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细雨刚过,云溪班与青娘染坊的临时营地被一片新绿环绕。柳班主捧着一份新拟的戏目单,快步走进染坊,脸上满是兴奋:“青娘姑娘,咱们下半年要排演《梁祝》新戏,这是主要角色的戏服需求,想请你们提前规划染色方案,咱们还按之前的‘剧情配色法’来,让戏服更贴合角色心境!”
青娘接过戏目单,指尖划过“祝英台”“梁山伯”的角色名,笑着点头:“柳班主放心,我们这就开始准备。祝英台前期女扮男装,戏服可以用素雅的淡青色,暗藏几分英气;后期恢复女儿身,再用柔美的粉白渐变,裙摆缀上蝴蝶纹样,呼应‘化蝶’结局。”
沈行舟这时递过一份详细的“合作计划表”,上面清晰标注着戏服染色的时间节点、原料采购清单,甚至还有巡演途中的染坊移动路线:“我们根据《梁祝》的排演进度,把染色工作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咱们一起验收,确保戏服效果符合预期。另外,我们还联系了沿途的草药商,提前储备染制蝴蝶纹样需要的靛蓝和藤黄,避免原料短缺。”
柳班主看着计划表上细致的安排,心中满是感慨:“从最初的试染到现在的深度合作,你们考虑得越来越周全了。以前戏班排新戏,总担心戏服拖后腿,现在有你们在,我们可以专心打磨演技,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
随着合作的深化,染坊与戏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供需关系”,形成了“艺商相融”的共生模式。温景然根据戏班演员的体质,特意改良了戏服的染色配方——在染料中加入少量艾草和薄荷汁,既能防虫蛀,又能在演出时散发淡淡清香,缓解演员的疲劳;染坊的伙计们则跟着戏班演员学习基础的戏服保养技巧,知道不同材质的戏服该用何种水温清洗,如何晾晒才能避免变形。
一次,云溪班在偏远山村演出时,祝英台的粉白戏服不慎被树枝勾破了裙摆。青娘当即带着修补工具赶到后台,用染坊备用的边角料,以“草木拓印”的手法,在破损处补上了几只蝴蝶纹样——修补后的戏服不仅看不出痕迹,反而因这意外的“创意”,更贴合“化蝶”的剧情,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饰演祝英台的莲儿感动地说,“要是没有这及时的修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演出。你们不仅染艺好,还这么懂戏,真是我们的知音!”
合作的深化还体现在市场开拓的协同上。染坊借助戏班的巡演网络,在沿途城镇建立了“临时分销点”,戏班演员在演出间隙,会向观众推荐染坊的染布;而染坊则在染布包装上印上云溪班的演出信息,为戏班吸引更多观众。在扬州的一次推广中,这种“双向引流”让染坊的订单量增长了三成,戏班的观众人数也比以往多了近一倍。
沈行舟在总结这次推广成果时说:“咱们这种‘艺商协同’的模式,既发挥了戏班的文化影响力,又凸显了染坊的产品优势,1+1远大于2。未来,咱们还可以尝试推出‘戏服同款染布’,让喜欢戏曲的百姓也能穿上和角色一样的布料,进一步拓展市场。”
柳班主当即表示赞同:“这个主意好!《梁祝》的粉白蝶纹布、《穆桂英挂帅》的金红战袍布,肯定会受欢迎。咱们可以在演出结束后,在戏台旁设个染布摊位,现场展示、售卖,让更多人感受戏曲文化和染艺的魅力。”
温景然则开始研究“戏服同款染布”的工艺改良——戏服布料需要挺括有型,而百姓日常穿着的布料则更注重柔软舒适,他计划在染料中调整草木灰和蜂蜜的比例,让同款染布既能保留戏服的色彩,又能满足日常穿着的需求。
初夏时节,《梁祝》的首演在苏州城举行。当祝英台身着粉白蝶纹戏服,与梁山伯在舞台上“化蝶”时,台下观众被戏服的精美和剧情的动人深深打动。演出结束后,染坊的“戏服同款染布”摊位前挤满了人,不少百姓都想订购一块“祝英台同款”染布,有的甚至直接定制成衣裙,希望能沾几分戏曲的雅致。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青娘、沈行舟、温景然和柳班主相视一笑。青娘感慨道:“从深山里的初次合作,到如今在苏州城的共同成功,咱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彼此的信任与支持。这种‘艺商相融’的合作,不仅让咱们各自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还能为百姓带来文化与实用兼具的产品,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柳班主点头附和:“是啊,未来咱们还要继续深化合作,排更多好戏,染更多好布,让戏曲文化和传统染艺一起,在江湖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夕阳西下,苏州城的戏台旁,染布的清香与戏曲的余韵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悠扬的赞歌。青娘知道,这场深化的合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未来的江湖路上,她将与沈行舟、温景然一起,继续携手云溪班,以匠心为笔,以信任为墨,在“艺商相融”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合作共赢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