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高明的炼金师。
在信使们奔波于千里驿道的那些日夜里,长安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距离长孙无忌在太极殿上石破天惊的发难,已经过去了半月有余。
在这半个月里,赵国公府的能量,被发挥到了极致。
一篇篇由国子监大儒、当世名士亲笔撰写的文章,如同雪片一般飞入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些文章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从“天理人伦”到“圣贤之道”,从“祖宗之法”到“社稷之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将“格物之学”死死地钉在了“奇技淫巧,祸国殃民”的耻辱柱上。
一时间,长安城内的舆论似乎已经完全倒向了守旧派。
西市是长安城最繁华热闹的所在,三教九流,汇聚于此。
一家名为“三味居”的茶馆之内,此刻更是人声鼎沸。
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述着一段不知从哪里流传出来的,名为《格物妖孽乱长安》的新段子。
故事里太子被描绘成一个被西域妖人迷惑,不思圣贤之道,终日与工匠为伍制造各种“无用之物”的“顽劣储君”。
茶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一阵阵哄笑。
“要我说啊,这孔祭酒说得没错!”一名穿着绸衫,作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放下茶杯高谈阔论道,“国之根本,在于仁义道德!太子殿下身为储君不潜心修习治国大道,反而去跟那些下九流的工匠搞什么铁疙瘩,简直是……本末倒置!”
“就是!就是!”旁边立刻有人附和,“听说那格物,还要算什么‘数’简直可笑!我辈读书人,知礼义,懂廉耻,便足以安邦定国何须学那商贾的算账之术?”
茶馆之内一片附和之声。
这便是长孙无忌想要看到的局面——思想的垄断。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从角落里响了起来。
“这位兄台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皮肤黝黑,身材壮硕,作行脚商人打扮的汉子正慢悠悠地擦拭着手中的茶杯。
那书生见有人反驳,脸上顿时有些挂不住,冷哼一声道:“哦?阁下区区一介商贾,莫非也懂什么叫‘国之根本’?”
那商人也不生气,只是从自己那破旧的行囊里,摸出了一本印刷得却异常精美的小册子。
“在下不懂什么大道理。”
商人将小册子在桌上摊开,朗声说道。
“但在下从凉州回来,倒是带回来一本奇书。”
“书上说太子殿下弄的那个叫‘格物’的东西,能用一种叫‘水泥’的石灰,修出比石头还结实的桥,一座桥能省下数万民夫的劳役。”
“还说太子殿下发明了一种叫‘曲辕犁’的农具,一头牛一天能犁的地比过去多了整整一倍!”
他抬起头环视四周,声音陡然拔高:“在下就想问问,能让咱们过河不再翻船的桥,算不算‘好事’?!能让咱们老百姓,地里多打粮食,能吃饱饭的犁算不算‘正道’?!”
这番话太过朴素,也太过……实在!
茶馆瞬间安静了下来。
那些附和的书生,一时语塞。
而几名同样在喝茶的,一看就是工匠和农人打扮的茶客,眼中却猛地爆发出了一阵精光!
“这位大哥!”一名满手老茧的老工匠,激动地站了起来,“你说的那个小册子,可否……可否让俺也看上一眼?”
“自然可以。”
商人豪爽地将小册子递了过去。
很快,那本“白话版”的《格物论》,便在茶馆的底层民众手中,飞快地传阅起来。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道理,只有最直白的语言,讲述着“格物”能带来的,最实在的好处。
先前那名高谈阔论的书生涨红了脸,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那些“仁义道德”的大道理,在“修桥”和“吃饭”这两件天大的实事面前,显得是那般的苍白无力。
同样的一幕,也在国子监外的街头上演。
几名穿着华丽的太学生,正将一张刚刚写好的痛斥“格物败坏士林风气”的华话语往墙上张贴。
然而,他们还没贴稳,旁边便围上了一群衣着朴素,明显是寒门出身的学子。
“王兄此言,恕难苟同!”
一名寒门学子,高声反驳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太子殿下之格物,乃是探寻天地至理,非为奇技淫巧!”
