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四十七分,天光刚在窗台上铺了一层薄银,办公室的灯已经亮了。小林坐在工位上,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像在弹一首急脾气的钢琴曲。屏幕上是他们新注册的海外社交媒体主页,粉丝数:43。其中37个是公司内部员工小号,6个是昨天半夜误点广告进来的中东装修包工头。
“这数据,”小林嘟囔,“比我奶奶朋友圈点赞还少。”
话音刚落,刘好仃端着个印着“安全生产三十年”字样的搪瓷杯走了进来,杯口飘着两片陈皮。他没说话,只是绕到小林身后,盯着屏幕看了三秒,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便利贴,贴在了显示器边框上。
上面写着:“别看人数,看人话。”
小林一愣,随即笑了。这话说得糙,理却不糙——他们做的是工业玻璃,客户也不是刷短视频解闷的路人,而是会盯着参数表挑刺的建筑师、项目经理、采购总监。与其追着流量跑,不如让人记住你说的每一句话都算数。
“今天第一条发什么?”刘好仃问。
“我拍了块玻璃在晨光里的样子,”小林转过屏幕,“你看,反光那条线,像不像一道正在升起的拉链?标题我写的是:‘我们不生产光,我们只是光的搬运工。’”
刘好仃眯眼看了两秒,点头:“可以,但加个副标题——‘比如这块用在新加坡金融中心的曲面玻璃,误差不到0.3毫米。’”
“太硬了吧?”
“硬才可信。”他抿了口茶,“咱们不是卖香水的,是卖‘扛得住台风十级还保持透明’的。”
正说着,小张抱着一叠文件冲了进来,头发有点炸,像是刚从地铁早高峰里突围成功。他把资料往桌上一摔:“广告平台比相亲市场还复杂!十个平台九个说能精准推给高端建材客户,结果后台画像全是买拖鞋的。”
刘好仃翻了翻报价单,轻轻吹了声口哨:“这个海外b2b行业门户,千次曝光才八十块,目标用户是注册过建筑项目采购系统的?靠谱。”
“我也觉得!”小张眼睛亮了,“而且他们首页有个‘技术案例’专栏,我们可以投图文广告,附上迪拜艺术中心那块有沙丘纹理的玻璃故事。”
“就它。”刘好仃拍板,“预算有限,咱们不撒芝麻,要撒就撒在刀刃上。第一条广告配图用那张玻璃纹理特写,标题写:‘不完美的美,才是真的强。’”
小林在旁边记下,忽然抬头:“要不……我也找两个行业小博主合作?不是那种百万粉的,就是专门讲建筑材料美学的,粉丝两三万,但全是精准人群。”
刘好仃想了想,点头:“可以试。送他们一块定制小样,背面刻句话,比如‘你设计的房子,值得更好的墙。’人情比广告费走得远。”
第一波传播就这么悄悄推了出去。
三天后,社交媒体主页粉丝涨到了八百多,虽然不算多,但评论区开始出现真正的对话。有人问:“这种曲面玻璃最大能做到多大?”小林秒回:“目前纪录是12.8米,去年给伦敦新美术馆做的,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发结构测试视频。”对方回了个大拇指,还转发了。
广告那边也传来好消息——那个b2b平台的点击率高出行业均值两倍,咨询表单一晚上收了十七份,其中三个是德国设计事务所。
“咱们是不是……有点火了?”小张盯着数据报表,声音有点发颤。
刘好仃没笑,反而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曲线:“起步快,不代表能跑远。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话音未落,警报响了。
不是消防警报,是社交媒体后台的关键词预警。有人在他们最新一条帖子下留言:“听说你们的防爆玻璃测试是摆拍?有视频造假前科吧?”
