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余温还没散尽,文件夹刚分到每人手里,小陈的电脑右下角就跳出一条新日程提醒:9:00 Am,市场细分推进会,会议室A。
刘好仃已经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盒刚拆封的彩色便利贴,像是提着一筐五颜六色的玻璃碎片。
“别愣着,走咯。”他笑眯眯地晃了晃盒子,“今天咱们不切玻璃,切市场。”
会议室的白板上还留着昨天那张双轴坐标图,墨迹未干,像是刚完成淬火的玻璃,轮廓清晰、边缘锐利。刘好仃没擦,只是在旁边另起一块空白区,写下今天的主题:“细分,不是分家,是分得更准”。
小陈一边往咖啡机里塞胶囊,一边嘀咕:“我昨晚睡着前还在想,咱们这‘微市场’划是划了,可真要一条条拆开,会不会像切得太碎,收不回来?”
“怕切碎?”刘好仃把便利贴一张张分发,“那咱们就先用‘软刀子’切——不碰核心流程,先画边界。”
阿米尔推了推眼镜:“意思是,先定范围,再动刀?”
“聪明。”刘好仃点头,“就像咱们做夹胶玻璃,先对齐边缘,再进高压釜。急了,气泡就藏在里面,迟早炸。”
尤哈举手:“那我先说个担心——咱们按地域+行业分,可有些市场,比如北欧,住宅和文化场馆对玻璃的要求其实挺像的,都讲极简、采光、节能。要是硬拆成两个子市场,会不会重复投入?”
小陈立刻接话:“可中东就不一样,迪拜的商场要抗反射,清真寺的玻璃却得考虑宗教纹样和遮阳角度,明明是同一片天,需求差得远。”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像两股风在夹层玻璃两侧吹,中间的膜层微微颤动。
刘好仃没急着下结论,而是把三张黄色便利贴贴在白板上,分别写上:“新加坡+绿色建筑”、“迪拜+超高层”、“温哥华+住宅安全”。
“咱们先不谈别的,就看这三个点。”他拿起蓝笔,“谁能说说,新加坡这个‘绿色建筑’市场,到底绿在哪?”
小陈抢答:“高湿度、高日照、政府有绿色建筑认证标准,客户特别在意防霉、隔热、自清洁。”
“对。”刘好仃又贴一张蓝色便利贴,“那‘超高层’呢?”
阿米尔接上:“风压大、热胀冷缩剧烈、运输安装难度高,玻璃得轻、强、稳。”
“温哥华呢?”
尤哈:“法规严,孩子多,玻璃必须防撞击,还得通过北美安全标准。”
刘好仃把三张蓝贴分别贴在黄贴下方,然后拿起红笔:“现在问题来了——这三个市场,有没有共性?”
办公室安静了一秒。
小陈试探着说:“都要安全?”
“太宽。”刘好仃摇头。
“都要节能?”阿米尔补充。
“还是宽。”他笑,“咱们要的是‘窄门’——窄到只有我们能挤进去的那种。”
他顿了顿,笔尖点在“新加坡+绿色建筑”的便利贴上:“比如,有没有一种玻璃,既能防霉,又能通过新加坡的绿色认证,还能在高湿环境下保持十年不黄变?”
小陈眼睛一亮:“咱们的纳米涂层+低铁超白+双道密封,不就是干这个的?”
“对喽。”刘好仃笑了,“所以这个子市场,不是‘东南亚市场’,而是‘高湿环境下的长效美观需求市场’。”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细分逻辑:从‘在哪用’到‘怎么活’”。
“玻璃不是到了工地就完事了,它得活十年、二十年。咱们得分清楚,它在哪个环境下最容易‘生病’,然后提前开药。”
阿米尔若有所思:“所以细分,其实是给玻璃‘看病’?”
“你这比喻,比检测报告还准。”刘好仃哈哈一笑,又掏出一包薄荷糖,每人发了一颗,“提神,也提思路。”
会议继续推进,团队开始用便利贴把每个子市场的“病灶”贴出来——
新加坡:霉变、黄变、热应力裂纹;
迪拜:沙尘磨蚀、紫外线老化、热桥效应;
温哥华:低温脆裂、儿童撞击、雪荷载。
每贴一张,刘好仃就在旁边补一句:“这不是问题,是机会窗口”。
正说着,小陈突然皱眉:“可有些数据……咱们手里真不全。比如新加坡的绿色建筑认证更新了,新版本对‘隐性能耗’有新要求,咱们没拿到细则。”
“不止。”尤哈翻着平板,“迪拜那边,最近有新地标在招标,但技术参数没公开,咱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
“温哥华更麻烦。”阿米尔叹气,“他们的安全标准每两年微调一次,去年加了‘动态抗冲击测试’,咱们的旧数据可能已经过期了。”
刘好仃听着,没急,反而从包里掏出一张名片,推到桌中央:“新加坡市场研究协会,李主任。”
“我早上联系了他们,愿意合作,提供本地化数据支持,包括政策动向、客户偏好、甚至竞争对手的投标习惯。”
小陈瞪大眼:“您什么时候搭上线的?”
