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的《大明扩张全景图》上,新添了几处朱红标记:辽东的女真部落地界画了个“耕战合一”的符号,朝鲜半岛的仁川港标着“明鲜联防”,日本列岛则用虚线框起,旁注“探查待伐”,两洲的北美东海岸与白令海峡标着“防英法俄”。他对着图沉吟多日,终是将各方布局汇总成《四方布防总策》,准备先与兵部、内阁通气,再呈给万历皇帝。
兵部尚书的拍案:“这才是边军该有的样子!”
林远先携策论拜访兵部尚书石星。老臣刚因辽东军饷不足愁眉不展,见策论中“女真参军者月发三石粮”的条款,当即拍案:“若能让女真子弟扛大明的枪,辽东军饷能省三成!”他指着“汉满营”的编制图(每营汉兵六成、女真兵四成,混编同住),又问:“他们肯听汉将号令?”
林远递上两洲军报:印第安营士兵最初也不服管,直到并肩打退葡萄牙人,“共守过生死,比啥都管用”。他提议:“先在辽东试点一营,让舒尔哈齐的儿子当副千户(汉将任正职),赏罚一体——两洲的印第安兵现在都喊‘大明万岁’,女真兵为何不能?”
石星最看重“伐日级”巨舰规划。当看到“靖倭号”炮口直径比旧舰大三寸,射程远五里时,他抚须而笑:“当年抗倭援朝,若有这舰,倭寇的船根本靠不了岸!”当即在策论上批:“兵部全力支持,造船厂工匠、军饷优先拨付。”但对“派探子入日”,他有些犹豫:“万一被发现,岂不是给了倭寇开战的由头?”
“正想让他们知道咱在查,”林远以两洲侨居区为例,“葡萄牙人知道咱防着他们,反而不敢妄动。让倭寇知道大明在盯着,他们才会收敛——这叫‘敲山震虎’。”石星终是点头,提笔加了句:“探子需配锦衣卫高手,保万全。”
内阁首辅的权衡:“防内更要防外,内外需平衡。”
次日,林远带着石星批注的策论拜见内阁首辅沈一贯。老首辅不看军事,先翻到“女真联姻”与“资本制衡”部分,慢悠悠道:“宗室女嫁入蛮夷,恐遭非议;动盐商、票号的利益,漕运与银钱怕是要乱。”
林远早有准备,递上两洲“利益置换法”:“查抄贪腐银,三成充军饷,三成补内帑,四成办实业。江南盐商王某被抄后,盐引分给二十个小盐商,反而多缴一成税——利益分散了,才稳得住。”谈及联姻,他又说:“两洲印第安人与移民通婚,生的孩子既会打猎又会打铁,成了最好的工匠。联姻不是丢面子,是结里子。”
沈一贯盯着“两洲通宝”在辽东互市流通的条款,终是在策论上批了八个字:“稳步推进,渐次施行。”他提醒林远:“奏请皇帝时,多讲‘两洲经验’,少谈‘革新’——陛下最信‘实践出真知’。”
御前会议:“准了!朕要大明的舰,开到日出之地!”
三日后的御前会议,林远、石星、沈一贯并排站在御案前,展开《四方布防总策》的大图。万历皇帝的目光先落在“伐日级”巨舰图纸上,问:“这舰,真能比倭寇的船厉害?”林远答:“‘靖倭号’的钢甲能扛火炮,线膛炮射程远五里,对付倭寇的木船,是以石击卵。”
说到女真规划,皇帝指着“耕战分离”问:“若他们阳奉阴违,拿了钢犁又造刀弓咋办?”沈一贯出列奏:“臣已让户部备了‘盐铁卡’——弃农则断盐铁,参军立功则加倍给钢。两洲的印第安人现在都爱种地打铁,女真兵为何不能?”
