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当然都逃不过秦逸飞的眼睛。
呵呵,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他刘青山肚子里却连一根针都容不下。
就凭刘青山这种生瓜蛋子的个性,真不知道他这十多年的总校长和教委主任是怎么当的。
这郑维山老师真是一个敬业的好老师。
他竟然给全班52名学生,都建立了一张档案卡。
上面记录着他们的优点缺点、短处长处、家境情况、个性差异,需要注意事项等等。
有这么一套卡片,极大地拉近了秦逸飞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秦逸飞和他们很快就熟络起来。
受郑老师启发,秦逸飞觉得自己也应该给全乡每一个失学儿童建立这么一张卡片。
上面记录着他们和他们家长的基本情况、造成失学原因、曾经采取过哪种救助措施,今后应该采取救助措施等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秦逸飞觉得,要真正掌握这些失学儿童的真实情况,不能光听学区负责人和村干部的说辞。
自己必须亲自到失学儿童家里看一看,亲自和失学儿童及他们的家长拉拉呱,一定要把资料弄详细做扎实。
要么不干,干就干好!这是秦逸飞最基本的处世原则。
下午第一节就是语文课,据郑老师说,应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郑维山已经写好了教案,他一并交给秦逸飞,让秦逸飞做参考。
秦逸飞觉得郑老师这教案有点古板枯燥,几乎全部都是照搬参考书上的内容,通篇几乎没有一点儿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而学习这篇诗词的重点就是通过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充分感悟诗词中那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作品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等等。
如果老师自己就没有吃透文章,拿不出独到观点,又怎么能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看法?
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融入的苏轼诗词,又怎么寄希望学生走进苏轼的意境?
教师本人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又怎么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博古通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例不是没有,而是从河南到湖南,真的难上加难。
尤其是边东省初中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第二套。
这套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课本和参考书印刷在了一块,学生和老师手里的资料一模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像郑老师这样照本宣科,恐怕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么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难怪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初,教师能够查阅的资料,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参考书”。
绝大多数农村中学,整个学校都没有一部《辞海》和《词源》。除去装在自己脑袋里的那点儿存货之外,还真没有什么资料可以借鉴参考。
那个年代,教学方法还非常单一,教师教学最主要的手段还是靠老师的讲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听进去、听下去。
至于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不要说农村学校没有见过,就是城市学校也属于凤毛麟角。
当秦逸飞踏着上课的铃声走进初三·四班教室的时候,即使他的内芯已经换成了见惯大风、大浪和大场面的“秦局”,还是不禁有点儿吃惊,有点儿生气。
教室里后排和过道里竟然坐着十几个听课的老师,为首的正是副校长刘希望。
听课他不怕,就是上公开课秦逸飞也不怕。但是,学校领导应该提前通知他一声。
哪怕就是提前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都行。那是对讲课老师的一种尊重。
秦逸飞觉得热血上涌,头也有些眩晕。他不知不觉就攥紧了拳头,上牙齿紧紧地咬着下嘴唇。直到嘴里充满了血腥味儿,他才清醒过来。
“当你处于弱势的时候,你不要率先撕破脸皮。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都不要做那个掀桌子的人。
明处要忍,暗处要狠!”
这是秦局在乡镇工作的时候,他仕途上的一个领路人,对他说的肺腑之言。
因为上一辈子秦局性格火爆,那位领路大哥才这样告诫他。
随着班长的口令,学生起立又重新坐下,秦逸飞的心情也随之恢复了七七八八。
“同学们,郑老师因为家中有事,请假三个月。今后这段时间,就由我来教授你们语文。
我先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
我叫‘秦逸飞’,全州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说到这里,秦逸飞回转身,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下了“秦逸飞”三个字。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谁的名字也叫‘逸飞’吗?知道的请举手?”
学生们面面相觑。这个年轻的老师,和他们那个古板的郑老师不一样。他有点儿不按套路出牌。
不过,学生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气氛,他们都瞪大了眼睛,专注地听讲。
“我知道两个叫‘逸飞’的。
其中一个是美籍华裔陈逸飞。
他是世界着名的画家和知名的电影导演。
去年刚刚上映的电影《海上旧梦》就是由他执导的。
他的油画《黄河颂》《占领总统府》和《故乡的回忆》在全世界都很知名。
他的绘画作品《桥》曾被联合国选为1985年首日封。
他的油画《浔阳遗韵》,在1991年香港太古佳士得拍卖会上,卖了137万港元。创下中国当代油画的最高卖价。”
“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就在秦逸飞回头板书的时候,一个扎着马尾辫的漂亮小姑娘高高举起了手。
郑老师的学生卡片上贴有学生照片,秦逸飞知道这个女学生叫蒋虹。
“蒋虹同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老师,另外一个叫‘逸飞’的是谁?您还没有说呢!”
蒋虹很惊讶,她没有想到这个年轻的秦老师,第一次上课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
“另一个‘逸飞’,就是我——”秦逸飞说着,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就是你们的老师‘秦逸飞’啊!”
“哈!”
学生们都忍不住笑出了声,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本来下午第一节课,是学生最容易犯困打瞌睡的时候,几乎每天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学生会趴在课桌上打瞌睡。
现在,全班52名学生,竟然个个都睁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讲,也算创造了一个奇迹。
对秦逸飞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自我介绍,几个年龄大的老师不经意地皱了皱眉。
索莉等几个年轻的老师却是不由得会心一笑。
十几个老师虽然想法各有不同,但是都没有说话。
毕竟,秦逸飞这一手,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
然而,接下来的讲课,却把他们的下巴都惊掉了。
这家伙竟然敢否定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另搞一套。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这句话的?请举手!”
“李智!”
“天上的月亮从什么时间开始有的呢?”
“孙向伟!”
“月亮是哪年那月出现在天上的呢?”
“蒋虹!”
“‘明月’就是指月亮,‘几时’就是指什么时候,‘有’就是指存在。结合起来,就是月亮是打什么时候就存在了呢?”
“好,同学们都认真地诵读了这首词,并且认真地阅读了诗词旁边的注释。”
“关于这句诗的诠释,咱们这套教材采用了近代一个着名学者的观点。”
“他说,月亮亘古即有,何须再问?作者首句‘明月几时有’就是奇逸之笔。
显然,这个着名学者把‘有’,理解为‘存在’。”
我个人觉得,这个着名学者的理解并不十分恰当,还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