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潇潇那段关于“李白”的视频,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激起的是滔天的、感性的巨浪。
那么,何镜山教授这篇从建筑学角度,对盛唐古城进行“显微镜级”解剖的雄文,便是在这巨浪的中心,又引爆了一场理性的、却更为剧烈的海底地震。
地震的余波,迅速从“营造学社”这个专业的学术论坛,扩散到了整个互联网。
当何教授的文章,被各大新闻媒体、历史博主、文化大V,用各种极具冲击力的标题,转发到微博、知乎、抖音等公众平台时,一场远比“偶遇李白”时更为深刻、也更为广泛的全民大讨论,被彻底点燃了。
之前,人们惊叹于“活着的李白”,那是一种对“神迹”的、近乎于虚无缥缈的仰望。
而此刻,当何教授将那座古城的一根根斗拱、一块块砖瓦、一条条里坊,都掰开了、揉碎了,用最严谨的学术论证,告诉所有人,这副“骨骼”同样是“神迹”时,人们才真正地、第一次具体地、清晰地,感受到了青瑶山庄这座“奇迹之城”,到底可怕在何处。
“我……我他妈直接跪了!我之前还以为,就是花钱多,做得比较像而已。现在看了何教授的分析,我才知道,这根本就不是‘像’,这就是盛唐长安啊!”
“有没有建筑系的大佬出来说句话?这个‘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为什么何教授说它跟唐招提寺的如出一辙?”
“楼上的,我就是学这个的,我用我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跟你保证,别说国内,全世界,你都找不到第二个能把唐代木构做到这种程度的仿古建筑!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就像何教授说的,我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完整的图纸和资料!这他妈就是个悬案!”
“所以,问题来了。一座完美的、本不该存在的长安城,和一个活着的、本不该存在的李白,同时出现在了一个地方……各位,你们不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正在被按在地上疯狂摩擦吗?”
“别说了,我现在严重怀疑刘楚园长家里,是不是有台时光机!或者他干脆就是从唐朝穿越回来的!”
“只有我一个人在好奇,建这么一座城,到底要花多少钱吗?几百亿?几千亿?我感觉我的想象力,已经跟不上刘园长的钞能力了……”
舆论,在经过了数小时的发酵后,开始自发地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玄学派”。他们坚信,这背后一定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否则根本无法解释这一切。
另一派,则是“考据派”。他们疯狂地在网上搜寻着关于刘楚、关于青瑶山庄的一切公开信息,试图从他过往的经历和山庄的建设历程中,找到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
而所有的疑问、所有的猜测、所有的震撼,最终,都如同百川归海一般,汇集到了一个地方——
青瑶山庄的官方网站。
以及,那个最终极的问题。
“图纸,究竟从何而来?”
……
园长办公室内。
孙浩然看着光幕上,那几乎要让后台服务器彻底崩溃的、雪花般的留言和提问,感觉自己的血压,已经飙升到了一个危险的数值。
“园长,这……这怎么办?”他看着气定神闲、还在慢悠悠品茶的刘楚,声音里带着哭腔,“何教授这篇文章,比昨天那个李白的视频,杀伤力大太多了!昨天那个,我们还能用‘企业机密’、‘商业表演’来搪塞一下,可现在,人家是直接从学术上,把我们给架在火上烤了!这要是回答不好,我们整个山庄的信誉,都要出大问题的!”
“我们复刻得太真了,现在,反而成了最大的破绽。”
刘楚放下茶杯,看着这位快要急出心脏病来的副手,终于开口了。
“老孙,你觉得,这世上,最强的武器是什么?”
“啊?”孙浩然被这个没头没脑的问题,问得一愣。
“是真诚。”
刘楚脸上,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真诚才是必杀技!”
“去吧,用官网的账号,发一首打油诗,算是先回应一下大家的热情。”
“打……打油诗?”孙浩然的眼睛,瞪得像铜铃。
在这种全网瞩目的、堪称危机的关头,发一首打油诗?
刘楚也不解释,只是缓缓地,念了四句。
“何老慧眼识珠玉,晚辈惶恐汗浸衣。哪有神仙授天工,无非匠人磨铁杵。”
孙浩然将这四句诗在嘴里反复咀嚼了几遍,眼神,渐渐地从困惑,变成了震惊,最后,化为了深深的、难以言喻的敬佩。
高!
实在是高!
