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葛亮的丞相仪仗踏进陇西大营时, 校场上的老兵正把生锈的环首刀磨得火星四溅—— 姜维捧着的《预备役条例》被风掀到第七页, 那条“解甲归田者赏羊一头”的条款让帐下都督瞪大了眼睛: “丞相……您确定这不是在发年货?”
---
公元234年夏,雍凉都督府,陇西。
所有的大政策基本定下后,就得要开始推行下去了,诸葛亮深知在这个时代,军制改革的推行一定是难上加难,所以军制改革的第一刀,诸葛亮准备亲自操刀,而选择雍凉作为军改试点,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地新附不久,旧有军队体系相对松散,既有原曹魏的降卒,也有羌胡义从,更有随北伐而来的益荆旧部,成分复杂,矛盾不少,正适合拿来“做实验”。而且地处边境,改革成效关乎国防,更能检验新制的韧性。
丞相行辕就设在陇西大营。一时间,这座边陲军镇成了整个季汉关注的焦点。蒋琬负责文书政令、后勤调配、与地方郡县协调,忙得脚不沾地。姜维则发挥其熟悉陇西地理人情、通晓军事的优势,负责具体整编操练、勘察地形设立武库、选拔预备役教官。
改革伊始,阻力不小。
首先许多老兵,尤其是那些除了打仗别无长技的职业军人,对“解甲归田”充满抵触甚至恐惧。
“当了一辈子兵,除了杀人,某家还会做什么?回家种地?地在哪里?种子何在?”一名满脸伤疤的老校尉在动员会上直接嚷了出来,引发一片附和。
呃……退伍再就业培训?这时代也没蓝翔啊。得搞点实惠的。
诸葛亮迅速调整政策,加大“退伍”安置力度,明确宣布,所有裁撤归乡之预备役兵士,由朝廷授给荒地或无主之地,毕竟雍凉地广人稀,土地还是相对充裕,并借贷第一年的粮种、农具。
而且对于退伍士兵,除常规遣散费外,每人额外赏赐肥羊一头或等价布帛、粮食。此条一出,效果显着,许多贫苦士兵态度立刻转变。
再由都督府颁发“光荣归建”木牒,上书其军功及“预备役”身份,使其归乡后享有一定社会地位。
此三令一出,果不其然的打消了大多数退伍士兵的忧虑。
然后就是编制混乱,原有军队编制五花八门,额数虚报、吃空饷现象严重。
为解决此问题,蒋琬发挥其精细作风,会同姜维,亲自下到各营“核验军籍,校实兵额”。雷厉风行,查处数个贪墨军饷的军吏,将空额粮饷直接发放给被裁撤士兵,大快人心,也迅速理清了军队真实员额。
再就是训练担忧。将领们担心兵散于民,一年只操练一月,战力会急剧下滑。
这个问题由姜维亲自负责。他挑选退役老兵中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者担任“预备役教头”,集中培训。编写简化统一的操典,重点训练结阵、听令、弓弩射击等基础项目。并在各郡县提前勘察好固定集训场地,储备好训练器材,比如木刀木枪、草靶等,确保训练不流于形式。
最后就是武库管理了。 武器分散到各郡县,如何保管?如何防止流失?
诸葛亮利用原曹魏及地方豪强的坞堡、坚固官仓,改建为官方武库,派兵驻守。建立严格的兵器存取登记制度,预备役人员只有在集训或征召时才能凭凭证领取武器,事后必须归还。同时,鼓励预备役人员自备环首刀、弓矢,以减轻朝廷压力。
整个过程,诸葛亮并不事事亲为,而是把握大方向,让蒋琬和姜维去具体执行,遇到难题他才出面解决或调整政策。他更像一个项目经理,不断开会(集议)、调研(巡视)、调整方案(修改政令)。
没想到当丞相还得干hR和行政的活……流程优化、KpI考核、应急预案……老祖宗们,对不住了,先拿你们试试现代管理学!
成效是显着的。随着第一批士兵带着土地契约、肥羊和“光荣牒”欢天喜地地还乡,消息传开,阻力迅速消融。雍凉各地多了许多精壮劳力,荒地被开垦,集市也热闹起来。而留下的五万雍凉常备军则待遇提升,装备更新,训练更加刻苦,士气反而高涨。
半年后,蒋琬和姜维站在陇西城头,望着远处田野里辛勤耕作的农人(其中很多是去年的士兵),和附近军营里操练的精锐,相视一笑。这两年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但他们成功地将丞相那看似“离经叛道”的设想,在雍凉大地变成了现实。
一套包括《军籍管理制度》、《预备役征召训练条例》、《武库管理细则》、《退役军人安置办法》在内的相对完善的军改方案已然成型,并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公琰兄,雍凉已成范例。接下来,该让荆益江东,也沐浴此新风了。”姜维眼中充满了信心。
蒋琬捋须点头,沉稳道:“伯约所言极是。我即刻整理文书图册,奏请丞相与陛下,将雍凉之法,推行天下。”
于是,一场席卷季汉全境的军制改革,以雍凉为模板,正式全面铺开。蒋琬坐镇中枢协调,姜维则如同救火队长,奔波于各地,传授经验,解决难题。
仅仅两年时间, 到了公元236年,这场涉及百万兵员、动摇国本的巨大变革,竟真的基本完成。季汉的军事力量,从一支数量庞大、消耗惊人的庞然大物,成功转型为一支“二十万精锐野战军 + 八十万登记在册、定期训练的预备役”的高效组合。
史书后来评价这场“建兴军改”,皆以“深谋远虑,固本强基”来形容。它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季汉的财政压力,为接下来的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和资金,更将军事潜力深深地根植于民间,为未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