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项,唐代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着名将领,官至天德军使,活跃于晚唐边疆战事与军事改革的关键时期。其生平虽未单独载入正史列传,但在《旧唐书·武宗纪》《新唐书·回鹘传》及唐代边镇文书、墓志铭中多有记载,是晚唐时期抵御外侮、整顿边军的重要将领。
徐项出身于将门世家,祖籍陇右(今甘肃、青海一带),家族世代戍守边疆,自祖父辈起便在河西、朔方等军镇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受家族熏陶,徐项自幼习武,精通骑射与兵法,尤其擅长骑兵战术与边疆防御部署。青年时期,他以门荫入仕,投身朔方军,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过人的勇武与谋略,在抵御吐蕃侵扰的战事中屡立战功,逐步晋升为军虞候、兵马使。
唐武宗即位后,国力渐有复苏,朝廷决心加强边疆防御,打击回鹘、吐蕃等部族的侵扰。会昌元年(841年),徐项因在朔方军的突出表现,被调往天德军(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任天德军副使,协助节度使管理军镇事务。天德军地处北疆要冲,是防御回鹘南下的重要屏障,当时因长期战事与管理不善,军镇兵力空虚、军备废弛,士兵战斗力低下。徐项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军纪,淘汰老弱残兵,招募青壮年充实军队,并加强军事训练,尤其注重骑兵的机动性与协同作战能力。他还亲自勘察边境地形,重新规划防御工事,修复废弃的烽燧与城垒,构建起一套严密的边境预警与防御体系。
会昌二年(842年),回鹘内部分裂,乌介可汗率部南下,侵扰天德军辖区,掠夺边民财物,威胁北疆安全。时任天德军使因年老体弱,难以承担指挥重任,徐项临危受命,代理天德军使职务,率军抵御回鹘。他采取“诱敌深入、分而击之”的战术,先派少量骑兵示弱,引诱回鹘军队进入预设的埋伏圈,随后亲率主力部队发起突袭,同时命令边境烽燧全线预警,调集周边军镇兵力增援。经过数日激战,徐项率军大败回鹘,斩杀敌军数千人,缴获牛羊数万头,成功击退乌介可汗的进攻,保卫了北疆边境的安全。此战后,徐项因战功卓着,被正式任命为天德军使,朝廷还赏赐其大量金银财物与土地,以表彰其功绩。
会昌三年(843年)至会昌四年(844年),徐项多次率军出击,抵御回鹘残余势力的侵扰,先后在漠南、河西等地与回鹘军队交战,均取得胜利,逐步肃清了北疆的回鹘威胁。同时,他积极配合朝廷的军事改革,推行“募兵制”,整顿军镇财政,严惩贪污腐败的军官,提高了士兵的待遇与战斗力。在他的治理下,天德军成为晚唐北疆最为精锐的军镇之一,不仅有效抵御了外侮,还为朝廷稳定边疆局势提供了重要保障。
徐项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还注重边疆民生与经济发展。在驻守天德军期间,他组织士兵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以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同时,他鼓励边境贸易,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缓解了边疆的民族矛盾。他还重视文化教育,在军镇中设立学堂,教授士兵与边民子弟读书识字,传播儒家文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驾崩,唐宣宗即位。宣宗上台后,调整边疆政策,对部分将领进行调动。徐项因长期戍守北疆,积劳成疾,加之与朝中部分大臣政见不合,被调回内地,任右金吾卫大将军,负责京城的守卫工作。回到内地后,徐项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作风,恪尽职守,整顿京城防务,为维护京城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大中二年(848年),徐项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其为检校司空,谥号“忠武”,以表彰其一生为国家边疆稳定与军事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徐项的一生,始终坚守边疆,抵御外侮,在晚唐边疆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忠诚爱国的品格,为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稳定边疆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整顿边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的举措,不仅巩固了晚唐的边疆防御,也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其事迹虽散见于各类史料中,但依旧能展现出一位晚唐将领的风采与担当,成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