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玻璃幕墙,斜斜地切进办公室,正好落在小林刚泡好的那杯速溶咖啡上。热气微微晃动,把光晕搅成一圈圈涟漪。她还没来得及吹一口,门就被推开了。
刘好仃拎着两个塑料袋进来,里面是刚买的烧麦和肠粉,油纸都浸出淡淡黄印。“先垫垫,”他把袋子往会议桌上一放,“今天咱们不聊传播,聊点‘场面话’。”
小张从工位探头:“要搞活动了?”
“不止是搞,”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是要把场面搞大,把话说到点子上。”
上一轮广告投出去,客户咨询多了,社交媒体也开始有人主动晒项目照片。但刘好仃清楚,光让人知道你,还不够。得让人愿意提你,愿意为你说话——这事儿,得靠公关来推一把。
会议室里人陆陆续续到齐,刘好仃打开投影,白板上赫然写着四个字:“声量升级”。
“传播是发声音,”他指着屏幕,“公关是请客吃饭——请媒体吃,请行业吃,也请未来客户吃。”
小林笑出声:“那咱们是不是得先练练敬酒词?”
“词不重要,”刘好仃摆摆手,“重要的是端上桌的菜得硬。”
讨论很快热起来。有人主张办新闻发布会,直接面对媒体,亮数据、讲技术;有人觉得太正式,不如赞助一场绿色建筑论坛,低调又有调性。
“发布会像考试,答得好加分,答不好扣分。”小张皱眉,“咱们没走过这流程,万一被问住……”
“那赞助呢?”小林反问,“花几十万冠名,最后只换来一句‘感谢深圳玻璃厂支持’,念完就没人记得?”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两条线。
一条写着“响动”,一条写着“信任”。
“发布会能造响动,”他说,“但只要咱们准备足了,响动里也能长出信任。赞助呢,是种树,慢,但根扎得深。”
他顿了顿,补上一句:“所以——两条腿,一起走。”
会议室安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一阵笑声。小林拍桌:“您这是要搞‘发布会+赞助’联排演出啊?”
“对。”刘好仃点头,“发布会当天,我们宣布赞助‘亚洲可持续建筑峰会’,同步发布环保技术白皮书。媒体有料可挖,行业有话可评,咱们——有事可说。”
空气里那股犹豫劲儿,像被风吹散的雾,一下子透亮了。
筹备从第二天就开始了。
预算表摊开,数字像蚂蚁爬满纸面。场地、物料、媒体邀请、直播团队、现场布置……每一项都在喊“超支”。
刘好仃带着财务和策划组重新过了一遍方案,砍掉花哨的灯光秀,取消嘉宾伴手礼的定制礼盒,连背景板都从双层立体结构改成平面喷绘。
“省下的钱,”他说,“全挪到技术展示区——我要让记者能亲手摸到那块会‘呼吸’的玻璃。”
场地也费了一番周折。最初谈的会展中心大礼堂,档期被一家跨国企业包了。后来辗转联系上一家刚开业的低碳会议中心,对方听说是支持绿色建材推广,主动降了三成费用,还免费提供碳排放监测数据作为活动配套。
“他们图啥?”小张嘀咕。
“图咱们的故事能上新闻。”刘好仃笑了,“双赢,才叫合作。”
最麻烦的是合作方沟通。峰会主办方起初只愿给二级赞助商身份,露出机会有限。刘好仃亲自打了三通电话,又发去一份详尽的技术应用案例集,终于换来主舞台侧屏的LoGo展示,以及一场十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就在最后一次协调会上,对方随口提了一句:“对了,我们今年新设了个‘绿色创新贡献奖’,你们有兴趣参评吗?”
刘好仃眼睛一亮:“有,怎么没兴趣?”
