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次做得比以往更过分。竟在李弘图主动请战时,特意转头问我。这分明是在故意挑起李弘图对我的敌意。】
【不过债多不愁,反正天塌了还有我父亲那个顶梁柱在。】
【说真的,像这样敢于挑衅郑远航的小国,数不胜数。这些小国并非不知大国的威严,而且大国从未亏待过他们。】
【只是因为你富有,而你们的船队漂泊海上,如同无依无靠的浮萍,易于欺凌。即便我将你们斩杀,你们背后的强者也不太可能跋山涉水来寻仇,所以有何可惧?】
【用那些文臣的话说,就是不遵循正道。小国资源贫瘠,一切皆靠掠夺,因此与我们大国不同,他们更看重利益。】
【所以一国之君也是如此,为了更大的利益,不惜冒险一搏。】
【同样是航海探险,我们大国的船队抵达新地,至多是感慨一番,我们曾至此。】
【而那些小国的航海者却声称占领了那里。不管那里是否有原住民,反正你打不过我,你的东西就属于我。】
【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展,】
【小国将掌握科技变革的关键,】
【当机械力量极大程度取代人力,商品将如潮水般涌入市场,迅速占据份额,收割财富,推动小国的飞跃。】
【而道德相对健全的大国,如我们,仍在维护本国与邻国的和平。】
【这样的结局只有一个:真正的劣质货币驱逐优质货币。】
【所以大国如何应对这些心怀不轨的小国,方法很简单,春秋战国时期的策略便可供借鉴。】
【先联合一部分,再打击一部分,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将大国的影响力扩展至更远的地方。】
【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小国交易一些短期内对大国有益的物品,让大国在未来的巨大变革中,拥有更强的生存力。】
【如能解决粮食危机的作物,能在北方肥沃黑土上种植的品种等。】
最为关键的是,纸币信誉崩塌的预兆与帝国白银的大量外流,共同加速了**王朝的衰落**。
解决之道,或许隐藏于远方的蕞尔小国。
加之小冰期临近,民众收成惨淡,衣衫褴褛,生活困苦,**起义频发**,亦是**王朝倾颓**的缘由之一。
李煜内心波澜壮阔。
诸如科技、金融、国际事务、格雷欣法则等陌生词汇,暂且搁置一旁。
但朕所闻何物?
**王朝将倾**?
皆因白银流失与天灾频发?
这小冰期,究竟是何方神圣?
李煜心绪难宁。
这江山,乃其父亲手奠定,而他亦曾为大明掀起靖难风暴。
今日之大明,乃李煜之大明。
明日之大明,则是李煜子孙之大明。
他深知,王朝如人,亦有寿终正寝之时。
“朕终究是凡人啊。”
李煜心中暗叹。
方才他几欲即刻质问瀚海,大明未来将如何覆灭。
取代大明的又是哪个势力?
他欲提前剔除不安定因素。
若有**贪官污吏**,便追溯其先祖,严惩不贷。
若未来有英雄崛起,便扼杀其于世。
若哪家势力暗中积蓄力量,便让其满门灭绝!
然而,李煜终究克制住了内心的杀意。
“那孩子虽时常提及未来之事,但那未来是真是假,无人知晓。”
“此为其一。”
“即便那些未来成真,那也是长子与瀚海的兄长继承皇位的历史。朕已决定,立瀚海为朕的继承人,大明的新储君。”
“换言之,大明的未来,在这一刻已然改写。”
“此为其二。”
“而最为关键的第三点在于……”
“朕相信,以那孩子的智慧,若他知晓未来崩塌,真成为太孙,继而登基为帝,定不会置黎民百姓于不顾。”
李煜忆起,瀚海的兄长曾在草原一箭救下陈懋,虽平日看似懒散,却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本雅失里,为大明北方边境带来了和平。
这是为何?
自然是因为他深知本雅失里对大明的重要性。
故而,那孩子不会坐视不理。
“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将瀚海推上太孙之位。”
届时,整个国度都将肩负于小智者的肩头,他定不会置身事外。
他洞悉的国家隐忧,定会未雨绸缪,一一化解。
对此,宏武帝满怀信心。
宏武帝浑然不知,小智者之所以看似慵懒,实则心怀大志,欲成非凡,其行动只为确保自身愿景达成。
而今,宏武帝视小智者为“希望之光”。
正所谓,世若无小智者,国度将永陷黑暗。
宏武帝更将国家的未来,系于小智者的一念之差。
故而,
他望向小智者的目光愈发柔和,令旁侧的大臣们浑身不自在,尤其是皇太孙骏逸,其眼神中满是怒火与嫉妒。
【皇祖父这般注视我,难道不知此般笑容颇为失态吗?】
正沉浸于国家美好愿景中的宏武帝,闻此一言,脸色骤变。
……这逆子!
真不经夸,简直气煞人也!
