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建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决定将游击队重新分拆,令他们逐渐适应特种作战部队形式。
既然是特种部队,自然不能是过去的百人队,也不是京鲁营的五十人队。
他考虑过“三三制”,但是三三制是需要辅助的,前世是由机器战士作为队友,也就是水陆空三体机器战士,才可以实现三三制。
显然此时的大明没到时机,所以六十六支游击小队,六千三百一十二名精锐战士,经过精心整编,化作六百三十支行动迅捷如风的\"快速反应部队\"。
以十人为单位,由他们最终决定小队指挥者,以及兵种的分配。
余下的十二位骨干,皆是原各队的杰出代表,他们将被纳入教官体系;
潜心钻研各类作战技艺,日后肩负起训练新军的重任,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朱有建认为\"快应队\"需要休息,倒不是真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而是他们本就在河南有些事没有完成。
于是“快应队”迎来难得的休整期,一直将要持续到来年。
休整结束后,他们将开赴广袤的大漠,对鞑靼各部落展开系统性的梳理行动。
世人或许会觉得大明此举过于严苛,实则不然——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抉择。
寒冬肆虐之下,鞑靼各部老弱妇孺死伤惨重,十不存一。
大明要的正是那些历经严寒考验、顽强存活下来的妇孺,她们才会更加珍惜生存的机会;
对于融入大明,会抱着感恩的心,而不是仇怨。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也是对“快应队”成员,心性的考察。
人屠有一个就已经够了,若多出许多来,才是最麻烦的,特别是还有足够的军师能力;
倒是不用担心他们会不忠心大明,不忠心皇帝,而是担心他们影响家庭,影响子女后代。
朱有建需要他们将“快应队”传承下去,将来需要“快应队”的地方很多;
他们应该区别于卫所兵,区别于募兵,区别于治安部队,所以需要及早发现问题,才好扭转过来。
很多时候,朱有建有些想当然,当他将高宇顺定为总教官的时起,他的初衷其实已经被扭曲;
高宇顺现在就是纯粹的阴谋家,他教导出来的“快应队”会怎样?
首先确定的是,他们不会成为人屠,但是他们可能不会堂堂正正;
就像孙守法说法一样,《新编三十六计》很猥琐,不像军人该有的模样;
而本注正在向另一个方向大步前进,最终的目标居然是阳光堂皇,可想而知这会多可怕?
能够给人看出来的黑暗,大抵还算光明正大,但是当黑暗看上去更加光明,就是灾难,而高宇顺正是这样的想法。
为应对未来的艰苦环境,\"快应队\"即将投入到大漠生存特训中。
由孙守法、马进山领衔,联合胡化汉民与归化汉民共同编纂的《大漠野外生存手册》终于完成最终版:
囊括了沙漠、草原、冰原、高原、山地五大极端环境的生存要诀。
这些要诀不是单纯的旅行总结,充斥着血泪以及累累尸骨;
胡化汉民基本是用血泪谱写了艰难生存法,他们在鞑靼人的眼皮底下,生存了一百多年。
而这种生存,就是在地狱里求活,终于总结下宝贵经验。
同样甘州六卫的贫瘠,让马进山不得不寻求卫所生存下去的方法方式,孙守法用残兵证明怎样才能活下去?
这本手册已经达到皇帝要求的极致,再无改进余地。
队员们还将在河套地区进行为期一月的实地演练,期间需要自行完善训练方案,为真正的战场考验做足准备。
河套的生存环境远不是川蜀可比,川蜀气候条件确实不好,但是山林多,水系多,所以怎样都容易活下去。
而河套地区的山脉,多的是恶红眼的野兽,沙化严重的土地,吸引不了小兽,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没有草原就没有生灵,没有生灵就无法形成生态闭环。
快应队成员去那里,想要生存下去,势必要与山中野兽争斗;
这本身就是拉练的目的,河套的治理,需要相对平和的环境,若是狼群在不远处注视,猛虎在另外地方等待捕食,还怎么干活?
皇庄军师装备方面也迎来重大革新。
原先使用的野外折叠工具全面升级为野战多功能军器,性能提升显着。
虽然行军锅仍保持原样,但配备了一种革命性的引火燃料——压缩油布。
这种神奇的燃料指甲盖大小就能产生相当于巴掌大煤块的热力,大大提升了野外炊事的效率。
大明军工工坊作为后勤部门,优先改善战士生存保障,其次才是战场应对。
这里必须提到一位奇人,数学科的薄珏,天下行走张国维推荐来的人;
据说张国维做庐州巡抚时,曾经用过此人,此人改良出的远望筒,安放在大炮上,射程达到三十里;
虽然准头一般,但是那时可是崇祯六年。
张国维入工部后,举荐薄珏入神机局,可惜王恭厂大爆炸的影响实在太大,朝廷并不想再发展火器。
薄珏败兴而去,这些年专研天文数学,力求复刻浑天仪,生活很潦倒。
张国维一直接济着他,这次请他来京师,想要再次努力帮他举荐;
好在朱有建对于数学科人才,已经到了渴望地步,别管是否真才实学,就薄珏的一手直线分割圆轮与勾股定理的本事;
他就已经被惊到了,直接安排进数学科!
薄珏与王徵看上眼了,于是与王徵一起改良军工器械,折叠野外工具;
经过他的手,比后世的军工刀功能还要多,得益于钢丝的强韧,他直接制作成线锯;
还改良了指北针,寻水仪直接搞成单根铜管,用透镜与玻璃镜制作折射引火器。
压缩油布的制作,直接惊掉鲁总监眼球,他们的化工燃料工坊,还侧重在油煤上;
完全没有想过油布的使用,油布经过压缩后,热燃能力相当高。
自从知道大明火药已经被改良后,薄珏又将注意力转移到炮弹上,在巨炮的制作中,提出许多改良性强的思路。
王徵已经实现许多过去只有理论的机械创造,小老头如今的精神比年轻人还足;
拜会过“耶稣会”会首汤若望后,一门心思都在机械上,令朱有建决定设立“机械科”。
如今机械科与数学科有共同的研究工坊,这个工坊很有意思,几乎成了老年人会聚基地;
另一位数学大家李天经也是传奇人物,他曾经在历局主持过《崇祯历法》,用数学划定十二黄道轨迹,与薄珏一见如故。
如今物理科还没有人主持,朱有建现在不急了,认为这样的人才,大明理论上是不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