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复杂的情绪,李程远试图小心翼翼地向赵明轩解释目前情况。
“赵同志啊,事情是这样的...\"
接下来一番艰难沟通之后,赵明轩终于了解自己现状。
\"这么说来,我已经算死了一次?\"
\"嗯...身体的确受损严重无法修复,但是您的大脑完好无损。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等于死亡。
\"
\"那只是脑子活着?\"
\"不只是大脑哦,部分皮肤、骨骼以及多个重要内脏还都存活着,像是一个肾、肝还有其他...小零件这里先不说。
\"
\"未来我会一直这样?\"
\"别急,这只是第一步,等我们准备好新的身躯,您又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啦!当然还包括飞行的能力哦。
\"
听到关于航空梦想还能实现的消息,赵明轩稍稍安下心来。
于是从这天开始,围绕在他身边发生了一系列重建新生的漫长故事。
数月努力成果最终呈现,当全新仿生体型组装完成后,赵明轩第一次拥有了完整的肢体功能。
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周围一切看起来都是新奇且不可思议的现实。
然而适应新躯体需要时间,起初无论是简单动作还是感知协调都显得笨拙异常。
例如膝跳反射测试时反应极其缓慢,甚至站起行走也充满挑战。
李程远不断鼓励并记录每一个细微变化反馈作为改进数据。
与此同时,家人朋友们轮番探望陪伴左右,帮助调整情绪状态以面对这场奇妙的生命旅程。
最后提到了一个特殊考验环节——由配偶配合参与评估情感交流自然度等内容。
这项隐私性强的要求虽然让人害羞尴尬,但无疑为后续技术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关于该项目的意义和社会反响,则引发了广泛讨论。
支持者认为此为科技进步造福人群的表现;反对者则担忧伦理边界跨越带来的隐忧。
无论如何,在高层决定限制性推动的前提下,相关研究继续审慎推进着。
而对于主人公赵明轩来说,人生翻开崭新篇章的同时,等待着更大的未知探险。
他离开了研究中心前往私人康复机构接受持续调养照料。
在那里数百名专业医护人员只为照顾好唯一的患者及其亲密家属团聚共同面对这一段非同寻常时光。
早晨刚睁开眼,李志强就在妻子的协助下慢慢坐起身。
奇怪的是,他如今行走已无大碍,但要从躺着变为站起的状态仍显得十分吃力。
并非无法做到,只是这一动作需要耗费极大体力。
起初他还坚持每日训练站立,但后来林建国解释说,这可能是身体缺乏类似前庭功能的部分,这并非单纯锻炼所能弥补的,而需团队进一步完善相关设备。
于是李志强放弃了这些徒劳的努力,转而在起床时借助妻子的帮助,或使用特制器械完成起身动作。
此时的李志强,珍贵程度远超大熊猫。
作为科学界的新型人类,关注他的人数不胜数。
只要是有资格接触他的人,几乎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前来观察。
在围绕着李志强组建的数百人科研队伍中,每天都会针对他的身体状况设计各种测试项目,并认真记录数据。
人类历经千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今日模样,而李志强的身体从研发到成品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甚至按照林建国的时间表,真正的成品产出还不到一年。
这样一个突破性项目,仅靠林建国及其几位助手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这对眼前的几百名研究者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
当前,这些研究人员大致分为两派:膜拜派认为林建国是天才乃至近乎于神的存在;不服派则坚信只要有足够资源,他们也能创造出更先进的生化体。
尽管立场不同,双方却能够和平共处。
大家均处于高速学习状态,这种技术自然不能为林建国独享。
林建国本人也无意保密,但他明确表示,此技术严禁流出实验室。
即便掌握这项技术,相关人员日后也将接受严格监督。
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特别是从事高端研究的人员,这种觉悟并非难事。
