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震动的瞬间,刘好仃正把那卷防爆膜从工具柜里抽出来。他没看屏幕,先用拇指蹭了蹭膜边——光滑,没毛刺,像清晨刚出炉的玻璃板。
他这才低头。
直播画面已经铺开,标题刺眼。评论区滚动着“造假”“还我安全”之类的词,但他的目光只在视频角落停了一秒:碎片边缘不齐,像是用钳子掰断的。
“小王。”他把手机递过去,“截图,要带时间戳的。”
小王接过,手指刚碰到屏幕,又缩了回来:“发吗?我们现在能发什么?”
“能确定的。”刘好仃翻开蓝色本子,翻到贴着旧厂牌那页,“哪条最硬?”
“货没出库。”老李从后台调出记录,“F1-w3批次,昨夜还在三号仓b区,监控能对上。”
“那就先说这个。”刘好仃把本子推到桌中央,“别讲道理,讲事实。就像告诉邻居,你家狗没咬人,因为它整晚都在院子里。”
小王笑了下,开始打字。
“等等。”老李突然出声,“系统时间差十五分钟。”
“什么意思?”
“海外仓那边用的是服务器时间,咱们这边是本地。视频里要是标了‘某国时间23:30’,咱们这边记录却是23:45,人家会说我们改数据。”
刘好仃没说话,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真实性判定流程”第一条下面加了一行:双时间标注,本地+服务器,同步截图。
“你重新导。”他对老李说,“小王截监控画面,挑23:47那帧,玻璃在架上,编号清晰。配文就写:‘这是昨夜23:47的实景,编号F1-w3,仍在仓库。’”
“要不要加一句‘我们很重视’?”小王问。
“不加。”刘好仃摇头,“温度不是靠说‘重视’来的。你要是丢了东西,别人第一句说‘我很重视’,你觉得踏实吗?”
“不踏实。”小王点头,“得先说‘找到了’。”
“对。”刘好仃指着他刚写的那句,“这就是‘找到了’。”
小王上传前最后放大图片,忽然停住:“这裂口……怎么是锯齿状的?”
“什么?”
“咱们的热弯玻璃,炸了也是蛛网纹,不会有一块块小三角。这像是……人为掰的。”
刘好仃凑近看,没说话,只在本子上记了三个字:裂纹异常。
“先发。”他说,“别的,等下一步。”
第一条声明发出时,天刚亮。
他们谁也没说“成功了”,只是老李默默把“海外信息核实”的标签纸压在鼠标下,小王把“社媒动态”的便签贴到了电脑边框上。
刘好仃喝了口凉茶,茶是昨晚剩下的,有点涩,但他喝得慢,像在等什么。
评论区很快有了反应。
有人问:“敢不敢直播仓库?”
小王立刻看向刘好仃。
“回。”刘好仃说,“说‘已经在做’。”
“不解释?”
“解释是追着别人跑。我们往前走,他们自然跟着看。”
他拿出那张写着“事实为基,温度为桥,速度为要”的纸条,贴在显示器右上角。纸边有点卷,他用手压了压。
“安排白班的人提前到。”他说,“巡检视频,只拍b区货架和今日生产日志封面。不剪辑,不配音,拍完直接传。”
“要不要穿工服?”
“穿。”刘好仃说,“但别整整齐齐的。就平常上班那样,袖口沾点灰也行。”
“为啥?”
“太干净不像真干活的。”
小王笑出声,赶紧捂住嘴。
视频录制安排下去后,老李忽然说:“菲律宾那边有动静。”
“怎么说?”
“他们用他加禄语问,说‘你们做爆炸实验?’”
“谁说的?”
“翻译软件。”小王翻记录,“我们之前发的‘防爆测试’,被翻成了‘爆炸实验’。”
刘好仃皱眉:“这词一变,意思全反了。”
“得重发。”老李说,“但人工翻译得找人。”
“质检组小陈会说。”小王说,“他老家在那边。”
人很快叫来,一听就笑了:“这不是‘爆炸’,是‘安全测试’的意思。他们管气囊测试也叫这个。”
“那就改。”刘好仃翻出语言对照表,在“防爆测试”后面加注:非破坏性检测,模拟冲击,不引发破裂。
“发三栏。”小王提议,“原文、人工译文、英文对照,清楚点。”
“再加一句人话。”刘好仃说,“就说:‘就像汽车安全气囊,测试是为了保命,不是为了炸。’”
小陈听完,直接用他加禄语说了一遍,语气像在跟亲戚解释。
“就用这句。”刘好仃点头,“别翻译腔,要家常话。”
新声明发出后,小陈顺口说了句:“他们最近问这问题的人挺多,不像普通客户。”
“什么意思?”
