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暖阳透过竹藤棚,洒在染坊的账本上,青娘正低头核算扬州订单的盈利,阿木忽然举着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冲进棚内,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青娘!京城来的信!是锦绣庄寄来的!”
青娘猛地抬头,手中的笔险些滑落。沈行舟和温景然也立刻围了过来,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枚印着“锦绣庄”字样的火漆印上——这封信,他们等了整整三个月。
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函,锦绣庄掌柜的字迹映入眼帘:“久闻青娘染坊技艺精湛,今特致函,邀贵坊下月赴京城一叙。吾庄拟推出‘国风染布’系列,需融合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审美,若贵坊能拿出符合要求的样品,愿以双倍市价签订年度合作协议,且将贵坊列为京城独家供应商。”
“双倍市价!京城独家供应商!”沈行舟忍不住念出信中的关键信息,眼中满是惊喜,“这意味着咱们的染坊,终于能走进京城的高端市场了!”
温景然捧着信函,反复确认着细节:“‘国风染布’系列,融合戏曲元素……咱们之前为云溪班染制的戏服,不正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吗?比如《梁祝》的蝶纹、《穆桂英挂帅》的鱼鳞纹,都能转化为染布的设计元素。”
青娘指尖轻轻抚过信纸上的字迹,心中却多了几分考量:“京城市场虽好,但竞争也激烈。锦绣庄既然提出‘融合现代审美’,就意味着不能照搬戏服染艺,咱们得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既要保留草木染的天然质感,又要符合京城百姓的时尚需求。”
正说着,柳班主也闻讯赶来,看到信函后,当即笑着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咱们云溪班下个月正好要去京城参加‘戏曲汇演’,你们可以随我们一起去,既能节省路途时间,还能借汇演的机会,让京城百姓先见识到你们的染艺!”
柳班主的提议,瞬间解开了青娘心中的顾虑。沈行舟立刻取出地图,开始规划前往京城的路线:“从这里到京城,需走二十日水路,再转五日陆路。咱们可以分两批出发,一批先带样品和工具去京城筹备,另一批留下完成剩余订单,随后跟上。”
温景然则开始构思样品方案:“我想准备三个系列的样品——‘戏韵系列’,用草木拓印再现经典戏服纹样;‘山河系列’,以京城周边的山水为灵感,染制渐变山水纹;‘锦绣系列’,在染布中加入金线,提升高端质感。每个系列都准备三种颜色,确保选择丰富。”
青娘点头赞同,还补充道:“咱们还要带上之前改良的‘丝滑染’‘固色工艺’的检测报告,让锦绣庄看到咱们的硬实力。另外,把云溪班戏服的照片整理成册,作为戏曲元素的参考资料,这样合作谈判时更有说服力。”
接下来的日子,染坊陷入了忙碌而有序的筹备中。伙计们分成两组,一组由阿木带领,完成扬州剩余的订单;另一组由阿春带领,协助温景然制作京城样品。青娘和沈行舟则忙着整理合作资料,联系水路运输,还特意去镇上的书局,买了京城最新的时尚画册,研究京城百姓的审美偏好。
出发前一日,柳班主带着戏班的几位核心演员,来到染坊为他们送行。莲儿递过一件亲手缝制的淡青色戏服:“青娘姐姐,这是我用你们染的布做的戏服,就当是咱们的‘京京信物’。希望你们在京城一切顺利,也希望咱们云溪班的汇演能和你们的染布一样,在京城打响名气!”
青娘接过戏服,指尖拂过细腻的布料,心中满是温暖:“多谢莲儿!咱们在京城汇合,一起为传统技艺争光!”
启程当日,染坊的车马与云溪班的队伍在渡口汇合。青娘望着缓缓驶入河道的商船,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往的感慨——从最初的山间小镇,到如今扬帆驶向京城,染坊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客户的信任,更离不开对传统染艺的坚守与创新。
沈行舟走到青娘身边,递过一杯热茶:“别担心,咱们有过硬的技艺,有详细的筹备,还有云溪班的助力,京城之行定会成功。等打开了京城市场,咱们还要把染坊开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大乾的传统草木染艺。”
温景然也笑着说:“我还带了些京城周边特有的草药种子,等咱们在京城站稳脚跟,就试试在京城种植染草,这样既能降低原料成本,又能让京城百姓更直观地了解草木染的魅力。”
青娘望着远处渐渐清晰的京城轮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知道,山外的这封书信,不仅是一次商业合作的邀约,更是染坊发展的新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与沈行舟、温景然一起,带着传统染艺的匠心,在京城的广阔天地中,开拓新的市场,传播传统技艺,让“青娘染坊”的名声,从山间小镇传遍大江南北,最终在京城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而这趟进京之旅,也将成为染坊江湖之路中,最值得铭记的一段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