像林建国这样反感被监督的研究员毕竟是少数,况且他也并未完全摆脱监督,只是出于对他个人情绪的考虑,监督方式有所调整,但这并未影响其工作。
再说回李志强,清晨苏醒后,他的首要任务与常人无异——上厕所。
这可能源于他脑海中固定的日常生活程序,或是他的人工消化系统在睡眠时依旧运作,将大量废物堆积在“直肠”中。
他使用的马桶特制而成,排泄物也被用于科学研究,目的是验证其消化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完成上厕所、洗脸、刷牙等一系列日常活动后,李志强才感到焕然一新。
不少人认为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刷牙并无意义,毕竟他口腔中的构造多为人造,除了舌头上覆盖有自身表皮外,其余均为人工制作。
例如他的钢牙能轻易咬碎罐头,且永不龋齿。
随后便是早餐环节,他的饮食安排与众不同,因为他具备两个“胃”。
其中一个胃专门摄取某种合成食物,其实质是纯净的营养液,旨在为大脑、皮肤及造血器官提供充足养分。
该胃连通一套特殊“消化系统”,可提取营养并输送至血液中。
此外,专门研究所正全力研发更为先进的营养液配方与消化系统,目标是通过摄入正常食物便能满足他的身体需求。
另一个胃的要求较为简单,无论是谷物、肉类还是草籽均能消化。
连接此胃的消化系统含有一种类似于昆虫酸酶的物质,可分解所有摄入的食物,并转化成可供肌肉使用的养分,因此研究员们戏称此胃为“油箱”。
进食体验颇为怪异,李志强的牙齿虽能在咀嚼时产生触感,但这种触感完全不同于以往,更像是用手指捏住物体般微妙。
林建国未为其配置牙龈神经,牙齿压力感全靠皮肤神经网络传达,因此在他看来,牙齿传来的感觉与手指别无二致。
能达到如此程度实属不易,林建国特意为此研发,以防试验对象误伤自己。
此前试验中确曾出现类似意外。
营养液存放在类似牙膏状的容器内,形式类似于太空食品。
理论上一支营养液能满足全日所需,实际容量也不算小。
李志强的第一胃可以容纳二十支这样的营养液以备不时之需。
考虑到开封后的保质问题,林建国建议保持胃内存放够两三天用量的营养液即可,并且每天补充以避免浪费或者忘记日期。
因他的饥饿与饱足感不会区分具体来源胃部,若要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还需将其身上的插口与电脑连线。
虽然结果精确无比,但此过程会让李志强感觉极度怪异,仿佛再次面对“非人”的真相。
吃过早饭后,李志强有一段自由活动时间,他一直保持锻炼的习惯,稍作运动才能令其身心舒畅。
起初,他的步伐僵硬似帕金森患者,经过适应,他已经能够正常跑步。
实验数据显示,他的百米冲刺能力
“老程,今天测试计划暂停了,上头临时给你安排一个任务。
你跟着他们走吧,去准备一下。”
程立峰一愣,这种情况前所未闻。
这里的生活极有规律,一切均按计划表运行。
就拿今天的试验工作来说,可能是半个月前就排定的。
这种突发变更对后续试验将产生极大影响。
但即便如此,他毫无选择余地,只能服从安排。
“苏院长,为何突然要进行手术?”躺在手术台上,他侧头询问身旁主刀医生。
“哈哈,给你更换个装备,放心,这对你而言肯定是好事。”苏院长停下手中动作,笑着回答一句。
程立峰手术无需麻醉,他拥有一个特殊的开关,可以随时切断大脑与身体部分信号联系。
所以他能够自主决定是否感受疼痛。
通常情况下,他不会关闭痛觉,因为这样做可能带来危险。
但在手术时必须关闭——虽然他体内感知不到痛感,皮肤却可以!当刀片划开皮肤时,那依然是极其痛苦的。
手术进展飞快,苏院长切开皮肤,另一组成员分离皮下组织,随后一人上前对他的身体硬件做了升级。
升级后,原先遍布全身各处的插孔消失不见,唯一留存的那个被挪到了肚脐位置。
说来有趣,他过去根本没有肚脐眼儿,这场手术之后,他成功多了一个这个不太显眼的身体部位。
当然,这个器官只是一种视觉伪装,实际作用仍为紧急插孔。
此插孔具备诸多功能,不仅能供应紧急电力,还能连接到体内的计算装置。
日常中,以往那些需连接导线才可获取的数据,已被体内新安装的无线设备所取代。
今后除非特殊状况或者无线设备故障,在做试验时,他就无须附加各种线缆了。
手术完毕后,伤口也需要恢复时间。
不过过程快速,四五天便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