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衮,唐代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官员,官至殿中侍御史,其生平虽未载入正史列传,却在《旧唐书》《新唐书》的纪传及唐代碑刻、文集中考见踪迹,是晚唐官场中兼具实干精神与清直品格的典型官员。
徐衮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先祖可追溯至南朝梁陈时期的士人阶层,家族世代以儒学传家,重视经史研习与名节修养。自幼受家风熏陶,徐衮勤奋苦读,精通《春秋》《礼记》等儒家经典,尤其擅长书法与策论,青年时期便以才学闻名乡里。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徐衮通过科举考试及第,初授地方县尉,负责地方治安与文书管理。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整顿吏治,严惩地方豪强勾结胥吏欺压百姓的行为,同时兴修水利、劝学兴农,短短三年便使所治县域民风淳化、百姓安居,因政绩突出被举荐入朝。
开成元年(836年),徐衮入朝任职,初为监察御史里行,负责监察百官言行、弹劾不法之事。他性格刚直,不避权贵,上任不久便因弹劾京兆尹属下官吏贪赃枉法而崭露头角。当时,京兆尹李石执掌京城政务,其亲信幕僚利用职权巧取豪夺,百姓怨声载道,朝中官员因忌惮李石权势而不敢发声。徐衮经过数月暗中调查,收集到确凿证据后,在朝堂之上直言弹劾,列举该幕僚的多项罪状,最终迫使李石将其革职查办,徐衮也因此获得“清直御史”的赞誉。
开成三年(838年),徐衮升任殿中侍御史,职责范围扩大至监察宫廷礼仪、巡视京城防务及受理百姓冤情。这一时期,晚唐官场党争激烈,牛李两派相互倾轧,不少官员卷入其中,而徐衮始终保持中立,专注于本职工作。他多次巡视京畿地区,严查地方官员虚报政绩、苛捐杂税等问题,先后上疏弹劾三名州刺史,均得到文宗的认可与采纳。同时,他重视民生疾苦,每逢京城附近发生灾荒,便及时上奏朝廷请求赈灾,并亲自前往灾区安抚百姓、监督粮款发放,避免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被百姓称为“徐青天”。
徐衮不仅在政务上勤勉尽责,还在文化领域有所贡献。他擅长楷书与隶书,其书法作品笔法端庄工整、苍劲有力,当时不少官员与文人争相收藏。开成四年(839年),他受文宗之命,与着名书法家柳公权一同修订《开成石经》,负责校对经文、书写碑刻,历时一年完成这项工程。《开成石经》共刻儒家十二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徐衮的参与为其流传后世提供了重要保障。
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驾崩,唐武宗即位。武宗上台后,重用李德裕一派,对牛党官员进行打压,徐衮因曾弹劾过李德裕的亲信,被外放为同州刺史。在同州任上,他依旧秉持清廉勤政的作风,整顿地方财政,修复废弃的灌溉工程,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会昌三年(843年),徐衮因积劳成疾在任上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徐衮的一生,始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则,在晚唐政治腐败、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坚守为官底线,以清直的品格、勤勉的政绩赢得了朝廷与百姓的认可。他的事迹虽未被详细载入正史,却通过唐代的碑刻、文集得以流传,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典范。其书法作品与参与修订的《开成石经》,更是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