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记忆,通常是短暂而喧闹的。
一个热点,往往在登上顶峰后的数小时内,便会被新的、更具娱乐性的话题所取代。
然而,由潇潇那段视频所引爆的、关于“李白”的讨论,却像是一颗投入深海的核弹,其掀起的波澜,非但没有平息的迹象,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激荡起了更为深远、也更为汹涌的暗流。
最初的狂热与震惊过后,当大众的情绪稍稍平复,一些更为理性的、充满探究精神的声音,开始浮出水面。
人们在反复观看那段二十五分钟的视频时,渐渐地,将目光从那位光芒万丈的谪仙人身上,移开了一部分,投向了他身后那座沉默的、却又无处不透露着恢弘与考究的——盛唐古城。
如果说,李白是这座古城的“魂”,那么,这座城,便是承载这道绝世之魂的“骨”。
而当人们开始仔细审视这副“骨骼”时,一股比见到“活着的李白”时,更为深刻、也更为令人毛骨悚然的震撼,才真正地,开始在专业领域内,蔓延开来。
深夜,国内最顶尖的建筑学论坛“营造学社”的服务器,正承受着远超平日十数倍的访问压力。
一篇刚刚发布不到一个小时的、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泰斗级人物——何镜山教授亲笔撰写的文章,被管理员用最醒目的红色字体,永久置顶在了首页。
文章的标题,充满了学术性的严谨,却又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巨大的情绪波动:
《管中窥豹,可见神龙——从建筑形制与里坊结构,浅析青瑶山庄“盛唐古城”的营造法式》
陈睿,一名刚刚工作三年的青年建筑师,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和作者时,心脏猛地一跳。
何镜山教授!
建筑学界无人不知的“何一刀”!他以学识渊博、眼光毒辣、批评起当代的仿古建筑来,从来都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而着称。国内多少个号称耗资数十亿的“古城”、“古镇”,都被他那支犀利的笔,批得体无完肤。
陈睿自己,前天刚刚从青瑶山庄回来。那座盛唐古城带给他的震撼,至今还萦绕在心头。作为一名建筑师,他本能地感觉到那座城的不凡,却又因为知识所限,无法准确地说出,它到底“神”在何处。
而此刻,“何一刀”的文章,无疑是为他,也为所有抱有同样困惑的专业人士,送上了一把解剖这头“神龙”的、最锋利的刀。
他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点开了文章。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多余的寒暄,文章的开头,便是数张并列的、高清的对比图。
左侧,是潇潇视频中,那条天下第一街“朱雀大街”的截图。右侧,是唐代长安城的平面复原图。
“……长久以来,我们对唐长安城的印象,都停留在‘棋盘式布局’这个笼统的概念上。但其真正的城市设计精髓,在于‘里坊制’。这是一种用高大的坊墙,将城市空间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封闭的居住单元的制度。坊墙之内,是静谧的住宅区;坊墙之外,是喧闹的商业街。这种‘动静分离’的设计,构成了唐代城市独有的秩序感。”
“青瑶山庄的‘盛唐古城’,最让我感到震惊的,并非是它复原了多少座唐代建筑,而在于,它精准地、甚至可以说是固执地,复刻了这种‘里坊制’的灵魂。诸位请看,视频中,主角一行人从繁华的朱雀大街,拐入一条小巷,周遭的喧嚣便瞬间消失。这不是偶然,这是设计。因为,他们穿过了一道无形的‘坊门’,进入了一个独立的‘里坊’单元。”
“这种由开放到封闭,由喧闹到静谧的空间转换,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远比单纯地欣赏一栋栋仿古建筑,要来得深刻。它让游客在无意间,体验到了唐朝人最真实的‘日常’。青瑶山庄的设计者,显然深谙此道。他在乎的,从来不只是‘好看’,更是‘合理’。”
陈睿看到这里,只觉得一股电流从脊背窜起。
他想起来了!
他当时和朋友,就是从朱雀大街上的一家茶楼出来,想找个地方上厕所,便随意拐进了一条小巷。就在拐进去的一瞬间,那股喧闹的人声,真的就像是被隔音玻璃挡住了一样,瞬间就小了下去。巷子两边,是高大的、没有任何商铺的夯土墙,墙内是错落的屋檐,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当时他还和朋友开玩笑,说这里的隔音效果真好。
现在想来,那哪里是隔音效果!那根本就是一道无形的、属于“里坊”的边界!
他心跳加速,继续向下看去。
文章的第二部分,开始对建筑的“细节”,进行惨无人道的、显微镜级别的分析。
这一次,何教授贴出的是一张大唐食府的屋顶高清截图,与一张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唐代壁画中宫殿的复原图,还有一张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的实拍照片。
三张图,并列在一起。
“……如果说,‘里坊制’是这座城的‘骨’,那么,‘斗拱’,就是这副骨骼上,最为精妙的‘关节’。唐代建筑的恢弘、舒展、大气,一半以上的功劳,都要归功于其独特的斗拱结构。它不仅是承重构件,更是等级与美学的象征。”
“请看大唐食府的这组斗拱。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偷心造。其出挑之深远,造型之雄大,与唐招提寺金堂的斗拱,如出一辙!这已经不是‘相似’,而是‘复刻’!我甚至可以断定,其内部的榫卯结构,都必然是严格遵循了唐代《营造法式》的规矩!”
“再看这一张。”
何教授又放出了一张普通民居的屋檐细节图。
“这一组,是四铺作,单拱偷心造。造型明显比官式建筑要简洁,质朴。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设计者,对唐代建筑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他知道,什么样的建筑,该用什么样的斗拱,该配什么样的屋顶。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文章的下方,是一连串触目惊心的细节对比。
城墙垛口的形制与尺寸。
朱雀门门钉“纵九横九”的数量与排布。
街道两侧排水沟“明沟”的走向与深度。
甚至,连金吾卫巡街时,腰间佩刀的形制,都被何教授考证出,是唐代仪卫所用的“障刀”,而非实战的“横刀”。
这已经不是在写一篇建筑分析文章了。
这简直就是在用一把手术刀,将这头名为“盛唐古城”的神龙,一片片地,将它的鳞甲、筋骨、血肉,都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而展现出来的结果,只有一个词——
完美。
一种不容置疑的、超越了时代认知的、绝对的完美。
文章的最后,何教授的笔锋,终于带上了一丝无法抑制的、巨大的困惑。
“……作为一名研究了五十年中国古建筑的学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关于唐代建筑的资料,大多是残缺的、零散的。我们能复原其大概的样貌,却很难做到,将其内部所有构件、所有细节,都完美地重现。更不要说,是建造出一整座,拥有数百栋不同等级、不同功用的建筑,且无一处错误的‘城市’!”
“这已经超出了‘考究’的范围,近乎于‘神迹’。”
“建造这样一座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海量的资金,更是需要一份,我们这个时代,本不应该存在的、完整的、精确到每一根榫卯的‘大唐长安城营造总图’。”
“在文章的最后,抛开一个建筑学者的身份,我只想以一个普通人的名义,向青瑶山庄的建造者,刘楚先生,提出一个问题。”
“请问,这些图纸,您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的?”
这最后一句话,如同一声惊雷,在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陈睿呆呆地看着屏幕上那最后一行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他猛地想起了那个在网上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关于“李白”的分析——“青瑶山庄,给了我们一个,活着的灵魂。”
而现在,何镜山教授的这篇文章,却用一种更为冰冷、更为确凿的方式,告诉了全世界——
何止是灵魂。
青瑶山庄,连那一副本该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完美的“骨骼”,也一并,从坟墓里,挖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