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之战】:太平军占领安庆后,清军长江中下游防线,已然名存实亡。
此时,太平军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沿江东进,直取江宁府。
此时,清军已洞察到了太平军的意图,
池州位于安庆与江宁(南京)之间,地处长江南岸,是清军拱卫江宁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时,池州城内兵力空虚,仅有少量绿营兵和临时招募的团练驻守。
安徽按察使张熙宇,试图在池州布防,但人心涣散,到了晚上,士兵惧怕起义军,偷偷溜走了一半。
3月初,太平军水陆主力抵达池州城下。
池州知府陈源兖望着滚滚烟尘,下令紧闭城门,他站在城头上,极富煽动性大声说道:
“乡亲们,拿起武器,与清军士兵一起守城,长毛攻进城池,大家谁也活不成,长毛嗜血如命,见人就杀!”
无论他说的如何天花乱坠,有从安庆过来的百姓,直接戳穿了知府大人的谎言,
“大人,我听说安庆老百姓每家都领到了粮食,太平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怎么会杀人放火?”
陈知府恼羞成怒,把这个人关进了监狱,罪名是妖言惑众。
老百姓眼睛雪亮,才不会上当去为清军守城。
城内守军早已被太平军的声威吓破胆。部分清军将领见大势已去,暗中与太平军联络,或准备弃城逃亡。
当太平军开始攻城后,城内团练率先溃散,守军士兵也纷纷弃城而逃。
陈源兖像吃了死孩子,眼睛通红,试图阻止,但无力回天,最终在混乱中被乱枪击毙。
太平军几乎未遭遇像样的抵抗,便从城门杀进了城池。
杨秀清指挥士兵打开粮仓,只见里面的粮食囤积如山,太平军敲钟集合老百姓来领粮食。
打开武库,里面刀枪剑戟,火炮应有尽有,太平军装备进一步提升,
哈哈,还有意外收获,在水面上发现了500船只的物资,尽数归入了太平军水师。
池州被攻陷,太平军进一步控制了长江中下游航道,江宁西侧屏障,完全暴露在太平军面前。
下一步,太平军以池州为基地,向东进攻芜湖、镇江等地,对江宁府形成合围之势。
池州之战,是太平军典型的“顺势突破”之战。此战之后,太平军距离南京近在咫尺。
﹉﹉﹉﹉
【轻取铜陵】:太平军攻克安庆后,宜将剩勇追穷寇,沿江东进直逼铜陵。
现如今,清廷已经失去了主动权,长江中下游的防线千窟百孔,
清军节节败退,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铜陵城内外援安庆的士兵一去无回,
如今仅有少量绿营兵,和临时拼凑的团练驻守,兵力空虚且士气低落。
太平军千余艘战船,载着步兵顺流而下,陆路则分南北两岸并行。
当船队抵达铜陵江面时,太平军陆师先头部队,已通过探马得知城内防务薄弱,东王审时度势,决定以水师为主力,配合陆路快速夺取铜陵。
太平军战船逼近铜陵码头时,城内守军紧急进入防御状态,部分清军将领,见太平军声势浩大,居然弃城逃走。
铜陵知县曾彦绶组织团练抵抗,但团练成员多为临时征召的百姓,没有人为其卖命,
在太平军战船靠岸的瞬间,乡勇便一哄而散。
曾彦绶见大势已去,只得仓皇逃离县城。
太平军几乎未遭遇抵抗,便进驻了铜陵县城,封锁武器库,打开粮仓——囤积的粮食、布匹及军械,令三军将士笑逐颜开。
铜陵失守,使太平军直接威胁到池州的西侧的安全,等于拆除了池州的“西大门”。
如今,太平军可依托铜陵为跳板,迅速进军池州,形成对长江南岸防线的连续突破。
铜陵之战的速胜,进一步放大了太平军的声威。
池州、芜湖等地的清军得知铜陵不战而溃后,军心更加动摇,不少官员已暗中准备逃跑,防线濒临崩溃。
﹉﹉﹉
【芜湖城破】:太平军轻取铜陵后,下一个打击目标直指芜湖。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北临长江、南接青弋江,是连接安徽与江苏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清廷拱卫南京的西侧屏障。
此时,芜湖城内防务由安徽巡抚蒋文庆残余部队、绿营兵及地方团练拼凑而成,总兵力约2000人,
