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比,李壑?愈发显得不堪。
李辰深信,即便此番言语似有冒犯祖父之意,
但以祖父的胸襟,或许还会感到一丝欣慰。
因此,
他的一席话,
虽看似危险,
却如他昔日闯入奉天殿,反对祖父册封汉王之子为太孙时一般,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最艰难的时刻,为自己寻得了一线生机。
实则只是令权贵对他更加失望罢了。
但这些权贵平日里尚可,如今汉王之子已有崛起之势。
汉王一脉,正蠢蠢欲动。
这些人,本就不太可能支持他。
那便弃了吧。
争取了士大夫的支持,并得到祖父赵瀚的特殊青睐,这已经足够。
赵瀚心中的筹谋,颇为精妙。
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如他所预期。
众多士大夫对他的眼光愈发赞赏,甚至有人誓死也要守护他,确保大明皇室能赢得天下士人的心。
然而,
赵瀚嘛,
起初对赵瀚的果断也是颇为赏识。
身为帝王,他深知百姓当前生活困苦。
正值休养生息之际。
赵瀚能意识到这一点,证明他将百姓的安稳生活放在了心上。
自己没有白费一番教导。
【赵瀚这小子,倒是越来越有几分少年英雄的气概,可惜言辞间稍显稚嫩。】
稚嫩?
赵瀚心中微感疑惑,不至于吧。
毕竟连他自己都觉得赵瀚的话极有道理。
尽管赵瀚更多关注民生,而忽略了唯有边疆稳固,方能换来内陆的安宁。
甚至被他“质疑”的北伐,
表面上看似劳民伤财,
实则是为了将战线推进至草原,避免草原部落侵扰大明边境,使边境百姓免受苦难。
但这不过是白璧微瑕。
瑕不掩瑜。
即便评价再低,也不至于稚嫩。
【河运固然重要,其益处在于河道疏通后,促进内陆城市的物资流通。】
【但谁说海运就该被舍弃?】
【海上蕴藏着无尽的财富。】
【别的不说,倭国白银储量丰富,用黄金换白银,再拿白银回大明换黄金,两国金银兑换比例悬殊,仅此一项便足以获利丰厚。】
【更不必提,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乃是外国硬通货。】
【这海运,也只有老爷子这般迟钝之人,才会仅视为使团互访。】
【若用来贸易,岂不美哉?】
【利润之丰厚,超乎想象。】
【丝绸之路,自汉朝以来便是中原最重要的对外贸易路线。】
【而郑和的航线,完全能够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那些反对海运的士大夫,不少家中涉足海运,甚至与海盗有所勾结,他们反对郑和出使,实为维护自身利益。】
【你一个皇太孙……哦,对了,如今还只是皇长孙,说这些话,岂不显得考虑不周?】
【商业兴邦,懂不懂?】
李煜听得目瞪口呆。
商业昌盛之国?
商人重利轻义,
此乃自古以来读书人的共识。
他们眼中唯有利益,常行损人利己之事。
而他们却因损害他人而致富,那些辛苦劳作的百姓目睹其富贵,不愿再受贫穷之苦,便纷纷效仿。
长此以往,无人再愿耕种田地,以致天下缺粮。
缺粮则粮价飞涨,
粮价高则百姓更无力购买。
如此恶性循环,百姓食不果腹,自然民不聊生。
因此,为了天下太平,国家安定,商人非但不能重用,反而应极力压制。
此乃千年以来的共识。
如今这小辈竟提及商业,
岂不是荒谬至极!
然而,细细想来,
商业也并非全然不可取?
毕竟,倘若倭国白银果真如此之多……
李煜思索起自己的私库来。
似乎还缺些什么。
缺什么呢?
自然是……
缺银两啊。
“嗯,宸儿所言极是。”
李煜赞许地点头。
朱宸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爷爷这次真的认可我了?太好了!我就说嘛,真正有才能的人,爷爷是能看得到的。
想到这里,朱宸不禁有些得意地瞥了朱壑一眼。
有些人啊,没本事,即便是靠哗众取宠上位,终究还是会被有能力的人挤下去。
朱宸心中暗喜。
不单朱宸高兴,文官们也快乐得要欢呼了。
皇上刚才说什么?
他说皇长孙所言极是?
看来皇上也认为,过于尚武对朝廷和百姓皆非益事。
这真是太好了。
最令人振奋的是,
这么多天来,皇帝李煜首次称赞皇长孙朱宸。
要知道,
自那次皇上莫名召见汉王世子朱壑后,对皇长孙朱宸便愈发冷淡。
众目睽睽之下,
对皇长孙的话置之不理也就罢了,
竟还转而询问汉王世子的意见。
皇上的这些举动,简直让皇长孙朱宸颜面扫地。
可今日,
皇上竟对皇长孙有了回应!
这当真是举国同庆的大喜事。
此次的反应,绝非浅尝辄止的颔首或随意应付,而是实实在在的赞许!
