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省咸阳市境内)。
汉哀帝时期,其父公孙仁为河南都尉(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部,郑州市及开封市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父亲的关系,公孙述被保举为清水县长(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
公孙仁觉得公孙述太过年幼,派遣一博学门客随公孙述赴任,一个月后,门客从清水返回,对公孙仁说:“小少爷不是我能辅佐之人。”
后来太守觉得公孙述贤明,令其监管附近四县,在公孙述的治理下,五县百姓富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连续多年没有奸盗之事发生,吏民称道,其他郡县都说定是有神灵庇佑。
新莽时期,公孙述调任成都卒正(王莽新设,官职等同于太守,今四川省成都市境内。),也颇具贤名。
新莽后期,群雄四起,南阳人宗成自称“大汉虎牙将军”,占领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境内)。洛县富商王岑也拉了一支部队(陕西省商洛市地区),自称“定汉将军”,杀了洛县县令响应宗成,二人的队伍一度发展至数万人。
公孙述听说如今豪强林立,全国各个州郡都在掀起反莽热潮,他推测王莽的覆灭只是早晚的问题,他不愿意陪同王莽这只破船沉没于乱世,于是也决定叛新辅汉。
可公孙述自己只是一郡太守,手下并没有多少兵马,于是公孙述便迎宗成和王岑入蜀,以免被周围郡县攻打。公孙述原以为二人都自称汉将,必是仁义之师,哪知二人进入成都后,烧杀劫掠,欺男霸女,做尽恶事,成都百姓苦不堪言。
公孙述召集成都豪强、富绅对他们说:“天下苦王莽久矣,我原以为这宗成、王岑是仁义之师,将他们引入成都保境安民。没想到他们竟然是披着羊皮的恶狼,所到之处妇女遭辱,豪强遭灾,他们不是仁义之师,而是流寇盗匪!我引他们入蜀,我有错,我对不起大家。如今我决定兴兵讨伐二人,你们若是愿意助我赶跑二人,那便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人的出人。若是不愿意,那就当我没说。”
由于公孙述在成都任职期间,将成都治理的井井有条,深得百姓爱戴。再加上宗成、王岑对豪强们强取豪夺,豪强们早就恨透了他们,于是纷纷响应公孙述。
得到了当地豪强的支持,公孙述很快就击溃了二人,王岑死于乱战之中,宗成的副将垣副也杀掉了宗成,率部向公孙述投降。
击败了宗成后,公孙述已得五万大军,他此时才深刻的感受到,原来权利是如此的美妙。原来他无论是做县令,还是做太守,都有上司管着,可如今打了大胜仗,他却不知道向何人汇报。诸多事宜原先自己都是想到一个方案,然后向上申请,得到批准后,才能实施,有时候上司不理解自己,还会驳斥他的想法。而如今,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也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于是公孙述便暗中私造印绶、圣旨,并安排人假扮汉使,当众授予他成都太守、益州牧。
虽然身份是自己伪造的,但也好歹有了名,名正则言顺,公孙述凭借着自己兵强马壮,迅速攻占了蜀地和汉中,势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后(今陕西省西安市境内),任命张忠为益州牧。公孙述这个假冒的益州牧自然是不会让位给正主,于是将张忠驱离蜀地。
刘玄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派遣李宝率领大军入蜀。
公孙述由于一直以汉益州牧自居,他害怕如果和更始帝撕破脸,自己之前的伪装就会被识破,也就会众叛亲离,于是惶惶不可终日。
心腹李熊看到公孙述竟不派兵抵御李宝,问其原因,公孙述遂将心中顾虑说出。李熊对公孙述说:“天下的百姓对谁是皇帝一点也不关心,什么嬴皇帝、刘皇帝、王皇帝,和百姓有什么关系呢?不管谁做皇帝,百姓也没机会看到皇帝。贫农所在意的不过是自己能不能有一片地种,能不能有一口吃的,能不能有间茅屋,豪强所在意的不过是自己家中有多少存粮,有多少金银,能不能入朝为官有一定权力。川蜀之地在将军的治理下,贫农安居乐业,豪强也有不错的利益,许多豪强子弟也在将军帐下受到了重用,他们自然会拥护将军。反观如果将军被更始帝击败,那川蜀之地就会远离政治中心,豪强们的利益肯定不如现在,贫民也不一定比现在的日子好。所以将军大可放心出兵,蜀中百姓一定会支持将军的。”
听了李熊的一番话,公孙述豁然开朗,令其弟公孙恢率兵攻打李宝。公孙恢凭借着蜀中山河之险要,大败李宝,可更始帝新封的汉中王刘嘉却在此时趁虚而入,将汉中从公孙述手中夺走(今陕西省汉中市境内)。
虽然丢了汉中,可公孙述还是凭借着击败李宝名声大噪,威震益州,豪强们看到公孙述的确有实力保护他们的利益,对公孙述更加信任,便给予了公孙述更多的支持。公孙述也在李熊的建议下,任用更多的豪强子弟为官,豪强和公孙述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李熊看到时机成熟,便对公孙述说:“现在天下虽然更始帝刘玄暂时夺了大位,可暗流依然在涌动,割据势力加起来远比刘玄要强大的多。将军割据川蜀之地,拥有沃野千里,地盘比之前的商汤、周武要大上十倍,何不趁此称王?以安定蜀中百姓的民心,让他们更有归属感。日后将军再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称霸天下也并不是不可能啊。”
公孙述本就有此意,于是便让李熊暗中联络此事。李熊联络了蜀中文武,再三劝进,公孙述便同意了文武的请求,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