既用“晚辈惶恐”的姿态,表达了对何教授的尊敬;又用“无非匠人磨铁杵”的说法,将那“神迹”的源头,归结于了“努力”和“笨功夫”,轻描淡写,却又充满了力量。
这首打油诗一出,瞬间便能将那剑拔弩张的对峙气氛,缓和下来大半。
“我……我这就去办!”
孙浩然领命,匆匆而去。
而刘楚,则是在孙浩然离开后,才不紧不慢地,打开了自己的个人微博。
他看着那个被无数人@了上万次的话题,看着何镜山教授那篇被顶在最上方的文章,沉吟了片刻。
然后,他按下了转发键,开始编辑文字。
他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任何煽情的语言。
他的文字,冷静,克制,却又在每一个字里,都蕴含着一种足以让任何人头皮发麻的、恐怖的偏执与真诚。
“@何镜山教授:何老,您好。晚辈刘楚,有幸拜读了您的大作,对您的学识与严谨,晚辈发自内心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您文章中提出的每一个细节,都说对了。您最后的那个问题,更是问到了核心。”
“您问,图纸从何而来?晚辈可以真诚地回答您:没有总图。”
“我们没有,也从未有过一份,所谓的‘大唐长安城营造总图’。”
“我们有的,只是无数份残缺的、零散的、甚至自相矛盾的史料、壁画、出土文物拓片、以及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
“您看到的,那座还算完整的‘盛唐古城’,并非是基于一份完美图纸的‘复刻’。恰恰相反,它是在无数的碎片之上,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和我们自己的理解,进行的一次‘重构’。”
“您看到的,大唐食府那组与唐招提寺如出一辙的斗拱。是因为我们的团队,曾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唐招提寺金堂的每一个构件,都进行了毫米级的扫描与建模。随后,我们的结构工程师,用超级计算机,对这组斗拱的内部榫卯结构,进行了超过三百万次的受力与耐久度模拟,最终才选定了现在这个,我们认为最接近历史原貌,也最为安全的方案。”
“您看到的,那民居屋顶上,看似朴拙的‘四铺作,单拱偷心造’。是因为我们的历史顾问团队,曾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将敦煌三百二十三个洞窟中,所有描绘了民间建筑的壁画,全部进行了高清修复与细节对比。我们统计了超过一千七百个民居屋顶的样本,最终才总结出,这,或许才是当时最大概率的、属于‘寻常百姓家’的形制。”
“您看到的,那每一处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城墙垛口的尺寸,参考的是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出土的墙砖数据;朱雀门的门钉排布,遵循的是《周礼·考工记》的礼制记载;街道的明沟,其坡度与走向,是我们根据长安城的整体地势,进行了无数次流体力学模拟后,得出的最优解……”
“我们,没有什么神仙授予的天工图。我们有的,只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游客的责任。”
“我的理念很简单。当一位游客,愿意花费五十元门票,从天南海北,来到我的山庄,走进这座古城时,我便有责任,让他看到的每一块砖,踩到的每一寸土,都是‘对’的。”
“这种‘对’,无关成本,只关乎态度。”
“我们只是用了一点,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值钱,也最珍贵的‘笨功夫’而已。”
“再次感谢何老的指点与认可。青瑶山庄,随时欢迎您,前来亲身勘察,斧正疏漏。晚辈,扫榻以待。”
这篇长文,在发布的瞬间,便被早已等候在刘楚微博下的、数千万网友,看到了。
在经历了短暂的、死一般的寂静之后。
整个互联网的舆论场,彻底爆炸。
如果说,之前的李白和何教授的文章,是两场八级地震。
那么,刘楚这篇云淡风轻、却又在每个字里都透出“魔鬼”气息的回应,便是一场,足以将整个板块都彻底颠覆的、十二级的海啸。
陈睿,那位年轻的建筑师,在看完这篇回应后,呆呆地坐在电脑前,久久无法言语。
他脑海中,只剩下了一句话。
“疯子……这他妈,就是个疯子……”
一个,用无限的资金,无限的技术,无限的耐心,去追求一个“绝对完美”的、值得所有人敬佩的疯子。
而此时此刻。
远在上海的一间书房内。
何镜山教授,也正对着屏幕上,刘楚的这篇回应,沉默不语。
许久之后,他才颤抖着,拿起了桌上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他的得意门生。
“老师?”
“小王,”何镜山的声音,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复杂的情绪,“去,帮我联系一下青瑶山庄。”
“就说……就说我们下周,想组织一个营造学社的专家团,过去……过去学习一下。”
“不,不是学习。”
何镜山顿了顿,似乎在寻找一个更准确的词。
“是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