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挂在济世医馆的药圃枝叶上时,洛风已经带着洛羽和阿明在翻晒陈皮了。金黄的果皮在竹匾里舒展着,阳光一照,透出琥珀色的光晕,那股醇厚的药香混着秦慕伊熬的小米粥味,在堂屋里漫开来。
“昨天讲了治急症的痢疾药,今天来说说调理脾胃的家常药。”洛风用竹耙子拨了拨陈皮,“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闹肠胃毛病的?但脾胃病不像痢疾来得凶,得慢慢调,这几味药你们得记牢了。”
秦慕伊端着粥碗出来,手里还捧着个陶盆,里面栽着株绿油油的植物,叶子像羽毛似的分成好几对,顶端还顶着串白色的小花。“先从最常用的白术说起吧。”
白术:健脾的基石
洛羽凑近陶盆细看:“这叶子跟我在后山见过的野蒿有点像。”
“确实是菊科植物,不过这是栽培的白术。”洛风掐下一片叶子,“你们瞧,茎是直立的,能长到一米多高,基部木质化,有点像小灌木。叶子是互生的,3到5深裂,边缘有锯齿,叶面绿色,背面带点灰白色的绒毛。秋天开的花是紫红色的,像个小绒球。”
他指着药圃角落:“白术喜欢凉爽的气候,怕高温多湿,咱们这秦岭北麓的坡地最适合种。它的根茎是块状的,肥厚,有点像生姜,但表面是灰黄色的,有瘤状突起,断面是黄白色,质地坚硬,闻着有股清香。”
阿明在本子上画着根茎的样子:“洛先生,白术健脾到底靠什么成分?”
“这就要说到它的化学成分了。”秦慕伊放下粥碗,语气认真起来,“挥发油是白术的核心成分,像苍术酮、白术内酯A、b、c,这些物质能促进胃肠蠕动,还能抑制胃排空过快,对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有效。还有多糖类,比如白术多糖,能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胃黏膜。另外,它含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像铁、锌、锰,都是脾胃运化必需的营养物质。”
洛风补充道:“白术性温,味甘苦,最擅长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咱们常说‘脾虚湿盛’,就是吃不下饭、肚子胀、大便稀溏、四肢乏力,这时候白术就是主药。用量一般是6到12克,炒过之后健脾的力道更强,生用则偏于燥湿。”
茯苓:渗湿的妙药
“光健脾还不够,湿气重了得排出去,这就少不了茯苓。”洛风从药柜里取出一块白色的块状物,表面有点皱,断面很细腻,像被磨过的玉石。
洛羽摸了摸:“这不是长在土里的吧?看着不像植物的根。”
“好眼力。”秦慕伊笑了,“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真菌,有点像蘑菇,但它的菌核埋在地下。咱们入药的就是这菌核,按颜色分白茯苓、赤茯苓,里面的芯叫茯神。”她拿起一块带皮的茯苓,“你们看,外面的皮是黑褐色的,粗糙有皱纹,里面白色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断面平坦,嚼着有点粘牙。”
“它生长在松树多的山林里,尤其是马尾松、赤松的根际处,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洛风说,“以前采茯苓得靠经验,现在咱们医馆后面的松树林就种了一片,秋天就能采。”
说到成分,秦慕伊翻开药书:“茯苓的主要成分是茯苓多糖,含量能到70%以上,这是它调节免疫、保护胃肠黏膜的关键。还有三萜类化合物,像茯苓酸、去氢茯苓酸,能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另外,它含的甾醇、卵磷脂,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所以茯神还能安神。”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渗湿、宁心安神。”洛风强调,“它的妙处在于‘渗湿’,就是让湿气从小便排出去,又不损伤正气。比如有人吃完饭就肚子胀,大便不成形,早上起来眼皮肿,茯苓就很合适。常和白术配伍,白术健脾,茯苓渗湿,一补一利,相得益彰。用量是9到15克。”
陈皮:理气的老将
洛羽这时指着竹匾里的陈皮:“爹,这橘子皮晒这么干,真能治病?”