“尔等只知埋首故纸,不见万物之变,岂非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你……你竟敢说我等是井底之蛙?!”太学生勃然大怒,“你这番歪理邪说从何处听来?!”
“哼!此乃凉州传来之新声!太子殿下有云:‘儒者,安人道也;格物者,察天道也!’尔等连‘天道’都不知,又何以安‘人道’?!”
双方就在这大唐最高学府的门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虽然在口才和声势上,寒门学子还处于下风,但他们的眼中,却燃烧着一种思想被点亮后再也无法熄灭的火焰!
长孙无忌和李治,用权势构建起了一个密不透风的舆论铁幕。
而李承乾,则用一本本小册子,一句句歌谣如同星星之火,从这铁幕的最底层,将它烧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窟窿。
长安的民心,已经开始悄然松动。
与坊市间的暗流涌动不同,太极殿上,依旧是一片肃杀。
太子的奏对,尚未抵达。
守旧派的攻势却是一日比一日凌厉。
今日的早朝,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再次颤巍巍地,从班列中走出。
他手捧着一叠厚厚的文书,老泪纵横地跪伏于地。
“陛下!老臣有本要奏!”他的声音,充满了悲愤,“此乃老臣与国子监诸位大儒,耗费半月心血,从长安士林之中,收集而来的近千篇声讨‘格物之学’的文章!陛下请看,民心所向士林公意皆在此处!‘格物’之学,动摇国本败坏人心已是铁证如山!恳请陛下早做决断,下旨废黜此等‘歪理邪说’!以安天下读书人之心啊!”
他身后立刻有数十名官员齐齐出列跪倒在地,齐声附和:“恳请陛下,废黜格物,以正视听!”
声势之浩大,几乎是要当场逼宫!
戴胄等太子一派的官员,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他们虽然据理力争,但在对方这蓄谋已久的,以“天下舆论”为名的泰山压顶之势下,他们的反驳显得是那般的微弱。
长孙无忌,静静地站在百官班列的最前方。
他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但他的嘴角那抹一闪而逝的得意,却暴露了他此刻胜券在握的心情。
龙椅之上,李世民的面色,看不出喜怒。
他只是看着下方这几乎一边倒的局势,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
就在这守旧派的得意,太子党的绝望,皇帝的沉默交织成一片令人窒息的氛围之时。
殿外突然传来了一阵,由远及近的,急促到几乎要踏碎宫砖的马蹄声!
随即一声因为极度亢奋,而嘶哑变形的高亢呼喊,如同利剑,瞬间,刺破了整个太极殿的沉闷!
“西北大捷——!!!”
这声音,仿佛带着一股魔力!
殿内那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被撕得粉碎!
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愕然的表情。跪在地上的孔颖达,甚至都忘了,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
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中,一名背插三根鲜红翎羽,浑身浴血满面尘土的信使,甚至都来不及经过任何通传,便直接从殿外冲了进来!
他“扑通”一声,重重地跪倒在御阶之下。
因为冲得太猛,甚至在光滑的大殿之上向前滑行了数尺之远!
他高高地举起手中那个沾满了血迹和汗水的军报筒,用尽全身的力气,嘶声力竭地吼道:
“启禀陛下!凉州急报!!!”
“吴王殿下,亲率新军先锋三千,于玉门关外,遭遇……遭遇西突厥阿史那部精锐骑兵五千余!双方激战半个时辰!我军……”
他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整个太极殿的空气,都吸入肺中!
“大获全胜!!!”
“哗——!”
整个大殿,瞬间,一片哗然!
三千对五千?还是遭遇战?竟然大获全胜?!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信使报出了那组足以让历史上,所有名将的战绩,都黯然失色的,恐怖数字!
“此战!我军共计斩首三千二百余!俘虏三百!缴获战马,近四千匹!!!”
“我军……阵亡……三十七人!!!伤五十二人!!!”
那一瞬间。
时间仿佛停止了。
整个太极殿陷入了一种比死亡还要可怕的,绝对的寂静!