论及朝鲜驻军,石星奏:“仁川、釜山的‘明鲜营’,兵额五千,粮饷由朝鲜出三成,大明出七成,既显帮扶,又不失体面。和亲的宗室女带去农匠、铁匠,能让朝鲜人知大明的好。”
谈及两洲防英法俄,林远奏:“英国在东海岸徘徊,法国觊觎橡胶林,俄国在白令海峡建据点。请陛下准两洲增建两座钢舰,派五千精兵驰援,用‘禁航区’‘冰原堡垒’把他们挡在门外。”
万历皇帝手指重重敲在图上的日本列岛:“倭寇最是反复!‘靖倭号’要造,探子要派!将来若真要打,朕亲自饯行!”他又看向辽东:“女真要化,但不能养虎为患——廉察司要盯着他们的钢甲数量,不许私造超过军额。”
最终,皇帝在策论上朱批:“照准。林远掌全局,石星掌军事,沈一贯掌钱粮,各部门不得掣肘。”还特批:“伐日级巨舰先造三艘,军费从内帑再拨二十万两;辽东互市的‘两洲通宝’,由户部督造,务必精整。”
退朝时,沈一贯拉着林远的手说:“这份策论,既硬得起来(钢舰、堡垒),又软得下去(联姻、互市),有两洲的影子在。”石星也笑道:“等‘靖倭号’造好,老夫要亲自去江南造船厂看看。”
林远望着皇宫的角楼,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知道,这份廷议通过的,不只是一份策论,是大明扩张的新路径——用钢舰护商贸,用互市连利益,用联姻融人心,就像两洲那样,让每个角落的人都觉得:“跟着大明,日子会更好。”
回到工部,他让人把皇帝的朱批抄在《两洲实业图》旁,加了句:“京华的铁火,要和两洲的钢花,烧得一样旺。”窗外,北洋化工坊的烟囱喷着浓烟,江南造船厂的锤声仿佛顺着风传来,辽东的互市已挂起“汉满合璧”的招牌——一切,都在朝着蓝图稳稳走去。
四方布局的落地:从辽东到两洲
女真的耕战转型在辽东快速推进。舒尔哈齐的儿子率女真子弟编入“汉满营”,穿上明军钢甲的那日,部落人发现这甲比皮甲轻便三倍,刀砍不进。首月操练结束,他们跟着汉兵击退一股蒙古游骑,获赏钢犁十具,舒尔哈齐摸着犁刃叹:“这比抢来的东西踏实。”互市三关的“两洲通宝”流通起来,女真用貂皮换钢斧时,账房先生用汉满双语报数,再没人用贝壳交易。
朝鲜的联防与互市渐入佳境。安宁公主嫁入朝鲜王室,带来的抗旱稻在平壤试种成功,亩产比当地稻高两成,李昖亲率百官观摩,称“大明的稻子,带着福气”。鸭绿江十二驿的蒸汽马车往来穿梭,大明钢料入朝鲜,朝鲜铜器入京师,运费省了四成。仁川港的“明鲜营”刚驻兵三月,就帮朝鲜打退倭寇,李珲世子送来“再造藩邦”锦旗,却不知驻军已悄悄绘完朝鲜地形图。
日本的探查紧张进行。三名伪装成“南蛮商人”的探子潜入萨摩藩,记下铁矿分布与武士装备,用空心钢针传回密信:“织田信长部将丰臣秀吉掌兵权,正造安宅船,欲再侵朝鲜。”江南造船厂的“靖倭号”已开工,工匠们按林远的嘱咐,在龙骨里藏了块两洲的硫磺钢——“让倭寇知道,这舰带着两洲的硬气”。
两洲的防线越扎越牢。北美东海岸的“禁航区”响起炮声,英国商船被“同洲号”驱离,舰长高喊:“再敢靠近,就尝尝硫磺钢炮弹的滋味!”秘鲁橡胶林外围,印第安人撒下带毒刺藤,法国传教士被扎伤后再不敢深入。白令海峡的“冰原堡垒”升起炊烟,驻兵的暖钢甲抵挡住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北极犬拉着雪橇巡逻,哥萨克的踪迹一出现,信号箭就带着白烟划破天际。
林远站在工部的《大明扩张全景图》前,看着辽东的犁痕、朝鲜的驿道、日本的密信标记、两洲的炮口指向,突然觉得这图活了起来——就像两洲的齿轮,咬合着向前转,带着大明的扩张,稳稳地走向更远的地方。他让人在图的留白处,写下两洲工匠常说的一句话:“钢够硬,心够齐,就没有跨不过的海,没有守不住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