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太极殿。
晨曦初露,金銮殿内烛火通明。皇帝端坐龙椅,面色阴沉,手中捏着两封几乎同时抵达的八百里加急奏折。一封来自巴州节度使夏淮安,另一封来自钦差大臣樊文焕。
“念。”皇帝的声音冷得像冰。
司礼监掌印太监躬身接过奏折,清了清嗓子,尖细的嗓音在大殿内回荡:
“第一封:樊文焕《劾夏淮安谋逆疏》
臣樊文焕泣血上奏:
巴州节度使夏淮安,擅杀朝廷命官,私调兵马越境,更与边将牛行远勾结,意图不轨!其罪有三……”
“第二封:夏淮安《劾樊文焕通敌疏》
臣夏淮安冒死泣血上奏:
樊文焕已携圣旨赴燕州,欲与北狄议和。此贼为谋私利,不惜断数万将士生路,置边关百姓于狄人铁蹄之下!其罪有三……”
掌印太监念罢,大殿内鸦雀无声。
兵部侍郎赵岩第一个站出来,胡须颤抖:“陛下!樊文焕身为钦差,竟敢断边关粮道,此乃通敌叛国!夏淮安临危受命,死守雁门,当赏!”
户部尚书冷笑一声:“赵大人此言差矣!夏淮安是巴州节度使,又不是燕州节度使,如何能在雁门关统兵?擅杀郡守已是死罪,如今又诬告钦差,其心可诛!”
左都御史眯起眼睛:“两封奏折,一封弹劾谋逆,一封弹劾通敌,都是诛九族的大罪,应将涉案二人撤职,审明案情后再发落。”
殿内吵成一片。
皇帝猛地拍案,龙案上的茶盏震得跳起:“够了!”
他站起身,目光如刀扫过群臣:“北狄压境,大臣通敌,巴军造反!尔等却在此争论不休!难道没有人能为朕解忧!”
“六部尚书,左右御史,尔等可有万全之策?”
见皇帝发怒,诸大臣急忙叩拜:“事发突然,关系重大,容臣等再仔细思量。”
“退朝!”皇帝径直离开金銮殿。
慈宁宫中。
檀香缭绕,殿内幽暗,唯有几盏宫灯映出太后那张苍老而阴沉的脸。她指尖轻叩着紫檀案几,指甲上的金护甲在烛光下泛着冷光。
皇帝垂手而立,眉头紧锁:“母后,夏淮安和樊文焕的两封奏折您也看了,如今北狄大军压境,夏淮安虽坚守雁门关,但擅杀朝廷命官,私调兵马越境,足见野心极大,若不处置,恐生大患!该如何是好?”
太后冷笑一声,声音沙哑如枯叶摩擦:“皇帝,你可知何为‘心腹之患’?”
她缓缓起身,凤袍拖曳过金砖,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北狄再凶,不过是要钱要地;可夏淮安若成了气候……”她猛地转身,眼中寒光乍现,“他要的,是改朝换代!”
皇帝瞳孔微缩:“母后的意思是……”
“北狄赢了,无非死一些百姓,割让燕云几座城池,赔些金银。”太后指尖划过案上舆图,在“雁门关”三字上重重一按,“可若夏淮安赢了,他麾下那支‘华夏军’便会趁势坐大!到那时,他振臂一呼,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这江山还姓乾吗?!”
窗外惊雷炸响,闪电照亮太后狰狞的面容。
“夏淮安在巴州推行新政,免赋税、办学堂、练精兵——他收的是民心!”太后一把攥住皇帝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皮肉,“若朝廷派粮草和精兵支援雁门关,就是替他铺路!待他击退北狄,边关将士谁不视他为再生父母?天下百姓谁不赞他仁义?”
皇帝喉结滚动:“可若雁门关破,北狄长驱直入……”
“那又如何?!”太后厉声打断,“北狄不过是求财,他们每次破关,也不过是杀一些百姓,劫几座城池,多要一些赔款罢了。”
“万一北狄大军打到京城……”皇帝面露惊惧之色。
太后冷笑:“大不了迁都南下,割地议和!历代帝王,谁没丢过几寸疆土?”她猛地甩袖,案上茶盏应声而碎,“可皇权若失,你我母子便是砧板上的鱼肉!”
“母后的意思是……”皇帝脸色微变:“朕应该和北狄联手,趁机除掉夏淮安这个隐患?”
“不错!”太后露出赞许之色,点了点头:“那夏淮安若是躲在巴州,确实不易处置。但他竟然去了雁门关,这就是斩除后患的天赐良机!有北狄大军动手,无需朝廷出兵出力,岂不更好!”
“所以,朝廷不但不能支援雁门关一兵一粮,还要下密旨,派兵严守巴州至雁门关的官道,让巴州大军无法前去支援雁门关,便可借北狄之手,灭掉夏淮安。”
“可是,”皇帝还是有些犹豫:“朕乃大乾皇帝,岂能与外敌联手,致国门失守……”
“皇帝!”太后厉声说道:“区区一个雁门关,丢了也不是大事!北狄屠城,死的也只是区区百姓!但夏淮安谋逆,却是大事,到时候死的,就是你我母子!”
皇帝微微点头:“朕……明白了。”
“可万一……”皇帝又问道:“万一,就算朝廷断了雁门关援军,夏淮安还是击败了北狄大军,那该如何?”
太后微微一笑:“若真是如此,那便是天助我大乾!到那个时候,夏淮安和北狄必然两败俱伤,你再派兵收拾残局。既能除掉心腹大患,又能赚个‘御驾亲征、大获全胜’的美名,收回巴州,重创北狄,大涨国威!”
“母后所言极是!”皇帝连连点头:“那樊相这边……”
“先安抚……”太后说道:“若是夏淮安败了,与北狄议和时,还需用到此人。若夏淮安胜了,就命樊相去灭了夏淮安,若因此导致巴州民心沸腾,可再杀樊相以平民愤。皇帝,这便是不可为外人知的皇帝权术!”
“为帝之道,不能只看大臣是忠是奸,而是看他是否能为皇权所用。”太后谆谆教诲道:“夏淮安信中所言樊相通敌之事,多半属实。但两封奏折中,皇帝只能采信樊相的奏折!因为樊相勾结北狄对付夏淮安,对巩固皇权有利!”
“母后高明,孩儿受教!”皇帝恭敬回应:“明日早朝,孩儿知道该如何处置两封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