议题,仿佛将一颗巨石投入死水:“工业体系的完全重建和产能爆发需要时间!而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办法,在工业产能完全跟上之前,快速、大量地获取补给点数,稳住我们的后勤命脉!否则,一切宏图都是空中楼阁。”
众人议论纷纷,提出各种方案,如加大境内丧尸清理力度、探索更高效的击杀方法等,但都觉得杯水车薪,无法填补那巨大的红色缺口。
这时,林禹说出了他深思熟虑后的方案,一个堪称激进甚至残酷的点子,他的声音里不带丝毫感情,只有绝对的理性:
“第一,启动轮战计划。”林禹的手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湘、贵两省以及西部军区方向的大片被猩红色标记的未完全控制区域。
“组建多个新编作战集群,以新征募的士兵为主,混编经验丰富的军官和老兵作为骨干,配发库存的、可以使用当地搜集的弹药和燃料的旧式武器(例如81杠、40火、老式牵引火炮等),或者由桂柳兵工厂加紧生产这类弹药消耗量大的武器。”
“他们的任务,不是占领,而是以连、营为单位,轮番进入湘、贵两省的丧尸密集区,进行高强度的狩猎行动。”
“目标只有一个——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击杀丧尸!”
“这样做的目的。”
林禹解释道,语气像是在陈述一个数学公式。
一是用最低的后勤成本(主要使用可本地补给的武器),磨练新部队,让他们在实战中见血成长。
二就是最直接地——获取海量的补给点数!湘、贵两省人口基数庞大,丧尸数量惊人,这正是我们最庞大的、尚未开采的点数矿藏!
“第二,加强西部军区力量,授予前出东南亚部队特别授权。
林禹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扫过在场每一位军官的脸,一些军官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他们预感到了什么。
向西部军区增派两个内卫旅和一个新编机械化步兵旅。
我授权,西部军区在向东南亚推进的过程中,对于所有且拒不投降、构成阻碍的土着势力聚居地,可以不受《幸存者管理暂行条例》中关于人道待遇和俘虏处理条款的限制。
一切以清理效率为最高优先!允许使用包括重炮覆盖、空中轰炸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快速清除抵抗,占领资源点,打通通道。
他语气冰冷,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冰窖里捞出来的:“在那里,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源去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平等融合。”
“要么臣服并接受我们的秩序改造”
“要么……被从物理上彻底抹去。”
“补充一点对于臣服的只能给予有限的公民权力。”
“一切,为了效率,为了以最快速度获取那里的资源(如石油、橡胶、矿产),并打通前往更广阔天地的通道,同时也为了……获取清理那些顽固抵抗者所产生的点数。”
会场内一片肃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所有人都明白,这道命令意味着什么。
虽然对象是异族土着,但其铁血与残酷,依然让部分灵魂深处还烙印着旧时代文明准则的人感到一丝寒意。
但在末世生存和文明复兴的绝对大前提下,这点寒意迅速被现实的严酷所冻结碾碎。
没有人提出异议。生存是第一伦理,效率是生存的保障。
“第三,优化打击策略,追求交换比最大化。”
林禹最后说道,将众人的注意力拉回到技术层面。
我已经命令远征系统,将我拥有的所有补给点数和各类弹药、燃油的兑换比例,以及不同武器系统使用的成本,整合成了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
远征将实时监控我们控制区域外围的大型尸群动向。
一旦它计算出,使用某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例如b-52的地毯式轰炸、火箭军的战术导弹打击、远火营的饱和射击清理特定规模的尸群,所获得的补给点数远高于此次打击的弹药消耗点数,且符合战略安全边际。
远征将有权直接向相关部队下达攻击指令!实现以战养战的自动化、最优化!”