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类似评论冒了出来,语气一个比一个冲,还带上了竞争对手常用的术语。
小林脸色变了:“这是冲着抹黑来的。”
刘好仃却显得很平静。他坐到电脑前,调出客户授权的真实测试视频,又找出第三方检测报告扫描件,一条条回复:
“视频是迪拜客户自己拍的,我们只是转发。原始文件时间戳在附件里,欢迎查证。”
“检测机构是SGS,编号可查。如果您感兴趣,我们可以安排线上参观实验室。”
“另外,您提到‘前科’,能具体说说是哪件事吗?我们愿意配合调查。”
一条条回复不带情绪,全是事实,像钉子一样稳稳钉进质疑的缝隙里。
更妙的是,有位曾合作过的荷兰设计师主动跳出来说:“我用过他们的玻璃,项目在北海海边,五年零裂缝。他们连包装箱都印着‘本产品经得起时间打脸’,挺有意思。”
风波渐渐平息,反而带来了新流量——不少观望的客户开始私信询问技术细节。
刘好仃看着后台咨询量翻倍,只说了一句:“以后每条负面评论,都当成一次免费的客户教育机会。”
小张趁热打铁,调整了广告投放策略,把预算向点击转化率最高的两个平台倾斜,同时加入新的素材——那块被刻上客户名字的荣誉墙玻璃照片,配上文案:“它去过东京塔、新加坡滨海湾、哥本哈根能源岛。下一个地标,会是谁?”
品牌传播的轮子,终于开始自己转了。
两周后的早晨,团队围在会议室看最新数据。社交媒体粉丝突破五千,海外咨询量环比增长340%,最意外的是,有家美国绿色建筑认证机构主动联系,想把他们的智能调光玻璃列入推荐材料清单。
“咱们……是不是真的有点动静了?”小林盯着屏幕,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
刘好仃没说话,而是打开手机相册,翻出一张照片——是厂门口那块旧招牌,风吹日晒多年,漆皮有些剥落。他昨天特意去拍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咱们不做那种金光闪闪的大广告牌吗?”他问。
没人回答。
“因为真正的品牌,不在墙上,”他顿了顿,“在别人愿意为你说话的那一刻。”
小张忽然站起来:“要不咱们搞个线上活动?比如‘晒出你身边的深圳玻璃’,谁拍得好,送一块迷你纪念版?”
“好主意。”刘好仃点头,“但奖品别太贵,重点是让人参与。咱们不靠噱头吸睛,靠真实留人。”
小林已经在草稿纸上写起了活动规则,嘴里念叨:“参与方式简单,标签统一,再找几个行业KoL带头发……”
刘好仃走到窗边,阳光正好照在办公桌上那块智能调光玻璃样品上。他按下开关,玻璃由雾转清,窗外的塔吊、绿网、飞鸟,一一清晰浮现。
“你看,”他对小张说,“它不是一下子亮的。”
小张点头:“但只要电没断,总会亮。”
“现在,”刘好仃望着玻璃映出的天空,“电来了。”
小林忽然抬头:“刘工,我刚想到——要不要把客户的真实评价做成系列短片?就叫‘他们说’,不用我们夸,让客户自己讲。”
刘好仃眼睛一亮:“拍,马上拍。第一集就用北海那个荷兰设计师的原话。”
小张翻出笔记本:“那传播节奏我们得重新排——社交媒体每周两更,广告配合推,线下展会同步放。”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出时间轴,“传播不是一锤子买卖,是细水长流。”
小林敲着键盘:“第一期文案我想好了:‘他们不说我们多厉害,只说用了五年,玻璃还在,信任也在。’”
刘好仃笑了:“这句,能进厂史。”
数据继续攀升,品牌词搜索量进入行业前十,连业内老牌杂志都发来采访邀约。刘好仃没急着答应,而是让团队建了个“客户声音库”,把每一条好评、建议、使用场景都分类归档。
“这些不是素材,”他说,“是咱们品牌的骨头。”
一天傍晚,小张在整理广告投放复盘时,突然“哎”了一声。
“怎么?”刘好仃走过去。
“你看这个用户路径——他先看到我们的b2b广告,点击后看了技术文档,三天后又从社交媒体刷到客户案例视频,昨天提交了合作意向。”小张指着图表,“咱们的‘两条腿走路’,真的走通了。”
刘好仃看着那条蜿蜒上升的曲线,像一条正在爬坡的路。
“不是我们聪明,”他轻声说,“是我们没偷懒。”
夜色渐深,办公室的灯一盏盏熄了,只有小林的屏幕还亮着。她正在剪辑第一支《他们说》短片,背景音乐选得很轻,是钢琴版的《平凡之路》。
刘好仃路过时停下脚步,看了两秒,没说话,只是轻轻把一杯热枸杞水放在她桌角。
小林抬头笑了笑:“快好了,明天就能发。”
刘好仃点头,转身走向电梯。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张发来的消息:“新广告素材 ready,等您过目。”
他点开附件,是一张海报设计稿:黑色背景上,一块玻璃静静矗立,边缘泛着微光,下方一行字——
“它不说话,但它一直在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