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远航商行”总部。马丁·怀斯抱着一摞厚厚的、封面印着“机密”字样的oSS标准操作手册修订版,眼神狂热得像发现了新大陆。
“老板,看看这个!”他兴奋地指着手册里关于“跨部门情报协同与资源最优配置流程图”,“只要稍加修改,把‘战区’换成‘市场’,‘敌情’换成‘竞品’,‘后勤补给’换成‘供应链’,这就是一套完美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比哈佛案例库里的那些老古董先进一百年!”
陈晓接过手册翻了翻,内心吐槽:用国家机器打仗的那套来管理公司?怀斯这脑子算是彻底被我带歪了。不过,这歪路看起来……效率奇高。
“可以试试。”陈晓点头,“把我们之前在oSS用来分析日军后勤线脆弱性的模型,用来优化航运路线和库存周转。再把破译密码的校验逻辑,用在财务审计和合同风险筛查上。”
“太棒了!”怀斯几乎要跳起来,“我们还可以引入oSS的‘细胞架构’管理海外团队,单线联系,信息分级,最大限度保护商业机密和运营安全!”
说干就干。怀斯立刻化身“魔鬼教官”,将oSS那套严苛的数据分析模式、科学管理方法和保密条例,强行灌入了“远航商行”的肌体。
起初,那些从传统贸易公司挖来的职员叫苦不迭。
“怀斯先生,只是订一批咖啡豆,需要填三份不同密级的申请表,还要做一份Swot分析和潜在风险预案吗?”一个老采购员拿着厚达五页的表格,脸皱成了苦瓜。
“当然!”怀斯扶了扶眼镜,镜片反射出冰冷的光,“在oSS,哪怕申请一箱手榴弹,流程也比这个复杂。记住,细节决定生死,在商场上,细节决定盈亏。填不完,今晚加班。”
很快,纽约总部的人就发现,这套“变态”体系一旦运转起来,效果惊人。
原本需要三天才能理清的船期与仓储匹配问题,现在通过怀斯设计的“资源动态调度模型”,半小时就能给出最优解,空舱率下降了百分之十五。
原本模糊不清的各航线成本,被拆解成燃料、港口费、人工、损耗等几十个变量进行监控,任何异常波动都会触发警报。一个月内,就揪出了两个在燃油采购上吃回扣的“老油条”。
人事管理更是带上了“政审”色彩。关键岗位的职员背景被科尔的人查了个底掉,连大学时参加过什么社团、有没有不良信用记录都一清二楚。忠诚度与能力并重,成了“远航”用人的铁律。
纽约总部成了高效运转的“大脑”,而遍布世界关键节点的“四肢”,则是由大卫·科尔领导的“幽灵”运营官团队。
这些人,是哈里森拿了陈晓给的巨额顾问费后,筛选推荐过来的清一色前oSS或战略部门退役分析员,精通多国语言,熟悉当地政商潜规则,心理素质过硬。他们拿着“远航”的高薪和干股,以贸易代表、文化顾问、甚至葡萄酒商人等合法身份为掩护,分散在伦敦、汉堡、新加坡、里约热内卢、开罗……
他们不直接管理具体业务,而是执行陈晓的宏观指令,并像灵敏的触角,即时反馈当地情报。
沟通方式也带着浓厚的情报色彩。加密电报是家常便饭,约定的商业暗语比摩斯码还复杂。
例如,一封从新加坡发来的普通商业电文:“‘雨季’预计持续三周,‘芭蕉叶’价格波动百分之七,建议‘仓库’加强‘防潮’。”
翻译过来是:日本三菱商社针对橡胶的倾销预计持续二十一天,橡胶价格已下跌百分之七,建议公司减少橡胶采购,并加强对现有库存的价格风险对冲。
又比如,汉堡的“幽灵”发来消息:“‘汉斯’的老房子‘水管’老化,可能需要一笔‘维修费’,否则会影响‘邻里关系’。”
意思是:合作的德国钢铁厂家族内部出现继承权纠纷,需要一笔秘密资金支持其中一方,否则合作关系可能生变。
陈晓坐在纽约的办公室里,看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暗语”报告,仿佛在观看一场全球商业的实时沙盘推演。他根据这些精准的情报做出决策,再通过加密指令下达给各地的“幽灵”。
这种“大脑”与“四肢”的配合,形成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当别的贸易公司还在靠经理的个人经验和人脉拼运气时,“远航”已经依靠数据和情报网络,实现了精准预测和风险规避。
纽约总部与海外“幽灵”的配合日渐默契。总部根据“幽灵”们传回的碎片化信息——港口效率、政要健康传闻、当地报纸对某种商品的态度——由怀斯的团队进行整合分析,生成动态的“全球运营风险地图”和“机会热点图”。
而“幽灵”们则根据总部的宏观指令,发挥其本地渗透能力。他们不像传统商人那样混迹于高级俱乐部,而是出入码头酒馆、殖民地官员的私人书房、甚至部落长老的帐篷。他们用oSS那套发展线人、分析开源情报、评估人物性格弱点的方法,为“远航”的商业决策提供着堪比军事情报级别的支持。
三个月后的一天,怀斯拿着最新的财报,兴奋地对陈晓说:“老板,按照这套模式,我们的运营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百分之二十二,资金周转率高了百分之三十五,风险敞口缩小了百分之六十!这简直是商业史上的奇迹!”
陈晓看着报表上那些漂亮的数据,内心并无太多波澜。这只是将国家层面的博弈工具,下放到了商业领域而已。降维打击,理所应当。
他更关心的是那些“幽灵”们反馈回来的、关于未来趋势的碎片化信息。
“科尔,”陈晓接通了与这位“幽灵”总管的专线,“让各地的人,重点关注各国政府对新兴科技领域的政策动向,以及……那些目前还不被重视,但可能决定未来工业走向的‘小玩意儿’。”
“明白,老板。”科尔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我们已经在留意一些‘冷门’的矿产和专利。另外……伦敦的‘幽灵’报告,他似乎引起了军情六处外围人员的‘兴趣’。”
陈晓目光一凝。商业的扩张,终究还是引起了国家力量的侧目。
“让他按预案应对,必要时启动‘休眠’程序。”陈晓下令,“告诉所有人,安全第一。我们是在做生意,不是在打仗。”
“是。”科尔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老板,有时候我觉得,这两者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挂了电话,陈晓走到世界地图前。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远航”的业务触角和“幽灵”们的位置。
这套依托于前情报军官的网络,是“远航”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危险的隐患。它能带来巨大的信息优势,也如同一把双刃剑,随时可能伤及自身。
伦敦的“幽灵”只是开始。随着“远航”的盘子越来越大,触及的领域越来越敏感,必然会引起更多势力的警觉。
下一次,来的可能就不只是外围人员的“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