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秦胜回到自己办公室后,并没有立刻召开会议或下发文件。
他需要时间消化郑仪的意图,并构思一个既能完美落实书记指示、又符合组织程序、还能最大限度减少阻力的方案。
他需要设计一套严密的流程,让这件事平稳落地。
首先,是沟通环节。
不能搞突然袭击。必须先和刘航通气。
怎么沟通,很有讲究。
直接说市委觉得你班子需要加强,派个人来帮你抓党建?
那等于打刘航的脸,可能引发抵触情绪。
必须换一种说法。
强调这是市委对临川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是对刘航本人的爱护和培养。
派陈匣这样有思想的年轻干部去,是为了给临川带来新思路,协助刘航谋划更长远的发展,同时让优秀年轻干部在临川这样的发展热土上得到锻炼。
对,就是这个基调。
要把“监督”包装成“帮助”,把“制衡”解释为“补台”。
这就需要他亲自出面,和刘航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任职前沟通。
其次,是程序环节。
挂职副书记,属于市管干部的重要职务变动,需要经过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虽然郑书记点头了,常委会通过是大概率事件,但程序绝对不能省。
组织部需要准备详细的干部任免方案和陈匣的考察材料,在常委会上汇报。
考察材料要突出陈匣的优点,特别是他的理论功底、政治素质和原则性,要让人觉得他确实是挂职副书记的合适人选,而不是凭空硬塞过去的。
同时,也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疑问。
比如,为什么是陈匣?为什么是临川?会不会影响班子团结?
这些,都需要在方案和汇报材料中做好铺垫和解释。
再次,是后续管理。
不能一派了之,要建立跟踪管理机制。
组织部要定期听取陈匣的工作汇报,了解他在临川的情况,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也要关注临川班子的反应,特别是刘航的态度,确保挂职工作真正起到积极效果,而不是造成新的矛盾。
这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
秦胜揉了揉眉心,感觉肩上的担子不轻。
但他也意识到,这对自己而言,同样是一个机会。
办好这件事,不仅能进一步赢得郑书记的信任,也能展现组织部在精准选人用人、服务大局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分管干部工作的常务副部长李国华的办公室。
“国华同志,请你过来一下,有个重要事情商量。”
很快,李国华来到了秦胜办公室。
李国华是组织部的老资格,经验丰富,为人沉稳,是秦胜的重要助手。
“部长。”
“国华,坐。”
秦胜将情况简要向李国华做了通报,当然,省略了他对郑书记深层意图的揣测,只传达了工作安排。
李国华听完,立刻明白了事情的轻重。
“部长,这是个重要任务。郑书记亲自点将,可见重视程度。”
“是啊。”
秦胜点点头。
“所以,我们要精心组织,确保万无一失。”
“我的初步考虑是,先由你牵头,组织干部处、干部监督处的同志,尽快拿出一个初步方案。”
“重点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与临川县委,主要是和刘航同志的沟通方案。要把握好时机和口径。”
“第二,陈匣同志的任职考察材料准备。要全面、客观、突出优势。”
“第三,市委常委会的上会方案和汇报材料。”
“第四,挂职干部的后续管理服务措施。”
秦胜思路清晰,一条条布置下去。
李国华认真记录着,不时点头。
“部长,沟通环节是关键,也是最难的。您看,是不是您亲自和刘航同志谈比较合适?”
李国华建议道。这种涉及重要干部和敏感布局的沟通,部长出面分量最重,也最能体现市委的重视。
“嗯,我来谈。”
秦胜肯定道。
“方案成熟后,我先向郑书记做一次专题汇报,请他审定。然后再启动后续程序。”
“好的部长,我马上安排人手,尽快把方案拿出来。”
李国华领命而去。
组织部这架精密的机器,开始为“陈匣挂职临川”这件事,高速运转起来。
干部科的笔杆子们开始搜集整理陈匣的档案和业绩材料,精心打磨考察报告。
干部监督科则悄然启动了对陈匣更细致的背景核查,确保政治上绝对可靠,没有任何瑕疵。
相关科室开始研究制定挂职干部的管理办法草案。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又笼罩着一层只可意会的紧张气氛。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人事调动。
它关系到市委对重要县域的战略布局,关系到一位强势县委书记的未来,也关系到组织部能否精准落实主要领导的意图。
而此刻,远在临川的刘航,还对此一无所知。
他或许还在消化郑仪视察带来的振奋和压力,琢磨着如何在新的一年里大展拳脚,交出一份让郑书记满意的答卷。
他绝不会想到,市委组织部已经为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
一份旨在“帮助”他,也可能“约束”他的礼物。
当然,最先感受到这股暗流的,是当事人——陈匣。
这天下午,陈匣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埋头修改一份关于明州市“十五五”规划前期评估的报告初稿。
作为政研室的副主任,这类宏观性、战略性的文稿是他的主要工作。
他喜欢这种沉浸在思考和文字中的状态,这让他感到充实。
桌上的内线电话响了起来。
是政研室主任打来的。
“陈匣啊,你现在忙不忙?不忙的话,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主任的语气很平和,但陈匣敏锐地感觉到,似乎与往常有些不同。
“好的主任,我马上过来。”
陈匣放下手头的工作,整理了一下衣着,快步走向主任办公室。
陈匣敲了敲门。
“请进。”
陈匣推门进去,发现办公室里除了主任,还坐着一位他认识,但接触不多的领导——市委组织部的常务副部长李国华。
李部长的表情严肃而温和。
主任的脸上则带着一种混合着鼓励和微妙的神情。
陈匣的心,咯噔一下。
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亲自来到政研室主任办公室,专门找他?
