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岛基地里分析战略情报的那套本事,被陈晓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纽约“远航商行”的总部,只不过目标从敌国军队换成了未来的技术蓝图。用他的话说:“以前是帮国家抢地盘,现在是帮公司抢未来。本质上都是争夺,只是工具从枪炮变成了合同和美元。”
墙上巨大的世界航线地图被替换成了错综复杂的“全球技术热点与专利流向图”,上面标注着各种颜色的符号和连线,看起来不像商业战略图,反倒更像oSS当年的战略情报分析板。
在马丁·怀斯鼓捣出的“全球机会热点图”上,除了标注矿产和航运节点,如今又多了一层闪烁的光点——潜在技术专利收购目标。
这个由陈晓提出构想、大卫·科尔负责执行的“专利捕手”计划,运作模式与其说是商业并购,不如说更像一次低调而精准的情报收割。
“我们要找的,不是那些已经在聚光灯下、被巨头们争夺的明星技术。”陈晓在项目启动会上定调,“而是那些被忽视的‘灰姑娘’——因为研究者不善表达、缺乏资金,或想法太过超前而被时代遗漏的‘未来钥匙’。我们要用最小的代价,把它们锁进我们的保险柜。”
这工作对陈晓来说驾轻就熟——与在梅机关从海量信息中发掘价值并无不同,只是口号从“大东亚共荣”变成了“促进科技进步”。
“专利捕手”团队成员清一色是科尔从哈里森那条线上挖来的前技术情报分析员。他们或许不熟悉销售市场,但对技术原理、军事应用和行业趋势有着野兽般的直觉。他们像幽灵一样潜入欧洲、日本的技术实验室、大学研究所和濒临破产的小公司。
……
德国,斯图加特。
目标:一种基于“相位阵列”原理的“空间电磁波定向传输方法与装置”专利。
发明人赫尔穆特·施密特是一位不得志的大学讲师,他的论文被主流学界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专利挂了两年无人问津。
“远航”的捕手、前oSS技术评估员罗伯特·肯特接到任务后,并未直接接触施密特。他先研读论文并复现了部分计算,随后通过中间人以“某匿名工业基金会”名义邀请施密特进行学术交流。肯特展现出对技术的深度理解,让施密特视他为知音。他适时提出,基金会愿提供一笔“无附加条件”的研究资助,唯一要求是获得该专利的“独家代理权”,以便“保护发明不被滥用”。
肯特心中了然,这所谓的“无附加条件”与“独家代理”,实则是用情怀包装的商业陷阱。一旦雷达和通信系统开始应用这项技术基础,其“独家”价值便会显现。
深受感动且资金拮据的施密特,几乎未加犹豫就签下了一份看似“优厚”的协议——预付金仅五千美元,后续版税比例也远低于市场标准。他以为自己遇见了赏识其才华的伯乐,却不知已将未来无线通信和雷达领域的关键基石,以白菜价卖给了远在纽约的“远航”。
……
日本,东京。
目标:一项关于“高纯度单晶硅区域熔炼提纯工艺”的改进专利。
持有者是一家名为“昭和精密材料”的小作坊,老板技术出身、固执于手艺,不愿扩大生产,导致作坊濒临倒闭。
捕手莎拉·琼斯(刚从非洲调任)采取更直接的策略。她让当地雇员假扮成美国电子公司的采购代表,对作坊产品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反复强调对材料一致性和纯度的苛刻要求。当老板为无法稳定提供达标产品而焦头烂额时,莎拉引荐的“第三方技术评估公司”(实为科尔团队控制的壳公司)指出其工艺存在“微小但致命的缺陷”,并“好心”提出改进方案——该方案核心恰恰绕开了那项关键专利的部分权利要求。
在技术与财务的双重压力下,莎拉代表“远航”提出收购方案:买下整个作坊及所有专利,保留老板的“技术顾问”头衔和少量分红。价格虽不高,但足以让他安度晚年。
面对生存压力和技术被否定的双重困境,老老板最终长叹一声,在收购合同上按下了手印。他并不知道,他视若敝履的那项“小改进”专利,在未来集成电路爆发式发展的年代,将成为控制上游核心材料的关键阀门之一。
用技术焦虑击败技术固执,这招屡试不爽。当未来满世界都是硅晶圆时,不知他是否会从坟墓中惊醒——不过那时,“远航”的专利墙早已固若金汤。
……
类似场景在瑞士、荷兰、英国的实验室不断重演。捕手们手段各异,或怀柔或施压,或制造焦虑或雪中送炭,但核心目标一致:用最低成本,将未来的技术种子收入囊中。
所有收购的专利文件被迅速转移至开曼群岛和瑞士的信托机构,通过复杂的离岸公司结构持有,最大程度地隐匿与“远航”的关联,并规避可能的审查。
几个月后,科尔将一份厚厚的专利资产清单放在陈晓桌上,涵盖电子、化工、新材料等十几个领域的数百项专利。
“老板,‘专利捕手’第一阶段行动基本结束。我们目前持有包括‘相位阵列波束成形基础专利’、‘区熔法提纯单晶硅关键工艺’、‘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先驱专利’在内的核心及外围专利共计三百七十一项。总投入……不到一百五十万美元。”科尔的语气平静,但眼角细微的抽动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这投入产出比,不亚于抢银行。
陈晓翻看着清单,手指在一项项未来将如雷贯耳的技术名称上划过。
他不禁暗忖:这清单要是让几十年后的科技巨头们看到,怕不是要哭晕在厕所。我们这不是在捡漏,简直是在创世纪前夜窃取上帝的设计图。一百五十万?还不够美军在朝鲜打几发炮弹的钱。这点投入,换回来的是未来几十年科技产业的入场券与规则制定权。
这买卖划算!
“做得很好。”陈晓合上清单,“把这些‘种子’分门别类,交给怀斯的团队。让他们围绕这些核心专利构建我们的‘技术护城河’——申请衍生专利,设置交叉授权壁垒,把未来的路给我堵死!”
“明白。”科尔点头,随即又补充道,“另外,我们注意到,有几家嗅觉敏锐的公司,包括一些军工背景的机构,也开始在类似领域活动。”
陈晓眼神微凝。看来,安静的狩猎时间快要结束了。
“加快速度,清理尾巴。告诉外面的‘捕手’,行动进入第二阶段:从‘搜寻收购’转向‘防御性布局’和‘主动误导’。必要时,可以抛一些无关痛痒的‘诱饵’出去,混淆视线。”
科尔领命而去。
陈晓走到办公室那面巨大的玻璃窗前,俯瞰着纽约城。这座城市的繁华之下,无声的战争早已打响。凭借信息差与降维打击,他已经悄然布下了一张覆盖未来科技树的大网。
只是,这张网能网住多大的鱼?当那些真正的巨鳄意识到有人在偷摸他们的蛋时,反扑又将会何等猛烈呢?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怀斯:“马丁,我们的‘技术护城河’计划,需要再加快点进度了。我感觉,风雨快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