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寅时刚过,皇城钟鼓齐鸣,北汉文武百官已肃立于金銮殿内。
刘轩高坐龙椅之上,他首先对西蜀降臣一一宣旨任命,或留用原职,或调任新位,皆依其才德而定。
随后,他正式册封西蜀孟、李两朝的公主。这些亡国贵女除了孟欣之外,早已被刘轩“赐婚”于北汉重臣,自然无需另设公主府,直接随夫家安置。
最后,刘轩目光微动,缓缓开口:“孟氏血脉,不可断绝。今册封孟庆涛为‘一等安乐公’,世袭三代,享食邑千户。”
此言一出,殿内众臣神色各异。孟庆涛乃孟氏皇族最后的遗脉,亦是刘轩亲外甥,此封既显宽仁,又给了楚凝公主一个交代。
安顿完蜀中之事,刘轩目光扫过群臣,问道:“诸卿可有本奏?”
教育尚书齐自励手持玉笏,趋步出列,躬身奏道:“启禀陛下,文字简化推行三载,成效斐然。据各州府上报,百姓识字率已较往年提升三成有余。然各地书院儒生联名上书,言简化文字有损六书精义,致使书法艺术难以为继。更有甚者,称此为‘断文脉、毁国粹'。臣不敢专断,伏乞圣裁。”
刘轩沉吟片刻,说道:“文字之本,首在实用。就如这殿中蟠龙金柱,雕琢再美,若不能擎起穹顶,又有何用?”
见众臣屏息,只听刘轩语气转缓:“不过文人所言亦非全无道理。这样吧,以后我国境内识繁书简。朝廷公文、科举试卷、学堂课本,一律用简体。民间书法、古籍研究、文人雅集,不禁繁体。另外在太学增设‘文字源流'课程,使学子既通今文,又识古字。既要‘书同文',也保证‘文脉传'。”
“陛下圣明!”齐自励深深一揖:“如此既利百姓日用,又存文化根脉,实乃两全之策。”
齐自励退回了班列后,农业尚书鲍楚接着走出来,躬身行礼:“陛下,臣有本。托陛下洪福,我北汉已连年丰收,各地官仓充盈,民间余粮亦足。臣以为,昔日‘三粮令’已无必要,恳请陛下开禁,允百姓自由择种。”
此言一出,殿中几位老臣不禁微微颔首。当年刘轩就藩秦州时,为解饥荒之急,曾颁下严令,封地内所有良田,必须种植玉米、土豆、红薯三样高产作物。此令一出,短短数年间,北汉粮仓满溢,再无饿殍之患。然时至今日,天下承平,若再强令百姓种粮,反倒束缚农事。
刘轩指节轻叩龙案,略作思索,随即抬眸道:“准奏。你传令下去,自明年开春起,废除‘三粮令’,百姓可依地利天时,自行择种。”
“遵旨!”鲍楚退回班列。
财政尚书黄自查走出班列:“陛下,当前民间小额交易,多使碎银。商贾需用戥子称量,既不便携,又易生纠纷。臣以为,除了十两以上的元宝外,当由官府统一铸造银币,上刻分量,以利流通。”
他稍作停顿,从袖中取出几枚样币呈上:“此乃臣命工部试铸之样,分为半两、一两、二两、五两四种,请陛下审阅。”
徐子忠将样币接过,呈给刘轩。刘轩拈起一枚,见正面铸“北汉通宝”四字,背面刻“足色一两”。银币边廓齐整,纹路清晰,做工甚是精美。
黄自查继续道:“臣建议初期新币与散银并行,官府以新币兑收散银,如此循序渐进,约三载可成。”
刘轩点点头,道:“准奏。着户部、工部即日拟定细则,先从长安试行。”
黄自查稍作迟疑,斟酌着开口道:“陛下,臣斗胆另有一议,可否在银币正面铸以陛下御容,以彰显天威?”
“刘大头?”他话音刚落,刘轩脑海中蓦地闪过“袁大头”的模样,险些失笑。他轻咳一声,说道:“不必,不必。这‘北汉元宝'四字已足显正统,就这样式甚好。”
“遵旨!”黄自查躬身退后。
刘轩环顾众臣,问道:“还有谁有本?”
金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再无人上前。刘轩正欲宣布退朝,监察御史彭有为突然出列,手中象牙笏板高举过眉:“臣有本奏!”
刘轩眉峰微蹙,道:“讲!”
彭有为深吸一口气,声若洪钟:“臣弹劾宁州巡抚胡宗奎!此人借与东突厥互市之便,暗中超量贩售铁器予突厥,数额之巨,触目惊心!”
“什么?”刘轩眼中寒芒乍现:“彭卿可有实证?”
彭有为伏地叩首:“臣虽未获实据,但宁州商贾、边军将士多有密报。胡宗奎在宁州经营多年,党羽遍布,臣派去的监察官员皆遭阻挠,寸步难行。”
众大臣闻言,不由一愣。没有真凭实据,就弹劾朝廷封疆大吏,这个彭有为,胆子可真是不小。万一此事不实,他可不是丢了官帽这么简单。
刘轩目光转向殿侧,对云朵说道:“云指挥使!即刻选派精干,密赴宁州,调查此事。”
云朵上前领命:“微臣遵旨!”说罢转身而去。众朝臣眼见她身着飞鱼服的背影远去,心中均想:“也不知那宁州,将掀起一场怎样的腥风血雨。”
刘轩把手一挥,道:“退朝。内阁诸臣,随朕至御书房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