“昨晚。”刘好仃笑,“你发完邮件,我去打印方案,顺便给几个潜在合作方打了电话。市场细分,不能光靠咱们拍脑袋。”
他拿起记号笔:“接下来,分三组,每组对接一个市场,用三渠道验证数据——官方文件、第三方调研、客户访谈。宁可慢三天,别错一步路。”
阿米尔举手:“那如果数据冲突呢?比如官方说A,调研说b?”
“那就四渠道。”刘好仃眨眨眼,“加一个——实地观察。咱们不是有客户在新加坡装玻璃吗?拍个视频,看看他们现场怎么施工,怎么验收。”
尤哈笑了:“这招狠,直接看‘玻璃落地’的全过程。”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循环图,“收集→验证→修正→再收集。咱们建个动态评估机制,市场变了,咱们的细分也得跟着变。”
小陈突然问:“那万一……咱们分得太细,最后发现某个子市场根本没客户呢?”
“那就砍。”刘好仃答得干脆,“细分不是刻字,是画画——能改,能涂,能重来。咱们不怕错,只怕不试。”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我在这厂里干了三十多年,见过太多人,把一块好玻璃,硬做成标准件,最后只能拼价格。咱们这次,不想再那样了。”
办公室安静了一瞬,像玻璃在冷却床前的那几秒,静得能听见分子重组的声音。
然后,小陈打开笔记本,新建了个文件夹,命名为:“微市场数据池——启动”。
阿米尔调出邮箱,开始起草给新加坡调研机构的正式合作函。
尤哈则抓起手机,拨通了温哥华老客户的号码:“喂,王工?最近你们那边,有没有新项目开始做安全玻璃验收?我想了解点细节……”
刘好仃没急着走,而是站在白板前,把所有便利贴重新排列,按“风险等级”和“机会潜力”两个维度,贴成一个四象限图。
他拿起红笔,在右上角三个格子里重重画圈。
“这三个,是咱们的‘高潜稳区’。”他回头,“接下来,咱们得给每个区,写一份‘身份证’——它长什么样,怕什么,想要什么,谁能替它说话。”
“市场定位指南?”小陈抬头。
“对。”刘好仃点头,“不光是给咱们看,也是给未来的新成员看。让每个人进来,都能一眼看懂,咱们到底在服务谁。”
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在指南要点里加了一条:“注意子市场之间的协同效应——比如新加坡的防霉技术,能不能反向应用到温哥华的潮湿地下室项目?迪拜的抗热设计,能不能简化后用在南欧的阳光房?”
阿米尔眼睛一亮:“这不就是技术复用?省成本,还快!”
“聪明。”刘好仃笑,“细分不是孤岛,是群岛。风浪来了,彼此能挡一挡。”
会议结束前,刘好仃把白板拍了照,发到团队群,配文:“今日切片完成,明日拼图开始。”
大家收拾东西准备出门,小陈忽然叫住他:“刘师傅,万一……咱们分着分着,发现客户需求越来越碎,最后连咱们自己都看不懂了呢?”
刘好仃停下,从口袋里掏出那盒便利贴,抽出一张空白的,撕成两半。
他把一半递给小陈,一半留给自己。
“你看,现在是一张纸,对吧?”
小陈点头。
刘好仃把半张纸轻轻揉成团:“它碎了,但还在手里。”
他又摊开手,纸团松开,虽有折痕,但轮廓仍在。
“只要咱们还记得它原本是什么样,”他笑着说,“就不怕它碎。”
他把纸片放进笔筒,像存进一个微型保险箱。
“走吧,”他转身推门,“下午三点,新加坡那边要开视频会,人家可不等咱们纠结。”
阳光斜照进走廊,玻璃幕墙映出几道人影,脚步轻快,像一排整齐的玻璃在传送带上平稳前行。
小陈走在最后,回头看了一眼球白板,上面密密麻麻贴满了彩色纸片,像一片刚被风吹落的玻璃花园,凌乱,却生机勃勃。
他刚抬脚,手机震动。
一封新邮件,发件人:dubai tower project office。
主题:Re: thermal Stability test – Updated Requirements Attached。
他点开附件,pdF第一页,赫然写着一行加粗字:
All samples must now undergo 14-day continuous exposure under 75°c and 85% humid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