这个方案让在座的军事主官们精神一振,眼中流露出技术军官看到精妙解决方案时的光芒。
这意味着,打击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消耗,更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采集”行为。
用系统点数“兑换”的弹药,去清除尸群,赚取更多的点数,形成一个冷酷而高效的正向循环。
总参谋会议结束后,具体的执行方案迅速下发。
军队系统开始高效运转,新编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如火如荼,西部军区得到了加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但林禹知道,这还不够。
“轮战”和特别授权能带来稳定的点数流入,但面对航母舰队这种“吞金巨兽”,以及未来可能爆发的与“太约”的全面战争。
他需要更爆发性的点数收入,或者说,需要一种方式,将未来的预期点数收入,提前转化为当下的资源和生产力。
深夜,指挥中心内,林禹独自面对“远征”系统的全息界面,上面流动着无数的数据、图表和预测线。
他需要一个能打破常规,真正意义上“快速获取天文数值补给”的奇思妙想。
突然,他脑海中划过一道闪电般的念头,一个将军事、经济与未来绑定的大胆构想。
“远征”
林禹开口道,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根据你的计算,如果我们按照新制定的‘轮战’和优化打击策略执行,未来一年内,我们通过清理湘、贵、桂北部以及西部军区前出东南亚所能控制的区域,预计可以获取的补给点数总量,能否估算出一个范围?”
【可以,指挥官。基于现有丧尸分布模型、预计投入兵力、武器效率及“交换比”优化模型进行模拟测算……预计未来12个月内,可稳定获取的净补给点数(扣除相应弹药消耗后)在总净收益预测区间:9.55亿 - 15.00亿点区间。】
【作战消耗对标】
【当前全军(含两大航母战斗群)维持高强度全域作战的日均消耗基准为 550万点\/日。】
主要消耗项:
【航母舰队 (~25%):舰载机航空燃油、精确制导弹药(空空\/空地对峙)、舰队防空导弹、反潜武器。】
【航空兵旅 (~20%):战机出勤耗材、空射弹药、地勤保障。】
【火箭军 & 远火营 (~20%):各型战术导弹、远程火箭弹。】
【重装合成旅&各机械化步兵旅&内卫部队 (~25%):主战坦克炮弹、装甲车辆耗材、单兵重武器。】
【基础维持 (~10%):全军通用零部件、润滑油、生活物资。】
【该收益可支撑现有全部武装力量,进行为期 5.7个月(悲观)至 9个月(乐观) 的高强度全域作战。】
【此外,还存在通过触发大型尸潮事件获取额外爆发性点数的可能性。模拟置信度:87.3%。】
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数字出现在屏幕上,散发着幽蓝的光芒。
“很好。”
林禹眼中闪烁兴奋的光芒。
“那么,如果我们以这个预期的未来点数收入作为抵押,是否可以……在系统内部,发行一种债券?”
【……概念解析中。您的意思是,以未来可预期的、稳定的补给点数收益作为信用担保,向系统内外投资者(当前为根据地内所有单位与个人)预支当前所需的庞大资源?】
“没错!”
林禹越说思路越清晰,他开始在房间里缓缓踱步,仿佛在丈量一个无形的金融帝国。
我们称之为远征债券!根据地内的所有生产单位、甚至个人,都可以用他们手中的贡献点、物资、或者直接的人力投入来购买这种债券。
债券约定一个期限(比如一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用补给点数进行偿付!
而运征系统你,作为担保方、结算平台和信用背书,确保债券的信用和绝对兑付。
“这样一来”
林禹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
“我们就能将未来尚未到手的点数,提前变现成我们现在急需的——扩大兵工厂生产线所需的特种钢材和能源、加速琼州港口扩建的水泥和重型工程机械、招募和训练更多工人和士兵的粮食和军服。
甚至可以直接用募集的资源,去支持轮战计划本身,形成用未来的战利品,支撑现在的战争的良性循环!
“而我们支付利息的点数从哪里来?就是从我们未来清理丧尸的行动中来!我们是在用毁灭旧世界残骸带来的收益,作为投资新世界建设的资本!”
【逻辑闭环成立。】
【风险评估通过。】
【该方案理论上高度可行。】
【可以建立基于“远征”系统的内部金融模块,发行以预期补给点数收益为锚定的数字化债券。】
【此举将极大激活根据地内部的经济潜力和资源流动性,将整个根据地的力量更高效地整合到军事后勤和生产扩张中,形成战争-金融复合驱动模式。】
“立刻进行详细建模和规则设计!”
林禹停下脚步,斩钉截铁地下令
“我们要发起一场后勤总动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经济上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这场为了文明复兴的远征中来,并分享其带来的红利!这将是捆绑我们共同命运最坚实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