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三年,春。
料峭的春寒尚未完全褪去,但整个长安城,已经沉浸在一股躁动而又紧张的气氛之中。
登州港,数以百计的新式战舰已经集结完毕,船身上漆黑的炮口,如同一只只择人而噬的巨兽之眼,冷冷地凝视着东方。无数的粮草、军械、药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内陆运抵港口,堆积如山。
远征倭国的战争机器,已经预热到了极致,只等一声令下。
然而,此刻的长安,政治的中心,却似乎暂时遗忘了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
过去的几个月里,三省六部的所有高级官员,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
他们被太子李承乾,以近乎“绑架”的方式,组织起来,日复一日地在东宫开会。
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完善那本名为《大唐帝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的“天书”。
起初,这些在官场浸淫了一辈子的老油条们,是抗拒的。
他们习惯了引经据典,习惯了斟酌权衡,习惯了在太极宫里,为了一项人事任免或者一笔款项的批复,争得面红耳赤。
可太子殿下跟他们玩的,完全是另一套。
没有空泛的道德文章,没有虚头巴脑的客套。
只有冰冷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
“王侍中,门下省去年一共驳回了工部多少项工程议案?理由是什么?其中有多少是因为‘耗费巨大,与民争利’?那你们有没有计算过,这些工程如果建成,未来十年,能为朝廷带来多少税收,能为沿途百姓,创造多少就业?”
“唐尚书,户部掌握着全国的田亩、人口数据,那你们有没有做过一个模型,来预测未来五年,我大唐的人口增长率?按照这个增长率,我们需要开垦多少荒地,储备多少粮食,才能保证天下不出现一个饿死之人?”
“段尚书,工部每年都在修桥铺路,但标准是什么?一条驰道,到底该修多宽,地基该打多深,才能保证十年之内,无需大修?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
一个个尖锐而实际的问题,被李承乾毫不留情地抛了出来,砸得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大人们,晕头转向,哑口无言。
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治理国家,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原来,那些尘封在府库里的卷宗,那些枯燥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如此巨大的信息和力量。
在李承乾的强势主导下,他们被迫学习使用算盘,学习绘制图表,学习用数据说话。
从抗拒,到被动接受,再到主动参与,最后,甚至沉迷其中。
当房玄龄亲自带着几个中书省的笔杆子,熬了三个通宵,计算出“高速公路”的投入产出比,并得出一个“十年即可回本,百年利在千秋”的结论时,这位大唐的宰相,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感觉自己,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于是,当贞观十三年的第一缕春光,照进甘露殿时,一本崭新的,厚达数百页,内容详实到令人发指的《五年规划》,被李承乾,亲自呈送到了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阿耶,请过目。”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掩饰不住的兴奋。
李世民对李承乾最近的动作自然是清楚的,毕竟最近几个月朝会都没几个人来,起初是生气的,但知道李承乾在干的事之后也就释然了,这些东西他不是很懂,但是知道对大唐很重要,便索性带起了娃来......
李世民翻开了第一页。
没有歌功颂德的骈文,没有引经据典的开篇。
第一页,是一张巨大的彩色图表,标题是“大唐帝国贞观十二年国民经济总览”。
农业、工业、商业、人口、税收……所有的数据,被清晰地分门别类,用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和饼状图,直观地呈现出来。
李世民虽然看不懂那些图例,但只一眼,他便被这种前所未有的信息呈现方式,给深深吸引了。
“这是……”
“阿耶,这叫‘数据可视化’。”李承乾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让您一眼就能看明白,我们大唐现在,到底是个什么家底。”
李世民没有说话,继续向后翻。
第二部分,是“总目标”。
“力争在贞观十七年,实现帝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钢铁产量达到三十万石,粮食总产量突破一亿石,全国主要城市以铁路相连,消除绝对贫困……”
一个个具体到数字的目标,看得李世民眼皮直跳。
“铁路?”
“就是上次您在校场看到的,能让火车跑的铁轨。儿臣计划,在五年内,先修通长安至洛阳,再至登州的两条主干线。如此一来,京师的政令,三日可达登州。登州的舰队,所需的一切物资,也可源源不断地从京师运抵。”
李世民的手,微微一颤。
他是个军事天才,他瞬间就明白了这“铁路”背后,蕴含的恐怖的战略价值!
他继续翻看。
接下来,是分项计划。
《全国驰道升级改造计划》、《黄河、长江流域水利工程计划》、《新式农具全面推广计划》、《全民基础教育扫盲计划》、《格物院技术转化与应用计划》……
每一个计划,都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步骤、精确的预算,以及负责的部门和官员。
比如《全民基础教育扫盲计划》里,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在全国每一个县,都至少建立一所由朝廷出资的“公立小学”,对所有适龄孩童,进行为期三年的免费“识字、算术”教育。预算来源,是皇家银行的“教育专项基金”,以及……对佛道两教的“宗教税”。
看到这里,李世民的嘴角,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这逆子,还真是什么钱都敢动。
他越看,心越沉。
越看,手抖得越厉害。
这已经不是一份奏折,或者一个施政纲领了。
这是一份……彻底改造大唐的蓝图!
一份以整个大唐帝国为试验场,以四万万生民为棋子,要将这个古老的农业帝国,彻底扭转航向,驶向一个未知而崭新方向的,狂妄到极点的宣言!
甘露殿内,安静得可怕。
李承乾就站在那里,平静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他知道,这份计划对一个传统帝王的三观,会造成多么巨大的冲击。
但他相信,李世民能看懂。
因为,他的父亲,是那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唐太宗!
许久,许久。
李世民终于合上了那本厚重的《五年规划》。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暴跳如雷,也没有拍案叫绝。
他只是抬起头,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看着李承乾。
良久,他忽然觉得,自己引以为傲的文治武功,在这份宏伟的蓝图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
他一生征战,开疆拓土,创立不世之功。
可他的儿子,却要在自己打下的这片江山之上,建立一个前无古人,甚至可能后无来者的,理想国度。
“高明……”李世民的嗓音,有些沙哑,他拿起那本规划,掂了掂,仿佛有千钧之重。
“你……想做圣人吗?”
李承乾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不,阿耶。”
“我不想做圣人。”
他看着窗外那明媚的春光,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只是想让这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有书读,有病能医。”
“我只是想让我大唐的龙旗,永远飘扬在这片土地上,再无外敌,敢于觊觎。”
“我只是想,在我们之后,开启一个,真正属于华夏的,千年盛世!”
李世民沉默了。
他缓缓地站起身,走到李承乾面前,伸出手,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然后,他拿起御案上的传国玉玺,在那本《五年规划》的封面上,狠狠地,盖了下去!
朱红的印记,烙印在蓝色的封面上,如同一轮初升的朝阳。
“准!”
一个字,重如泰山。
“照此,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