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今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沙尼亚。终有一日,举 ** 民都会感激您的抉择。
这番话果然让希尔曼神色渐缓,朝老元帅微微颔首。
但老元帅,本王这次...真的做对了吗?
不战而降绝非我国传统,这未免太...
希尔曼总觉得此事透着说不出的古怪,心中淤塞着难以言喻的窒闷。
老元帅不等希尔曼说完,便笑着打断了他。
陛下,您对大汉帝国的实力应该很了解吧?
希尔曼皱着眉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听着老元帅的讲解。
大汉帝国之力,绝非我们这样的小国能够抗衡。说实话,即使西方最强的罗马帝国也非其敌手。
老元帅说完深吸一口气,静静地注视着希尔曼。
其实这些道理希尔曼何尝不明白,只是心中的坎始终难以迈过。
沉默良久,希尔曼长叹一声:老元帅,本王明白,只是......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剩下满脸的无奈。
罢了,既然决定归顺大汉帝国,就不必多想了。我们只需按刘耕大帝的要求行事即可。
希尔曼转身缓步走向后宫,背影显得格外落寞,透着一股英雄末路的悲凉。
无一人上前劝慰。这个时候但凡有人喊住希尔曼,告诉他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他定会立刻改变主意。可惜在场的文臣们都认为归顺大汉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待希尔曼身影消失,文臣们立刻忙碌起来。他们纷纷开始为自己找出路,联系刘耕表明心迹,希望能在大汉谋得一官半职。毕竟在强大的汉帝国眼中,他们这些爱沙尼亚的文臣恐怕不值一提。
刘耕接到这些书信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多加理会。
“主公,看来我大汉帝国在西方已威名远扬,这些西方人竟主动放低了姿态。”曹操等人得知此事后,围在刘耕身旁,略带讥讽地调侃起来。
说实话,曹操等人听闻此事,也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刘耕微微颔首,随手将未拆的信件扔到一旁,神色轻蔑道:“不过是一群无聊之徒,无需理会。”
随后,他继续研究起西方疆域的地图。
虽然大汉已在西方攻占大片领土,但仍有不少势力盘踞各处。这些势力虽不强,却分散占据各地,若不能一一击破或招降,便称不上完全掌控西方。
因此,刘耕正考量下一步军事行动——是集中兵力强攻,还是继续逐步扫荡。
他之所以给希尔曼下达任务,实则是在等待资源补给。无论是利安盗墓所得,还是派人回帝国采购,物资运抵尚需时日。刘耕预留一个月,正是为此。
另一边,爱沙尼亚大军已倾巢出动。为尽快完成任务,希尔曼亲率十万大军,毫无遮掩地杀向西沙部落。
此前,爱沙尼亚已公开向罗马帝国宣战。消息一出,罗马的附属势力迅速结盟。西沙部落在多方支援下,勉强凑出七万军队。
西沙部落与爱沙尼亚相距不远,行军两三日即可抵达。但由于西沙部落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即便时常侵扰爱沙尼亚,后者也始终无可奈何。
西沙部落的首领名为奥莱。虽已年过五十,却因常年骑射征战,看上去如三十余岁的壮年。
这是
奥莱天生体格健壮,面容刚毅,即便只是静静地伫立,也能让人感受到莫名的压迫感。
哼!我倒要看看爱沙尼亚能有多大能耐。上次劫走他们的货物,他们连吭都不敢吭一声!
奥莱神情倨傲,语气中充满得意,此刻却显得过于自负,活像个坐井观天的狂妄之徒。
一位王廷特使正站在奥莱身侧,本是奉命前来协助谋划。但自从特使抵达后,奥莱始终对其爱搭不理。若非特使带来大批援军,恐怕连营地大门都不会为其敞开。
平日奥莱连正眼都不愿瞧这位特使,今日允其参与军议,纯粹是顾及各方势力的颜面。而特使看待奥莱的目光中也总带着轻蔑——在他眼中,这个部落首领不过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若非职责所在,根本不愿与之打交道。
此刻听闻奥莱这番言论,特使心中对其评价又降了几分。但碍于礼节,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拱手道:
首领说得极是。您麾下勇士如云,又有各国精兵相助,区区爱沙尼亚自然不足为虑。
奥莱闻言一怔,讶异地看向特使。他万没料到这个总与自己唱反调的官老爷竟会出言奉承。比起往日动辄驳斥的作风,今日这番言语当真听得人通体舒畅。
奥莱抡起蒲扇般的巴掌重重拍了拍特使肩膀,朗声笑道:
好!看来你我越来越投缘了。待剿灭爱沙尼亚,定要与你痛饮三百杯!
说罢便带着麾下众将大步流星离开了军帐,只留下特使与几名亲随。
大人,西沙部落真能抵挡爱沙尼亚?
面对亲随的疑问,特使紧锁眉头缓缓摇头,良久才轻叹一声:
唉...莫说兵力悬殊,单是士兵素质就天差地别。
修改后的文本如下:
言至于此,使者刻意停顿片刻,目光缓缓扫过营帐内的情景,神情略显凝重。
再者,爱沙尼亚素以武力立国,倘若不论民生,单论军力,即便某些帝国亦未必是其敌手!
使者长叹一声,视线掠过身旁数名随行人员,随即陷入沉默。
此时,那些来自不同势力的随员们却慌乱起来。这些随员各自统领着西沙部落的部队,若在此地折损,他们将无颜返回所属势力。
大人为何不阻止他?