“别小看这陈皮,越陈越好,三年以上的才管用。”洛风拿起一片,“它是芸香科植物橘的成熟果皮,新鲜的叫青皮,成熟的叫陈皮。你们看,外面是橙红色或红棕色,有很多小油点,里面是黄白色,有筋络。质地脆,容易折断,闻着有股浓郁的橘香。”
秦慕伊补充道:“橘子在咱们南方各地都有种植,四川、广东的陈皮质量最好。收集果皮后要晒干,还要经常翻晒,不能发霉,存放的时间越久,辛辣味越淡,药性越平和。”
“成分方面,挥发油是陈皮的灵魂,像柠檬烯、橙皮苷,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排除肠道积气,所以吃了胀气的时候,闻闻陈皮味都舒服。”秦慕伊细数着,“还有黄酮类化合物,比如橙皮素、新橙皮苷,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腹痛。另外,它含的肌醇、维生素b族,也能帮助消化。”
“陈皮性温,味辛苦,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洛风说,“脾胃气滞最适合用它,就是那种肚子胀、没胃口、打嗝反酸,或者痰多咳嗽的情况。它能让‘气’顺畅起来,脾气顺了,消化自然就好了。用量3到10克,一般要泡软后切丝煎服,也能泡水当茶喝。”
病例:杂货铺赵掌柜的顽疾
正说着,朱雀街南头杂货铺的赵掌柜捂着肚子进来了,脸色发黄,走路都没力气。“洛先生,您快给看看,这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吃不下饭,好不容易吃点还往上反酸,大便也不成形,都快一个月了。”
洛风让他坐下,搭脉后又看了舌苔:“脉缓弱,舌淡苔白腻,是典型的脾虚湿阻。”他问,“是不是前段时间贪凉,吃了不少冰西瓜?”
赵掌柜一拍大腿:“可不是嘛!上个月天热,我一天能吃半个冰西瓜,后来就开始不舒服,吃了不少西药也不管用。”
秦慕伊在一旁记录:“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体倦乏力,符合脾虚运化失常的症状。湿邪阻滞,气机不畅,所以会胀;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所以便溏。”
洛风沉吟片刻:“给你开个方子,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砂仁3克(后下),炒麦芽10克。先抓五剂,每天一剂,水煎服。”
阿明赶紧记方子,洛羽好奇地问:“爹,这里面既有白术健脾,又有茯苓渗湿,陈皮理气,是不是就是您说的配伍?”
“对。”洛风点头,“党参补气,白术健脾,茯苓渗湿,甘草调和,这是四君子汤的底子,能补脾气;加陈皮就是六君子汤,增强理气化痰的作用;再加砂仁化湿开胃,麦芽消食导滞,正好针对赵掌柜的症状。”
秦慕伊这时已经抓好药,嘱咐道:“煎药的时候,砂仁要最后放,煎五分钟就行,不然挥发油跑了就没效了。另外,这五天别吃生冷、油腻的东西,多喝小米粥,晚上用热水袋捂捂肚子。”
赵掌柜拿着药千恩万谢地走了。三天后,他特地来医馆道谢,说吃了两剂药就觉得肚子不胀了,能吃下小半碗饭,大便也成形了。洛风让他把剩下的药吃完,再用陈皮、炒麦芽泡水喝半个月,巩固疗效。
延伸:脾胃调理的讲究
等赵掌柜走后,洛风接着讲:“你们看,调理脾胃就像给生锈的机器上油,不能急。白术、茯苓、陈皮是基础,还得根据情况加其他药。比如胃里有寒,就加干姜、生姜;有热,加黄连、栀子;食积不化,加山楂、神曲;气虚明显,加黄芪、党参。”
秦慕伊拿出几样药:“像这山药,性平味甘,能补脾养胃,适合长期食疗;莲子能补脾止泻,益肾养心,熬粥最好;还有白扁豆,健脾化湿,夏天吃最合适。这些药食同源的,平时多吃点,比生病后再吃药好。”
洛羽指着药圃里的一株植物:“娘,那是不是苍术?看着跟白术有点像。”
“眼力不错。”秦慕伊笑着说,“苍术和白术都是菊科,但苍术更燥,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适合湿气重又有风寒的情况;白术则偏于补气,燥湿的同时不伤正气。这就是中药的微妙之处,差一点,药性就大不相同。”
阿明翻着笔记,突然问:“洛先生,这些药的化学成分这么复杂,会不会有副作用?”
“问得好。”洛风严肃起来,“是药三分毒,白术过量会导致口干、便秘;茯苓利尿太强,可能伤阴;陈皮辛温,阴虚火旺的人吃了会上火。所以用药必须辨证,剂量要准,这也是咱们学医的本分。”
日头升到正中时,医馆里又来了几个病人,洛羽和阿明忙着抓药、碾药,嘴里还小声背着药材的特征。洛风看着他们的背影,又看了看正在给病人诊脉的秦慕伊,心里踏实得很。他知道,这些关于脾胃的学问,就像熬粥一样,得慢慢熬,细细品,才能熬出最醇厚的味道,而这份守护健康的责任,也正像这医馆的药香,会在朱雀街的烟火里,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