那一刻,众多文臣心潮澎湃。
他们感到,连日来对君上的抗争,以及对太子一脉的支持,终于初显成效。
毕竟,
君上已然目睹了皇太孙的才干,这意味着皇太孙的地位已近乎稳固。
再观汉王府的世子李澈,他面色如何?
想必是极度惊慌吧。
毕竟,他除却君上的宠爱,别无他长。
而今,皇太孙凭自身实力再获君上青睐,无疑也将重获宠爱。
看来,李澈很快便会在奉天殿销声匿迹。
妙哉!
确是佳音!
咦,李澈的神情……
怎会略带宽慰?
难道他痴傻了?
总不能真是体恤兄长的好弟弟吧,况且还是堂兄?
无人如此纯真!
定是心中惊恐万分,才有此故作之态。
文臣们深信不疑。
而武将们,则开始焦灼。
“哎呀,李世子啊!”
“皇太孙已然出手,你还在等什么?说点什么吧,哪怕一两句。”
“就凭君上对你的宠爱,只要你开口,君上的注意便会从你堂弟那转回你这。”
“如此,我们定能将他们击溃。”
然而,
汉王府世子李澈,似乎并未察觉到权贵武将们的迫切。
【老狐狸终于不装了。】
【果然如此。】
【我就知道他对我的看重不过是磨砺李祈那小子罢了。】
【看来不当这皇太孙,我心中竟有几分宽慰。】
【只可惜,我这世子之位也坐不稳,我这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日后流落民间该如何是好?】
此刻才知做朕孙子的好处?
事事都想推给李祈那小子……
朱宸濠心中暗笑。
他言及一半,特意停顿,意在观察朝臣反应。
大多皆在预料之中。
而后,他缓缓言道:“故而,朕决定,日后派郑和等人出使海上小国。除官方使团外,亦可与之建立商贸往来。”
“犹如草原互市。”
“仿若汉唐丝绸之路。”
此言一出,
李祈等人均惊愕不已。
尤其是李翊本人。
父亲,您究竟怎么了?
我并非此意。
我是说,我们或许无需再派遣船队出海,安心守护好大明的疆土不行吗?
辽阔的中原,九州之地,物华天宝。
我们何必涉足海上贸易?这根本没必要啊。
更何况,丝绸之路,
起初也并非为了贸易而生。
那是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对抗匈奴所开辟,这事还是您亲口对我讲述的。
怎么如今您却变了说法?
父亲,莫非您年岁渐长,记忆有所衰退?否则怎会如此反复无常?您明明还在夸赞我呢。
李翊感到有些崩溃。
在场的武将们也不禁头皮发麻。
他们中许多人来自北方。
让他们在陆地上作战,即便是冲锋陷阵,驰骋草原都无所畏惧,唯独害怕海上作战……
倘若海上贸易成为常态,
那他们这些贵族武将,日后免不了要率领军队在海上巡逻,甚至可能与海盗,乃至一些像蓝屿国这样不自量力的国家发生冲突。
偶尔一两次还好。
若要长期生活在海上……
一想到那个场景,许多人就不禁毛骨悚然。
简直太疯狂了!
武将尚且如此,文官就更别提了。
尤其是那些家中有亲属在郑浩船队的,他们通过郑浩使团,了解到外界的富庶。
郑浩是代表朝廷的,所以并未过多考虑贸易与获利。
但这些人,心思却活络起来。
如今郑浩已第三次远航。
他们跟随郑浩两三次,对周边小国的物产已了如指掌。
他们清楚,
在这些小国中,不乏拥有大量金银的。
然而在这些国家,金银的价值并不高,反而在大明极为常见的物品,在那里往往能卖出高价。
这一来一回,所能获得的利润,足以抵得上他们家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
如此巨大的利润,他们怎能不心动?
但他们又担心私自出海会被朝廷发觉。
毕竟郑浩率领船队频繁出海,沿海的关卡也因此严格了许多。
就算成功出海,万一在海上与郑浩的船队相遇,那该多么尴尬?
尴尬也就罢了,若被皇帝知晓……
那可真是大祸临头!
为了让家族默默积累财富,他们才几次三番地希望朱宸濠能够停止远航。
可如今,
皇上竟说要开展贸易!
还是官方贸易!
自此之后,他们想要秘密出海岂不是难上加难?
“陛下,万万不可啊!”
“我国出使的船队,乃国家之颜面,岂能被金钱所玷污?”
“再者,岂能与百姓争利?”
“嗤——”
“何人?大殿之上,商讨如此重大国事,竟敢在此放肆?”
一声笑响,令那位反对与民争利的大臣脸色骤变,厉声喝道。
“抱歉,实在没忍住。”
一名面色苍白的少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大臣一见是他,脸色更是阴沉。
竟是汉王府的世子,李澈!
“老臣所言句句在理,不知有何可笑之处,竟让世子殿下在朝堂之上失态发笑。”
大臣冷冷地质问道。
你与太子之子李澈同为皇位继承人选,不过是个王府世子,竟敢觊觎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