话音未落,几名随员已起身欲冲出营帐阻拦奥莱。
使者抬手制止众人,沉声道:
唉,若有可能,我岂会袖手旁观?
他不过是个鲁莽之徒,此情此景下,任谁劝说都无济于事。
爱沙尼亚大 ** 瞬即至,西沙部落覆灭在即,我们还是早作打算吧。
说完,使者不给众人开口的机会,径自离去。
营帐内一片沉寂,随员们心知肚明:方才种种他们都看在眼里,也深知奥莱的秉性,使者所言确实不假。
这些随员名义上是各国派来协助使者,实则负有监视之责,目的就是探查爱沙尼亚与罗马帝国宣战背后的 ** ——谁都看得出来此事必有蹊跷,而联系西方大陆当前局势,很容易联想到大汉帝国。
族长们真正想知道的,是爱沙尼亚与大汉帝国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
随员们相视叹息,同样带着无可奈何的神情离开了营帐。
战事迫在眉睫,希尔曼甚至无暇按惯例叫阵。
刘耕只给了他一个月期限,如今时间已过三分之一,他却刚刚开始攻打第一个势力。照此进度,他实在无颜归附大汉帝国。
击鼓!吹号!
呜——
号角声中,爱沙尼亚铁骑如潮水般向西沙部落席卷而去。
---
数千铁骑如狂风般席卷大地。
与此同时,始终在前线坐镇的西沙部落首领轻蔑一笑,随即调遣精锐骑军迎战。
双方两万骑兵激烈交锋,西沙部落作为游牧民族果然名不虚传,族人自幼精通骑射,这些战士更是百里挑一的好手。
起初双方兵力相当,但短短两次冲锋后,爱沙尼亚骑兵便显颓势。
希尔曼与众将目睹战况,部将们瞪大双眼难以置信。
陛下,这......
希尔曼却从容笑道:西沙部落虽人少,却个个勇猛,战马更是神骏。若能得此良驹,我军骑兵必将如虎添翼。
此前因顾忌罗马帝国,希尔曼始终未敢轻举妄动。如今有大汉帝国为后盾,他再无顾虑。
---
**希尔曼此番出兵,既是为向大汉表明立场,亦为壮大己方实力,其三是觊觎西沙部落的优质战马。
随着希尔曼一声令下,战鼓震天。
咚咚咚——
数万长枪兵呐喊着冲向战场。
骑兵向来罕逢敌手,即便弓箭手若射程不足也难以阻挡。因骑兵移动迅捷,箭矢未落人马已远。
唯有用箭雨覆盖方能见效,然此等消耗鲜少有国能承受。
却有一支步兵恰是骑兵克星——长枪盾甲兵。
此类精锐培养不易,每名造价堪比三名普通士兵。
---
(
这些重装步兵必须身披厚实的铠甲,还要扛着两人高的巨型盾牌。通常需要两名士兵合力才能举起一面盾牌。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武器装备都是特制的,造价极为昂贵。单是一面盾牌的花费,就抵得上四五名普通士兵的全套装备。
但高昂投入必然带来丰厚回报。当这些步兵围住骑兵时,骑兵根本无路可逃,只能束手就擒。
奥莱见状不禁怒哼一声,在后军破口大骂希尔曼阴险狡诈,居然动用这种兵种对付他的骑兵。
明眼人都看得出,单论骑兵对决,爱沙尼亚绝不是西沙部落的对手。
可无奈爱沙尼亚毕竟是个王国,拥有的兵种远比西沙部落丰富得多。整体实力上,西沙部落明显处于下风,这是不争的事实。
快!全军压上!一定要挡住那些长枪重盾兵!奥莱心急如焚。他手上能调动的只有这一万多骑兵,这可是西沙部落的全部家底,每一个都是部落的子弟兵。
若是在此全军覆没,即便战胜了爱沙尼亚,西沙部落也难逃被其他势力吞并的命运。
五万多步兵在号令下呐喊着发起冲锋。但希尔曼岂会让他如愿?论指挥才能,两个奥莱加起来也不是希尔曼的对手。
早在派出长枪重盾兵时,希尔曼就已命令八万大军全速推进。
爱沙尼亚举国之力多年才培养出五千长枪重盾兵,因此希尔曼格外珍惜这些精锐,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
两军步兵很快短兵相接。在步兵对抗中,西沙部落再难重现骑兵的锋芒。
毕竟西沙部落的步兵都是临时拼凑而成,无论战斗素质还是协同配合,都远逊于希尔曼的正规军。更何况人数上也处于劣势。
几个回合交锋后,西沙部落步兵仅剩三万余人,而爱沙尼亚方面只折损了六千多。差距一目了然。
此时,五千长枪重盾兵已将西沙骑兵分割包围。密集的盾墙将骑兵们挤压在狭小空间里,根本无法动弹。
烈日下,长枪盾甲兵手持的金属盾牌反射着刺眼的光芒,每一次反光都让西沙骑兵的视线受到干扰。
原本占据战场主动的西沙骑兵,在遭遇这支特殊部队后,形势急转直下。长枪兵与爱沙尼亚骑兵的协同作战,逐渐压制住了西沙部落的骑兵。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关键转折。当爱沙尼亚的长枪方阵出现在战场上时,西沙部落的败局就已注定。
奥莱目睹族人接连倒下,双腿发软跪倒在地。此时战事已持续半日,渐渐进入尾声。
此役中,爱沙尼亚军队歼灭西沙部落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六千人,平民一万九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