看来朕的打算没错,需得让骏逸成为磨砺他的砥石。
将这把剑磨砺得更加锋利。
且剑锋需向外,不可总对其亲祖父暗箭伤人。
“罢了,朕心意已决。”
“尽管那锡兰国君胆大包天,竟敢袭击我大国船队,幸得三宝公公将其俘获,押解回国受审。”
“但此风不可长。”
“务必杜绝此类事件重演。”
“因此……”
宏武帝的话语未尽。
大殿中又有一人挺身而出。
正是那对小智者一脸嫉妒的皇太孙骏逸。
“祖父!”
“要避免此类事件,唯有一策。”
“召回三宝公公。”
“且日后莫要再遣船队出海。”
“这些年,云南动荡,交趾叛乱,已耗费我大国无数资源。而今年,祖父又亲率五十万大军北伐鞑靼。”
“大国实在无力再将钱财倾注于海运之上。”
“故孙儿以为,与其耗资让三宝公公遍访他国,不如着手整治河道,将海运转为河运。”
此言一出,
全场大臣神色皆紧。
皇太孙此言何意?
三宝公公下西洋,可是皇上宏武帝亲自下令。
他组建船队,他督造巨舰,他拨付款项。
皇太孙此言,岂不意味着宏武帝在下西洋一事上,判断有误?
这可万万使不得!
尽管陛下对赵王府世子宠爱有加,但李太孙你也不该自甘堕落啊。
你这些话,不仅惹恼了陛下,对你又有何益?
就算心中不满,暂且忍耐不行吗?
当下正值争夺皇位继承人的关键时刻,
你却在这紧要关头,自己给自己设障?
朝臣们心急如焚,贵族们更是紧皱眉头。
好啊,
好一个李太孙!
果然和那些士大夫一个模样,边疆、海贸、北伐、漕运……
这些都不做了,难道要我们贵族喝西北风?
看来这位李太孙是铁了心要和士大夫站一边,与我们贵族为敌了。
还好我们现在也有赵王府世子撑腰。
我们可不怕你!
李浩言说出这番话,绝非头脑发热,或是嫉妒心作祟。
他自然清楚,这话无异于指责祖父李靖的不是。
若是以前,祖父李靖对他宠爱备至,他自然要考虑祖父的颜面,这些话顶多在心中想想,绝不会表露半分。
可如今时局已变,一切大不相同。
祖父李靖已更加偏爱另一位皇孙,哪怕那位皇孙胆小无能。简直是个累赘,祖父也视若珍宝,而我李浩言却如草芥。
既然如此,
那便闹吧,闹个天翻地覆!
“我现在立于这金銮殿上,与赵瀚海那小子争夺皇位继承人之位,靠的可不是祖父的宠爱与看重。而是这些士大夫的支持。”
“是千百年来,嫡长子继承大统,深入人心的观念。”
李浩言看得通透。
祖父李靖已经靠不住了,现在他能够依靠的,除了在场的这些士大夫,就只有自己的能力。
祖父能够偏爱一个无能之人一时,难道他还能无视另一个孙子愈发出色的能力,而一意孤行吗?
不会的。
就算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祖父也只会放下个人喜好,选择更有能力的皇孙作为继承人!
“所以我要展现自己的实力!”
为了让自己更有分量,李浩言这一次决定全力以赴。
果然,
虽然士大夫们焦急万分,但内心却是满意的。
“只有李太孙才是大明的未来,大明就需要这样的君主。”
“从太祖、建文帝到如今,大明从未有过片刻安宁。”
“刚刚将蒙古人逐出中原,紧接着又与陈友谅展开决战。好不容易一统天下,太祖皇帝又数十次远征边疆。”
“新帝登基,随即靖难之变爆发。”
“自靖难以来,大明未得安宁,云南、安南、蒙古边境纷争不断,连瓦剌也蠢蠢欲动。”
长此以往,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陛下又提拔汉王之子,重用权贵,如今连太孙之选,也召他们入朝。
这,无疑是危机四伏的预兆。
若再如此,百姓将无法生存,只能揭竿起义,大明危矣。
故而,
皇太孙李辰的这一席话,令众人深感欣慰。至少,在皇孙之中,有一人目光如此清明。
且此人身为东宫太子的嫡长子,当今皇上的嫡太孙。
此乃大明之福!
昔日,众人支持李辰,一因其尊贵身份,二因皇上对其宠爱有加。
然而,如今皇上对李辰的宠爱,似乎已转移至汉王之子李壑身上。
在此情况下,李辰对其他大臣的吸引力大减。
若非其父李弘的仁德之名,令众多朝臣心生敬仰,他恐已失去立足之地。
但此刻,
他的一席话,
成功拉拢了一批可能离他而去的大臣。
他让这些大臣相信,
“皇太孙李辰,心系天下苍生,乃仁德之君,与其父一般,乃大明未来的希望。”
如此,这些人即便为实现心中理想的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君主,也会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
况且,有时不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