“一般人都问‘会不会炸’,他们问‘什么时候炸’。”
刘好仃没接话,只在本子上记下:提问模式异常。
他抬头看墙上的排班表,白班的人应该已经进仓了。
视频很快传回来。
画面里,同事推着推车走过通道,镜头晃,背景有叉车声。拍到b区货架时,那人停下,把F1-w3的标签对准镜头,又翻出当天的生产日志,封面朝上。
一切正常。
直到最后一秒。
镜头移开时,扫过质检室后侧的储物柜,角落里一台移动硬盘正在运行,指示灯一闪一闪。
没人注意到。
小王点了播放,看到那里时也没停。
刘好仃却让老李回放。
“这设备,登记了吗?”
“没印象。”老李凑近看,“咱们的移动盘都是红色的,这个是黑色。”
“查一下。”刘好仃说,“谁用的,存了什么。”
“现在?”
“现在。”他合上本子,“第一条回应发了,第二条在路上,第三条不能等别人问。”
老李去查设备记录,小王继续盯评论。
刘好仃坐在桌边,把防爆膜卷放在腿上,轻轻滚动。膜面反着光,像一层薄冰。
手机震动。
菲律宾社群有新消息。
一个用户发了张图:某论坛帖子截图,标题是“中国玻璃厂秘密测试爆炸”,发布时间是两小时前,内容引用了他们最初的“爆炸实验”误译。
“转发量多少?”
“不到五百。”小王说,“但都是同一个群组在转。”
“群组?”
“叫‘消费者权益观察’,但成员全是新号,注册时间集中在最近一周。”
刘好仃拿起笔,在本子上画了条线:误译→截取→重组→传播。
“不是自然发酵。”他说。
“要不要再发一次?”
“不。”他摇头,“这次他们不是问真相,是找弹药。我们越解释,他们越有料。”
“那怎么办?”
“等。”他说,“等他们再动。”
他把本子翻到第一页,抽出那张写着核心原则的纸,重新贴在工具柜上。胶带有点旧,他撕下来重贴,四角都压平。
“咱们的节奏不能乱。”他说,“他们想让我们追着跑,我们偏要站着走。”
小王点头,突然说:“刚才巡检视频,你让拍生产日志封面,是不是就想到这了?”
“想到什么?”
“他们要是再发新视频,我们已经有对比了。时间、批次、状态,全在。”
刘好仃笑了笑:“你进步了。”
“以前我觉得公关就是打嘴仗。”小王说,“现在觉得,像修玻璃。”
“怎么讲?”
“裂了,不急着补。先看哪条缝,从哪开始,会不会蔓延。然后,一锤一锤,敲实了。”
“对。”刘好仃说,“我们不造恐慌,也不造神话。我们只造事实。”
老李回来,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纸:“移动硬盘是上周借出去的,登记人是临时工,名字对不上身份证。”
“还能查吗?”
“硬盘现在不在系统里,可能是私自带出去拷过数据。”
刘好仃盯着那张纸看了两秒,放进本子夹层。
“通知仓库,所有移动设备进出登记升级,双人签字。”他说,“明天开始。”
“要报上去吗?”
“先不。”他说,“等我们手里有更多。”
他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把“响应区”里的“F1-w3”擦掉,换成“未识别账号,跨区传播”。
“这不算结束。”他说,“只是第一轮。”
小王正要说话,手机又震。
新推送。
标题:“直播仓库是摆拍!真实画面曝光,玻璃已炸裂!”
画面打开,依旧是那间仓库,但这次,地上全是碎片,镜头对准一块裂开的玻璃,上面清晰印着厂标。
刘好仃没动。
他慢慢把防爆膜卷放在桌上,压住那张刚贴好的原则纸。
纸角微微翘起,又被他用手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