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玻璃厂还没完全苏醒,走廊尽头的保洁阿姨推着水桶,拖把划过地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小林抱着一摞文件从电梯出来,刚想拐进办公室,就看见刘好仃站在茶水间门口,手里捏着半杯凉掉的茶,正盯着墙上的日历出神。
那页日历被红笔圈了个大圈,写了个“评”。
“您在想那个纪录片的事?”小林走近,把文件夹轻轻放在窗台上。
刘好仃回过神,笑了笑:“不,我在想——热闹过后,咱们到底留下了什么。”
他转身走进会议室,门还没关上,小张已经坐在桌边啃包子了。
“今天不开庆功宴?”小张含糊地问。
“开完了。”刘好仃拉开椅子,“昨天泡面就是。”
会议室里陆续来了人,气氛轻松,有人聊起昨晚媒体推送的标题,有人翻着手机里的现场照片。笑声不断,像刚打完一场胜仗的营地。
刘好仃没笑。他打开投影,屏幕亮起,没有ppt,只有一行字:
“品牌影响力,不能靠朋友圈点赞来算。”
笑声渐渐停了。
“发布会是火了,”他说,“但火的是‘玻璃断电还能亮’,还是‘深圳玻璃厂真的懂环保’?”
没人接话。
“接下来,咱们不吹牛,不讲故事,”他顿了顿,“我们来算账。”
小林眨眨眼:“算什么账?”
“知名度的账,美誉度的账,还有——别人脑子里有没有记住咱们这块玻璃。”
他站起身,把白板翻了个面,写下三个词:
调查、评估、结论。
“从今天起,一周时间,我们要搞一次‘品牌体检’。看看到底是真出名了,还是只是朋友圈刷了个存在感。”
小张咽下最后一口包子:“您这是要我们当‘品牌医生’?”
“对。”刘好仃点头,“你们每人都是主治医师。小林负责知名度调查,小张牵头美誉度评估,技术组配合做数据交叉验证。”
“这么正式?”小林有点意外。
“越热闹过后,越要冷静。”刘好仃看着大家,“咱们不是拍完纪录片就收工的剧组,是想让世界记住中国制造的工厂。这一步,不能跳。”
气氛慢慢变了。有人掏出笔记本,有人默默打开电脑。庆功的余温还在,但工作的新节奏已经铺开。
三天后,调查组开始碰头。
小林皱着眉翻手里的表格:“东南亚那边,受访的二十家设计公司,有十二家说‘听说过’,但问产品特点,全答不上来。”
“光听说没用。”小张接过话,“我这边做了舆情分析,美誉度是涨了,但关键词还是‘现场演示有意思’‘故障处理得体’——没人提技术,没人提环保标准。”
“说明什么?”刘好仃问。
“说明咱们的‘记忆点’偏了。”小林叹了口气,“大家记住的是‘那个会亮的玻璃’,不是‘那个用全电熔炉、废料回收率92%的玻璃厂’。”
刘好仃点点头:“那我们就得把‘记忆点’掰回来。”
问题很快浮现。国际市场调查公司报价高得吓人,临时外包不现实。团队决定自己上,可电话打出去,十家有八家直接挂断。
“人家一听是‘品牌调研’,以为是推销。”小张无奈,“还有个建筑师说:‘你们不是刚办完发布会吗?怎么又来?’”
刘好仃听完,忽然笑了:“他们不接电话,是因为我们太‘正经’了。”
“啊?”
“咱们一上来就说‘品牌建设效果评估’,谁听得懂?换成——‘我们想听听您对绿色建材的真实看法,顺便送您一块会变色的玻璃样品’呢?”
小林眼睛一亮:“用产品当‘敲门砖’!”
当天下午,团队调整策略。调查问卷改成了“行业趋势小调研”,附赠一块拇指大小的智能调光玻璃片,扫码还能看节能数据动画。
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天,回复率翻了三倍。有位德国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回了封长邮件:“你们的玻璃让我想起柏林新市政厅的采光改造项目,你们有兴趣聊聊吗?”
刘好仃把邮件转进群,只回了两个字:“留着。”
第五天,数据汇总。
会议室的空调嗡嗡响,三块屏幕上滚动着图表。小林负责的知名度曲线显示,过去一个月,品牌在亚太地区的主动提及率上升了41%,欧美市场也有18%的增长。
“这数字靠谱吗?”小张盯着屏幕,“会不会是发布会那几天的‘脉冲效应’?”
“我们做了时间轴对比。”技术组的小王指着另一张图,“热度没掉,反而稳住了。而且,搜索关键词里,‘环保玻璃技术’‘低能耗玻璃生产’的占比在上升。”
小张又问:“那美誉度呢?”
小林调出另一组数据:“负面评价占比从活动前的6.3%降到2.1%,正面评价里,‘专业’‘真实’‘敢回应问题’成了高频词。”
她顿了顿,念出一条用户留言:“‘他们没回避高能耗的问题,反而用三年减排数据说话——这种坦诚,比广告更打动人。’”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小张忽然笑出声:“原来大家记住的,不是我们多会搞活动,是咱们没躲问题。”
刘好仃也笑了:“玻璃透明,做人也得透明。一透明,信任就来了。”
第七天,最终报告成型。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写下结论:
品牌全球化建设效果初显,国际知名度显着提升,美誉度基础稳固,用户认知逐步从“事件记忆”转向“技术认同”。
底下一片安静。
小林轻声问:“这算……成功了吗?”
刘好仃摇头:“不算成功,算——起步了。”
他转身调出一张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品牌提及率的变化。
“看这里,”他指着东南亚区域,“增长最快。为什么?因为那边最近在推绿色建筑法规,我们的技术正好对口。”
“这是偶然吗?”小张问。
“不是。”刘好仃说,“是我们上次在论坛上发的白皮书,被当地行业协会转载了。还有那个低碳会议中心的合作,他们推荐了我们。”
他停顿了一下:“有时候,种一棵树,你不知道哪阵风会把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
小林忽然想起什么:“那‘玻璃不说谎’专栏呢?要不要继续更新?”
“当然。”刘好仃点头,“现在不是‘要不要说’,是‘怎么说’。接下来,我们要用客户的嘴,说我们的故事。”
“您的意思是?”
“把那些主动联系我们、愿意分享使用体验的客户,做成案例集。视频、图文、数据全公开。让世界看到,不是我们在夸自己,是客户在替我们说话。”
小张眼睛亮了:“这比广告有力多了。”
“对。”刘好仃笑了,“广告是喊‘我很好’,案例是别人说‘他真的好’。”
会议结束前,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楼下车间里忙碌的身影。
“这一轮,我们没花大钱,没请大牌,就靠一块玻璃、一场发布会、一次坦诚的回应。”他转过身,“但世界开始听见我们了。”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最后一行字:
效果初显,远未抵达。
然后,他看向大家:“接下来,咱们得想想,怎么让听见的人,真正记住我们。”
小林正要开口,手机震动了一下。
她低头看了一眼,屏幕亮起,是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Greenbuild Asia 编辑部
主题:关于“绿色创新贡献奖”评选结果的通知
她没念标题,只是抬头,声音有点轻:“刘工,那个奖……”
刘好仃走过来,看了一眼屏幕,嘴角慢慢扬起。
“打开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