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切过会议室的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几道金黄的条纹,像极了财务报表里跳动的增长曲线。刘好仃端着搪瓷杯走进来,杯口还冒着热气,茶叶在水底打着旋儿,仿佛也在盘算着什么。
他把杯子轻轻搁在桌角,没溅出一滴水。昨天Lumehub上线的消息还没凉透,小李的手机就快炸了——新加坡设计师转发带来的流量像开了闸,迪拜那五块样板玻璃刚出关,第二批询盘又来了,标题清一色写着“请提供中东市场专属报价”。
“看来,”他笑着把手机推到桌中央,“咱们的‘记得你加班’,真有人记住了。”
没人笑。小张盯着电脑屏幕,眉头拧成个“川”字:“刘工,问题来了。东南亚那边价格压得狠,客户一开口就是‘能不能再低5%’;中东反而问得细,材质、透光率、抗沙尘等级,一条条列得比合同还全——但他们对价格倒不急着砍。”
小李接话:“我刚查了竞品,阿联酋市场上,同类高端玻璃报价比我们高12%,可销量一点没落下。”
“所以?”刘好仃挑眉。
“所以……”小张吞了口唾沫,“我们是不是也该涨?可万一东南亚那边跑了呢?”
空气静了两秒。刘好仃没说话,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在“价格策略”四个字底下画了个天平。
左边写:“保利润,稳老价”。
右边写:“抢市场,调定价”。
“你们觉得,现在这杆秤,该往哪边压?”
没人举手。但眼神都亮着——上一章清仓退场、平台闯关的劲头还在血脉里跑着,只是这回,刀刃对准了自己人。
“行。”刘好仃转身,从包里抽出一沓打印纸,“那咱们不靠猜,靠数。”
他把资料分发下去:一份是过去三个月各区域成交价与退货率的对比图,一份是竞品在不同市场的定价浮动表,还有一份,是客户调研里被圈出来的高频词。
“看这里。”他点着中东市场的数据,“阿布扎比一个项目,客户宁愿多付8%也要加装防紫外线涂层——不是钱多,是他们的建筑法规变了,下午三点以后写字楼必须靠自然光照明。”
小李瞪大眼:“所以我们那块‘让写字楼三点不开灯’的玻璃,正好撞上了?”
“撞得连导航都不用。”刘好仃笑,“可我们报价还是按深圳出厂价加运费走的,跟卖白菜似的。”
小张翻着资料,忽然抬头:“那……我们能不能在同一个产品上,长出不同的价格?”
“聪明。”刘好仃一拍桌子,“就像同一件羽绒服,在哈尔滨卖加厚款,在三亚卖轻薄款——不是改衣服,是改包装。”
会议室一下子活了。
有人提议按地区分档定价,有人建议搞“基础款+增值服务包”,还有人说干脆推出“设计师联名定制版”,限量、溢价、讲故事。
争论到中午,饭都没人去吃。最后小李憋出一句:“可老客户怎么办?昨天王总还问我,听说我们上了新平台,价格是不是要变?”
这句话像颗石子,砸进了刚烧开的水里。
刘好仃沉默了几秒,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圆圈,中间写了个“老”字。
“老朋友,不能用新价砸他们脸。”他语气平了,“但也不能让他们拖着我们,穿十年前的鞋跑今天的赛道。”
他转头看小陈:“你下午联系王总,就说:老渠道客户,享受‘价格过渡期’——三个月内,维持原价不变,但可以免费升级一次安装服务。”
“免费?”小张惊了,“那不是亏?”
“亏一点服务,赚一片人心。”刘好仃眨眨眼,“再说,安装队老李前天还跟我说,想接点外快呢。”
众人笑开。紧绷的弦松了一寸。
下午三点,方案初稿成型。
高端市场适度提价,搭配免费质保延长和专属设计支持;
新兴市场推出“基础+可选模块”报价单,客户按需勾选;
老客户锁定三个月价格保护,外加一次免费售后巡检。
刘好仃看着方案,忽然问:“中东那边,有没有人专门研究过他们的采购周期?”