风声停了。
呼吸声停了。
心跳声,似乎也停了。
跪在地上的孔颖达,那张大的嘴巴忘了合拢,脸上的表情,如同见了鬼一般。
一直稳如泰山的长孙无忌,那淡然的神色在这一刻轰然崩塌!
他的瞳孔剧烈地收缩成了针尖大小!他藏于袖中的双手,死死地攥成了拳头!
所有的大臣,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全都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他们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三十七……换三千二?!
这……这是什么?!
这不是战争!这是神话!这是人类根本不可能打出来的战绩!
龙椅之上,即便是见惯了尸山血海,亲手缔造了无数战争奇迹的李世民,在听到这个数字的瞬间,他那握着扶手的手也猛地一紧!
但他毕竟是天可汗!
在短暂的,几乎令人窒息的震惊过后第一个反应了过来!
他猛地从龙椅之上站了起来!
忘了维持帝王的威仪,几步便走下了御阶,一把,那信使的手中,夺过了那份军报!
他飞快地,展开军报,目光如电!
当他的目光,扫过军报的末尾,看到李恪那句用激动到几乎要划破纸背的笔力,写下的——“此战之胜,乃格物之道之神威也”时。
李世民,先是一愣。
随即他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那笑声,充满了无与伦
比的畅快!充满了帝王的霸气!充满了对自己儿子那份杰作的无上的骄傲!
笑声回荡在死寂的太极殿内,如同惊雷滚滚!
他拿着那份,还带着几分血腥味的捷报,缓缓地转过身。
他一步一步,走到了还跪在那里,早已面如土色的孔颖达,和神情僵硬的长孙无忌面前。
“啪!”
他将那份捷报,狠狠地甩在了两人的面前!
他用一种充满了无上威严,和极致嘲讽的语气,一字一句地,问道:
“孔爱卿!赵国公!”
“你们刚才跟朕说,‘格物’,是‘奇技淫巧’?是‘败坏人心’?!”
“好!”
“那你们现在就抬起头来告诉朕!!!”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龙吟九天!
“这阵亡三十七人,便可歼敌三千的‘奇技淫巧’,朕该不该用?!!”
“这能保住我大唐将士性命,能扬我大唐赫赫国威的‘败坏人心’,朕该不该学?!!!”
这质问,狠狠地砸在了所有守旧派官员的心上!
孔颖达,浑身剧烈地颤抖起来。
他看着那份捷报上的数字,嘴唇哆嗦着面如死灰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长孙无忌缓缓地低下了他那颗一向高傲的头颅。
他死死地咬着牙。
在这份用三千颗突厥人的脑袋,铸就的铁一般的事实面前。
他之前那半个多月的,所有苦心经营,所有舆论铺垫,所有自以为是的胜利……
全都变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陛下圣明!!!”
戴胄终于从那巨大的震撼中回过神来!他热泪盈眶带着所有太子党的官员齐齐跪倒在地,用尽全身的力气高呼道:
“格物之道,乃强国之术!太子殿下,英明神武!!!”
这呼声终于彻底引爆了整个大殿!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武将们,此刻再也按捺不住!
他们齐齐出列,跪倒在地,眼中闪烁着对那种神兵利器的,无尽渴望!
“陛下!臣等恳请全军换装新式军械!”
“太子殿下有不世之功!当赏!”
局势在这一瞬间彻底逆转!
而就在这,山呼海啸般的声浪,即将达到顶峰之际。
中书令岑文本,手捧着一个加封了最高等级的信筒神色激动地从殿外匆匆走来。
他高声禀报道:
“启禀陛下!!!”
“太子殿下,关于‘格物论’之奏对,刚刚……送抵京师!!!”
“轰——!”
大殿之内,再次,掀起了一阵,更大的波澜!
李世民一把接过了那个沉甸甸的信筒。
他看着殿下,神色各异,悲喜交加的群臣,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到极点的笑容。
“好!”
“来得,正是时候!”
他高高地,举起手中的奏对和军报,对着所有人朗声宣布:
“事实,朕已经亲眼看到了!”
“现在朕倒要看看,朕的太子在这文章里又能给朕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