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应队\"将士们将在十二月至次年正月获得带薪休假。
这难得的假期,将士们大多用来前往河南迎娶心爱的姑娘。
新媳妇们将被安置在顺义皇庄的“新义城”——
这里矗立着上万座崭新的四合院,工地上仍在加紧建造更多居所。
这片\"快应队\"家属安置镇规划完善,食品加工工坊、成衣工坊、保育院、医疗院、养护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这背后体现的是皇帝鼓励生育的国策,朱有建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多子多福;
确保婴儿健康成长,他认为快应队的成长,理应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四合院足够大;
可居住房屋足够多,以后父母家人也可以住进来,这样才有家的样子。
在辽东驻守的京鲁营战士们,很可能是最后一批归队的将士。
对于京鲁营战士的表现,皇帝很认可,高宇顺认为他们能够任事;
虽然目前还不知去川蜀的那批人的表现,高宇顺认为不会差的,他相信太监团队。
辽东这批人,他们将坚守岗位直至来年六月,期间要配合朝廷对辽河平原的军事行动。
随着军器工坊研发的\"超级大炮\"即将问世,预计三月就能运抵前线,这场战役必将载入史册。
器工坊算是研究院实验工坊,由鲁有林直接主持,邀请天文、数学、机械等多科共同参与研究,这门划时代的超级大炮凝聚了无数工匠的心血。
炮管长达十丈,口径二尺,能发射直径一尺六寸、长二丈的巨型炮弹。
炮弹构造精妙:
弹筒直径一尺八寸,长三丈,其中内嵌五尺,实际弹体长一丈二,剩余八尺是二级发射药筒。
弹头设计尤为独特,实际直径一尺四寸,多出的二寸是精心设计的吸风口,与弹壁保持约五分的间隙;
弹尾装有涡轮装置,能将风阻巧妙转化为推进力,涡轮毂上四枚侧翼更增稳定性。
经测试,这门巨炮有效射程达一百二十里,试验中甚至打出了一百六十里的惊人距离!
炮管内部构造同样令人叹服:
底部设有六尺长的反冲簧片,侧部有开门卡槽入舱,长达三丈二,便于弹筒进出。
炮管采用六段榫扣设计,底管四丈,中管两段各一丈五,高管两段各一丈五。
炮台采用辕桩桥架设计,倾斜角度精确设置为三十度。
装弹时采用天桥滑轮框架入舱,击发针配合联组螺纹,将火药精准送至燧发底座,确保万无一失。
每发炮弹重达八石,威力惊人。
运输这等庞然大物也是个技术活。
最初考虑拆装法,后经轨车试运成功,决定改用有轨车承载。
机车拖曳的长车厢座可装载五节专门设计的炮弹车厢,通过天桥与龙门吊协同作业,将炮弹精准送入炮管入舱口。
瞄准系统采用一百倍镜的准星刻度盘,天文科正在研发更高倍数的折射镜,目标是三百倍远望镜。
即便以现在的一百三十步视距,操炮手已能凭借肉眼完成基本瞄准,可见其设计之精妙。
方正化已接到明确军令——
他将率领三千精锐监卫,发动一场名为\"灭虏之战\"的远征。
此战目标直指科尔沁草原,届时轨道将随军铺设,继而向西延伸至哈喇和林;
再折向南直达临洮,最终形成大明第一条循环轨车线路。
方正化为此十分兴奋,他被称为——
征北总领,将要主宰平灭定辽、建州、科尔沁、喀尔喀各区域的敌人。
虽然这些敌人会坐实他“人屠”的名声,但是他不在乎,自从想通万全右卫保卫战的事情后,他越发期待以后的战斗。
轨车在此役中将承担火炮运输的重任。三千监卫则需骑乘战马随行。
但目前面临一个棘手难题:轨车行进速度远超战马。
工程团队正在紧急研究解决方案——能否通过增加拖曳车厢数量,让战马也能随轨车同步前进?
这种设想似乎很合理,但是这样会增加更多车厢,轨车工坊将配合做承载实验,相信很快就会得到实验数据。
当朱有建亲眼见到这门巨炮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他忍不住呢喃道:
\"照这样研发下去,干脆直接叫'导弹'算了!
哪有大炮能轰出五六十公里的?\"
实验数据显示射程达七十公里,但这只是理论值。
实际射程仍是未知数——
因为测试时装填的是普通发射火药,而非改良型火药(当时卢大匠正全力赶制增雨弹,改良火药库存不足)。
更关键的是,炮弹中尚未添加硝化甘油。
朱有建暗自推算,若加入这些改良成分,实际射程至少在一百公里以上,也就是明朝的二百里。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不寒而栗,看来远望筒的倍数还得加高,否则巨炮射程再远也没有用,看不见目标怎么发射?
薄珏与李天经都很自信,认为高倍数的远望筒完全就不是事,定然能够达到要求,请皇帝陛下放心。
朱有建甚至怀疑,鲁总监他们可能已经在秘密研发火箭技术。
这个团队似乎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不到最后成功绝不会上报。
他对此也无可奈何——
工技发展日新月异,不可能事事都向他汇报。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最终成品的问世。
其实他纯粹想当然,火箭研究出来怎么运行?
连雷达都没有,怎么观测?
不可能载人实验,谁知道能够飞到哪去?
这让他想起了许大匠最近的内河战船设计。
那艘船居然采用了轮船原理!
虽然最初听到这个想法时觉得荒谬,但实际效果却出人意料地好。
八对水轮的设计确实让航速大幅提升,远超传统的桨叶传动。
对于内河,存在逆流而上,使用船轮踩水,效果是真的好,特别是承载重物,再加上轮桨,就像在同一平面运行一样。
唯一不好的地方,纤夫得失业了,不过那是过去,现在有田地分配佃种,相信没有谁还愿意拉纤。
想到这里,朱有建终于释然——
既然许大匠的创新已被证明有效,那鲁总监他们的\"疯狂\"想法或许也值得期待。
他决定不再干涉,随他们去搞吧,只要最后能拿出来管用的成果就行。
十月十六日,鸿胪寺传来急报——
安南国与占城国使团联袂进京,请求觐见大明天子。
皇帝陛下批复:
\"妥善安置,朝觐时辰另行通告。\"
对于朝贡使团的事,朱有建是真不想搭理;
安南那地儿不是好东西,本来就是大明的疆域,居然反复闹事,终于令大明彻底放弃管理。
这货重新立国后,居然自称“南朝”,称大明为“北朝”,以朱有建的想法——
啥玩意儿!
没办法的是,人家每年来朝贡,占城稻每年都是一万石的敬献。
大明还得回重金,相当于高价买占城稻,委屈地不好发作,纯粹就是赔本赚吆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