这绝不是寻常的工作交流。
“李部长好,主任。”
陈匣保持着镇定,礼貌地问好。
“陈匣同志来了,坐。”
主任指了指沙发。
李国华也微笑着点了点头,目光在陈匣身上停留了片刻,带着审视的意味。
陈匣在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坐下,腰背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等待着领导开口。
办公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最终,由李国华打破了沉默。
“陈匣同志,今天我和你们主任找你过来,是代表组织,和你进行一次非正式的谈话。”
非正式谈话?
陈匣的心跳微微加速。
他明白,所谓的“非正式”,往往意味着更重要、更敏感的内容。
“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你近期的工作和思想情况,同时也听取一下你个人对未来工作的一些想法和考虑。”
李国华的话说得很艺术,没有透露任何具体意图。
但陈匣几乎瞬间就联想到了最近机关里一些若有若无的传闻,关于市里可能要选派干部到县区挂职的消息。
难道……
他不敢确定,但一种强烈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知道,在这种时候,表现出一丝慌乱或者过度热情,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感谢组织和领导的关心。”
陈匣开口了,语气沉稳。
“我近期主要负责‘十五五’规划前期评估的相关研究工作,同时也参与了一些市委重大课题的调研。思想上,始终与市委保持一致,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新明州建设’大局。”
他简要汇报了工作情况,言辞恳切,但不夸大。
“关于个人想法……”
陈匣略微停顿,谨慎地措辞。
“我个人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会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
“如果组织认为有更合适的岗位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我也愿意接受挑战,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服从的态度,也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愿意承担更重担子的意愿。
李国华和政研室主任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点了点头。
显然,对陈匣的初步反应是满意的。
“嗯,很好。”
李国华的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
“陈匣同志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工作踏实,这是大家公认的。”
“市委一直很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基层一线是增长才干、磨练意志的最好舞台。”
李国华开始逐步释放信息,但依然没有点明。
“最近,市委也在考虑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区去挂职锻炼,丰富阅历,提升能力。”
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目光意味深长地看着陈匣。
陈匣的心跳得更快了。
果然!
真的是挂职!
而且,听李部长的意思,自己很可能就在考虑名单之内!
他强压住内心的激动,保持着冷静,只是眼神变得更加专注。
“对于到基层挂职锻炼,你有什么想法?比如,如果让你去,你觉得自身有哪些优势?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注意些什么?”
李国华的问题开始具体化,这已经是在进行实质性的考察了。
陈匣知道,决定性的时刻到了。
他的回答,将直接影响组织对他的判断和最终决定。
他沉吟了片刻,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在脑子里快速梳理思路。
“李部长,主任。”
陈匣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
“如果组织信任,选派我到基层挂职,我认为这是我一次宝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我个人觉得,我的优势可能在于……”
他开始有条不紊地分析:
“一是宏观政策和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可能有助于从更高层面理解和支持县区的发展战略;”
“二是做事比较注重原则和程序,可能有助于促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
“三是相对超脱的立场,可能便于客观观察和反映情况。”
他非常聪明,没有提任何具体的业务能力,而是突出了自己的“视角”和“原则性”。
这恰恰是郑仪和秦胜看中他的地方。
“至于挑战……”
陈匣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
“基层情况复杂,直接面对矛盾和群众,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的短板,需要快速学习和适应。”
“如何尽快融入当地班子,找准工作定位,既发挥作用,又不越位添乱,是需要认真把握的。”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避免‘水土不服’,也是很大的考验。”
他的自我剖析非常诚恳,毫不避讳自己的不足。
“如果真有机会去,我认为首先要摆正位置,虚心学习,多调研,多思考。”
“其次要严守纪律,尊重当地主要领导,维护班子团结。”
“最后要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努力为当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匣的回答,思路清晰,认识到位,态度端正。
既展现了自己的优势,也坦诚了不足,还提出了务实的工作思路。
李国华脸上的笑容更加明显了。
他转头对政研室主任说:
“老张,你们政研室真是人才济济啊!陈匣同志考虑问题很周全,很有深度。”
政研室主任也笑着附和:
“是啊,陈匣一直是我们室的骨干,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都没得说。”
李国华重新看向陈匣,语气变得更加郑重。
“陈匣同志,你的想法很好,认识也很到位。”
“今天就是先初步听听你的想法。具体的安排,还要等组织研究决定。”
“在这期间,希望你不要受外界干扰,继续安心工作,同时也可以适当做一些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相关内容不要对外扩散。”
“是!李部长,主任,我明白!我一定遵守纪律,安心工作,随时准备接受组织的挑选和考验!”
陈匣站起身,郑重表态。
他知道,谈话到此结束。
但一场可能改变他命运的组织程序,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