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二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长一些,但长安城里的烟火气,却足以融化任何冰雪。
随着皇家银行的宝钞彻底流通,以及一系列新政的刺激,这座伟大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大的变化,便是宵禁。
原本戌时(晚七点)便鼓声响起,坊门关闭,街道上行人绝迹的规矩,被李承乾一道东宫令,硬生生推迟到了子时(晚十一点)。
一开始,守旧的官员们纷纷上奏,言称此举有违祖制,会滋生事端,乱了纲常。
然而,当户部尚书唐俭,红光满面地将第一个月的夜间商税报表呈到李世民案头时,所有的反对声,都戛然而止。
仅仅是延长了两个时辰的宵禁,一个月的税收,就比以往多出了近三成!
金钱,有时候比任何道理都管用。
于是,长安的夜晚,活了过来。
朱雀大街上,巨大的灯笼如同不落的星辰,将整条街道照得亮如白昼。东西两市的喧嚣,不再于傍晚时分结束,而是蔓延至深夜。
新开的“东来顺”涮肉馆子里,铜锅里热气腾腾,程处默正赤着膀子,和尉迟宝林划拳猜枚,输了的人,要将一整盘肥羊,蘸着太子殿下蜜汁的麻酱,一口闷下去。
不远处的“樊楼”之上,房遗爱正拥着高阳公主,凭栏远眺。楼下,胡姬们跳着奔放的旋舞,悠扬的琵琶声混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一曲繁华的交响。
“遗爱,你看。”高阳指着远处灯火璀璨的街市,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以前总觉得,长安的夜晚是黑色的,是寂静的,没想到,它也可以是这样五光十色的。”
房遗爱握紧了妻子的手,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那个人。他的太子哥,他如今的……大舅哥。
然而,就在全城都沉浸在这盛世繁华之中时,始作俑者李承乾,却把自己关在了东宫的书房里,一连数日,不见外客。
书房的地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图表和卷宗。
有皇家银行送来的信贷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笔贷款的流向,从关中农户的春耕贷,到江南丝绸商的扩张资金。
有户部送来的各地税收数据,精确到了每一个州,每一个县。
有工部送来的工程进度表,记录着全国各地正在修建的驰道、水渠和港口。
还有格物院送来的技术清单,上面罗列着蒸汽机、新式农具、炼钢技术等一系列已经成熟或正在研发的“黑科技”。
李承乾就坐在这堆积如山的信息海洋中,手边放着算盘,面前的纸上,画着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和线条。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繁华的表象之下,他看到了更多的问题。
商业的爆发式增长,让原本还算宽敞的驰道,变得拥堵不堪,一辆满载丝绸的马车,从扬州到长安,路上要走一个多月,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格物院的新式曲辕犁,虽然好用,但因为造价较高,除了关中和太子名下的皇家农场,在广大的南方地区,推广率还没到七成......
钢铁产量翻了三倍,但绝大部分都被兵部预定,用于打造火枪火炮和新式战舰。民间想要造一座铁桥,或者铺设一条铁轨,需要向工部提前一年申请,而且价格高得离谱。
所有的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就像一个发育期的少年,个子蹿得飞快,但身体的各个器官,却没能协调发展,导致行动笨拙,处处掣肘。
“不行,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李承乾扔下手中的毛笔,站起身来。
“无序的增长,只会导致混乱和浪费。大唐,需要一个……蓝图。”
他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三日后。
东宫,丽正殿。
一场特殊的会议,正在这里召开。
与会者,是大唐帝国最高级别的官员。
中书令房玄龄、门下省侍中王珪、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户部尚书唐俭、工部尚书段纶、兵部尚书李靖……几乎所有三省六部的头头脑脑,都到齐了。
他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心中充满了疑惑。
太子殿下以东宫议事的名义,将他们全部召集于此,却又不说什么事,只是让他们看着殿中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巨大的,他们谁也看不懂的堪舆图。
那是一幅巨大的大唐堪舆图,但上面却用各种颜色的线条和标记,画得满满当当。
“诸位大人,”李承乾终于开口了,他走到那幅堪舆图前,拿起一根长杆,“今日请诸位来,是想和大家,商量一件大事。”
“一件,关乎我大唐未来百年国运的大事。”
他用长杆,指向了图上一条从长安,一直延伸到洛阳的红色粗线。
“房相,请看。此乃连接两京的驰道。据工部统计,如今每日往返车马,已逾三千辆,比之五年前,翻了十倍。道路拥堵,事故频发。孤以为,是时候,修建我大唐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了。”
“高速公路?”房玄龄一愣。
“没错。一条全新的,四车道,全封闭,沿途设有驿站和补给点,只允许马车和未来的‘火车’通行。建成之后,从长安到洛阳,可从十日,缩短至三日。”
他又指向江南地区。
“唐尚书,您看这里。江南鱼米之乡,然河道纵横,交通不便。孤提议,由皇家银行出资,工部牵头,成立‘大唐疏浚公司’,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江南地区的主要河道,全部清淤、拓宽,并以运河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内河航运网络。”
“还有这里,河北之地,常年干旱。我们有格物院的水车,有新式的打井技术,为什么不能由朝廷统一规划,兴修水利,将河北,变成第二个关中?”
“还有……”
李承乾越说越兴奋,手中的长杆在地图上指点江山,一个个匪夷所思,却又似乎触手可及的宏伟计划,从他口中说出。
在场的,都是大唐最顶尖的聪明人。他们一开始还觉得太子是在异想天开,但听着听着,他们的表情,就变了。
从震惊,到困惑,再到隐隐的兴奋。
太子殿下所说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空想。他有数据,有技术,有钱,他甚至连实施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当李承乾说完最后一个计划,整个丽正殿,鸦雀无声。
良久,房玄龄才用一种干涩的嗓音问道:“殿下……您说的这些,固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但这么多工程,同时铺开,朝廷……该如何统筹?这需要的人力、物力,简直是天文数字,又该如何调配?”
这,正是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问得好!”李承干笑了起来。
他转身,从身后的书案上,拿起了一本厚厚的,用蓝色封面装订起来的册子。
“孤知道,诸位在想什么。”
“所以,孤将这些计划,汇总成了这个东西。”
他将册子,递到了房玄龄的手中。
房玄龄疑惑地接过,只见那蓝色的封面上,用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方方正正的宋体字,写着几个大字。
《大唐帝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五年……规划?”房玄龄喃喃地念着这个陌生的词汇。
“没错。”李承乾点了点头,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
“从今日起,我大唐的施政,将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去建设我们的国家!”
“而这,就是我们未来五年的,总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