小张翻记录:“有。每年九月到十一月是建筑旺季,预算充足,决策快。”
“好。”刘好仃提笔在中东栏写下一行小字:“推出‘沙漠晨光’限时套餐——含防沙尘镀膜+免费光照模拟测试,九月一日前下单,赠运输险。”
“这算不算……搞特权?”小李嘀咕。
“不算。”刘好仃笑,“这叫‘懂人家的日历’。”
方案定稿,系统更新,价格调整通知分三批发出:一封给新平台客户,带着新套餐的炫彩海报;一封给老经销商,附上服务升级清单;最后一封,悄悄发给了那几个反复询价却迟迟不下单的中东买家,标题写着:“您关注的定制方案,已准备就绪。”
接下来三天,像在等一场雨。
第四天早上,小李冲进办公室,手里举着平板:“刘工!迪拜那家公司回了——他们要订二十块!不是五块!”
“因为降价了?”刘好仃问。
“不,因为我们涨价了。”小李声音发颤,“他们说,看到我们敢提价,反而觉得‘这品牌有底气’。”
刘好仃笑了。他起身走到窗边,楼下物流区正有辆货车在装货,车身上贴着“极光系列·中东专线”的标签,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中午,小陈也来了好消息:新加坡设计师主动提出,想用他们的玻璃做一场“光影与空间”主题展,愿意承担部分布展费用。
“他说,”小陈念着消息,“一块会‘记人’的玻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把桌上那份价格调整执行表翻到了第二页,用红笔在“中东市场”那一栏画了个星号。
可就在这时,电话响了。
是王总。
“老刘啊,”声音低沉,“我看到你们的新价目表了。东南亚那边便宜了7%,我们这些老代理,心里有点空落落的。”
刘好仃握紧话筒,没急着解释。
他知道,价格可以算清楚,但感情,从来不是四则运算能解决的。
他深吸一口气,说:“王总,您还记得八年前,咱们第一次合作,您垫了二十万货款,就为了让我厂里的老师傅们过年能发双薪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记得。”王总声音哑了,“怎么了?”
“所以,”刘好仃缓缓说,“我给您准备了个‘老友包’——不是降价,也不是补偿,是我们新推出的‘城市之光’系列,全球限量99套,每套编号刻在玻璃角上。第一批,我给您留了三套。”
“这……用不着。”
“您听我说完。”刘好仃笑,“这三套,您不用买,也不用卖。您拿去,送给这些年跟您一起打拼的客户。就当是……咱们一起走过的年份,刻进光里。”
电话那头久久没声。
最后,王总只说了句:“老刘,你这人啊……”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轻轻挂了电话,转身对小张说:“去,把‘城市之光’的样品准备好,包装卡上印一句话。”
“印什么?”
“印:有些光,照得久,才看得清。”
小张记下,转身要走,又被叫住。
“等等。”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新设计的标签贴纸,半透明,边缘带着细微的磨砂纹路,“把这个,贴在所有发往中东的货箱内侧——客户打开箱子时,才会发现。”
“写什么?”
刘好仃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小字:
“您付的每一分钱,都有一部分,变成了我们实验室里的一次测试。”
小张愣住:“这……客户会看吗?”
“会。”刘好仃点头,“当他们发现,贵一点的背后,真的有东西在支撑,他们就不会再只盯着数字看了。”
一周后,数据出来了。
中东订单量环比增长43%,客户平均成交价上升9.2%;
东南亚市场因“基础+模块”报价灵活性强,新客户转化率翻倍;
而王总那边,不仅没流失,反而主动拉来了两个新项目,理由是:“这厂子,现在做事,有温度。”
刘好仃坐在办公室,翻着报表,阳光正落在“利润”那一栏的绿色箭头上。
手机震动,是小李发来的消息:“刘工,Lumehub后台刚弹出提醒——我们的产品页面,被系统推荐到了‘高价值建材’首页。”
他笑了笑,回了个“好”。
刚放下手机,小陈又冲进来,手里举着一份快递单:“刘工!迪拜那家公司寄了东西回来——不是退货,是块他们展厅用的玻璃样品,背面写了字!”
“写的什么?”
小陈念出来,声音轻得像怕惊着谁:
“这块玻璃,已经开始记得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