回办公室路上,小林忍不住问:“真要参评?评委可都是国际专家。”
“评不上,也是露脸。”刘好仃边走边说,“参评材料往官网一挂,本身就是背书。”
她点点头,心里那根弦,又绷紧了些。
发布会前四十八小时,一切进入倒计时。
技术团队在展厅反复调试智能调光玻璃的感应系统,确保现场演示时能随光线自动变色;小林带着文案组核对每一张ppt上的数据,连小数点后一位都不放过;小张则忙着确认媒体名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行业垂直媒体。
刘好仃反倒不急。他坐在办公室,一页页翻着发言稿,最后删掉了所有形容词,只留下事实和数字。
“不用说得漂亮,”他自言自语,“说得准,才漂亮。”
发布会当天,天刚亮,团队就到了现场。
会场布置得简洁有力:主背景是巨幅玻璃幕墙影像,上面流动着全球地标建筑的光影,每一块都标注了使用产品的项目名称和年份。入口处设了个互动展台,参观者可以亲手操作玻璃的透光度调节,还能扫码查看实时节能数据。
十点整,媒体陆续到场。提问环节一开始,果然来了硬茬。
“贵司宣称的环保玻璃,实际生产能耗比行业均值高出18%。”一位财经记者直视刘好仃,“这算哪门子绿色?”
全场安静。
刘好仃没慌,接过话筒:“您说得对,前期能耗确实高——因为我们用了全电熔炉,替代传统燃气。但您看这张图。”
大屏幕切换,显示过去三年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曲线,逐年陡降。
“高投入换来的是零废气排放。去年,我们厂区周边空气检测,pm2.5比市区低37%。数据来自环保局公开报告,编号可查。”
他又请出技术负责人,现场拆解一块废料回收率高达92%的边角料样本。
“绿色不是口号,”他说,“是算出来的账。”
记者点点头,没再追问。
另一边,赞助活动也同步启动。峰会入口处,立着一块特别的纪念墙——由回收玻璃熔铸而成,表面刻着“每一扇窗,都是对天空的承诺”。
现场突然出了点小状况:互动装置的电源短路,屏幕黑了两分钟。
工作人员立刻上台致歉,同时安排技术人员抢修。小林灵机一动,拿起麦克风即兴解说:“大家现在看到的,正是我们产品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断电后,玻璃自动切换为安全透光模式,确保室内不黑。”
台下响起掌声。故障反而成了最佳演示。
一天下来,两场活动无缝衔接,声量拉满。
发布会相关报道登上三家主流财经媒体头版,行业公众号推文阅读量破十万;峰会现场,多位建筑师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希望洽谈合作;就连那家最初质疑的媒体,也在后续文章中写道:“他们没回避问题,而是把问题变成了答案。”
晚上七点,团队回到办公室,泡面香气弥漫。
刘好仃没急着总结,而是让每个人说一句“今天最值的瞬间”。
“有个记者拍完照,问我能不能带块样品回去给儿子做科学作业。”小林笑着说。
“我看到一个老外站在展台前,盯着玻璃看了十分钟,最后说‘this is real innovation’。”小张模仿着口音。
刘好仃听着,没说话,只是打开电脑,调出舆情监测系统。
品牌美誉度曲线,像一条被春风托起的风筝线,稳稳上扬。
但他没让大家看数据。反而问了个问题:“你们觉得,今天哪件事,最让人记住咱们?”
小林说发布会的技术演示,小张觉得是赞助墙的仪式感。
刘好仃摇摇头:“是那个断电的两分钟。”
“因为那时候,咱们没慌,也没躲。问题来了,就当场解决——这才是品牌最硬的底色。”
他合上电脑,窗外城市灯火如星。
“明天开始,整理所有媒体反馈,分类归档。特别是那些提了问题的,挨个回邮件,附上详细资料。”
小林记下,忽然抬头:“要不要做个‘问答专栏’?把常见质疑和我们的回应公开出来?”
“做。”刘好仃点头,“名字就叫‘玻璃不说谎’。”
小张正要说话,手机响了。
他看了一眼,眼睛突然睁大。
“谁啊?”小林问。
小张没回答,只是把屏幕转向大家。
是那家国际知名建筑媒体的主编发来的消息:
“我们想拍一部关于中国工业品牌出海的纪录片,你们愿意做第一个拍摄对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