在经历安庆、铜陵连败后,清军士气低靡,且芜湖城墙年久失修,防御工事极其简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平军无论水师还是陆师,都进一步壮大,总计达30万之众。
太平军抵达芜湖外围后,采取了“水陆并进、分割包围”的战术。
少年英雄陈玉成,率领童子军,驾驶战舰穿插变化,很快切断了清军援军和物资运输通道。
李开芳和石达开各率领一队人马,分兵从南北两岸迂回,南路军沿青弋江上游推进,
北路军则从长江北岸登陆,直扑芜湖北门,形成对城池合围之势。
3月5日,杨秀清率领主力战船抵近芜湖码头,清守军水师仅有少量炮船应战,不过,很快被太平军优势火力击溃。
与此同时,陆路太平军,以云梯攀爬攻城,城内清军开炮射击,,但因惧怕起义军,炮火毫无准头。
芜湖知县张凤池亲自督战,却被溃兵冲散。更致命的是,城中守军腹背受敌,彻底失去抵抗意志。
当日午后,太平军从北门、南门同时入城,芜湖知县张凤池战死,安徽巡抚残余部队放下武器投降。
太平军占领芜湖后,缴获了城内囤积的漕粮、盐及大量布匹,
芜湖失守后,太平军彻底打通了从安徽进入江苏的水路通道,南京西侧再无重镇可守。
两江总督陆建瀛,此前已从南京西上督战,得知芜湖失守后,竟率亲兵弃师逃回南京,
导致下游清军,误认为防线全线崩溃,陷入极度混乱中。
﹉﹉﹉﹉
【东、西梁山之战】:太平军攻克芜湖后,长江下游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东梁山、西梁山(合称“东西梁山”),成了清廷拱卫江宁府的最后防线。
东西梁山,位于今安徽和县与当涂交界处,两山夹江对峙,间距仅数里,自古有“金陵锁钥”之称。
清军在此筑有炮台、堡垒,部署水师战船,企图凭借地形优势,阻挡太平军东进。
两江总督陆建瀛,亲率一万余清军驻守西梁山,与东梁山守军将领陈胜元部,形成犄角之势,
太平军在芜湖休整后,水陆大军已达十万之众,战船数千艘,双方在长江天险,展开了最后的攻防战。
西梁山地势较高,清军在此修建多座炮台,配置数百门火炮,江面布设铁链、木筏等障碍物。
东梁山陈胜元部,则以步兵据守,与西梁山形成炮火交叉。
陆教瀛自恃“天险可恃”,却未料太平军,已然组建了庞大的水师,水战,清军未必能占到便宜。
清军的部署早就被探马汇报给了杨秀清,营帐内,烛火摇曳,将领围坐四周。
杨秀清摊开地图,率先打破了沉默:“如今清军在江面与两岸设防甚严,若想突出重围,必须得有个周全之策。”
“东王,我琢磨着,可采用‘水陆并进、重点突破’之法。”
石达开站起来说道。
杨秀清眼前一亮,“翼王,不妨细细道来。”
石达开指着地图上的江面,“以水师主力,正面冲击江面障碍,如此一来,必能吸引清军炮火。”
杨秀清接话道:“待清军将火力都倾注于江面,我们便可陆路分兵从东西两岸迂回,趁其不备,夺取两山炮台,是不是这样?”
石达开点头称是,脸上露出赞许之色:“正是此意。水陆协同,重点突破,定能撕开清军防线。”
众将无不佩服石达开的妙计。
“……”
3月10日凌晨,太平军水师千余艘战船分为三队:前队载火种冲击清军铁链,中队以炮船压制炮台火力,后队运输步兵登岸。
清军炮台虽猛烈开火,但太平军战船利用江雾掩护快速逼近,部分火攻船引燃清军木筏,江面顿时火光冲天。
当水师吸引清军主力时,太平军陆路部队从东西两岸发起进攻。
西岸(西梁山)太平军以云梯攀爬悬崖,冒死突破清军第一道防线;
东岸(东梁山)部队则绕至后山,击溃疏于防范的团练武装,前后夹击攻占山寨。
至正午时分,东梁山陈胜元部率先失守,西梁山清军顿时陷入孤立。
东梁山失陷后,太平军将缴获的火炮调转炮口,轰击西梁山炮台。
与此同时,水师战船已突破江面障碍,抵近西梁山码头,步兵登陆后与陆路部队形成合围。
两江总督陆建瀛见防线崩溃,竟弃军乘小船逃往南京,清军失去主帅后彻底溃散。
3月12日,西梁山被太平军攻克,长江天险至此洞开,江宁西侧再无屏障。
东西梁山失守后,太平军水陆大军直抵江宁近郊,清廷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江宁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