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巨轮碾过时代的轨道,扬起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肩上,便成了一座山。
任何人都无法挣脱时代的引力,拥有超越历史的视野。
即便是师从着名经济学家郑鸿斌的董远方,这位手握唐海市发展方向的学术型官员,置身于华夏经济社会的狂飙浪潮中,也无法断言,他今天力主的那份以房地产开发为引擎的蓝图,在二十年后,是否会成为一代人心中难以愈合的阵痛。
此刻,他只能做一个“当下”的信徒,在历史的局限性里,奋力搏击。
窗外的唐海市,俨然一个巨大的工地。
塔吊如钢铁森林般林立,搅拌车的轰鸣是这座城市最新的脉搏。
钢铁、水泥这些曾被称作“傻大黑粗”的行业,迎来了它们的黄金时代,散发着令人心醉神迷的财富气息。
在这具象的利益面前,少有人能保持冷静的审慎。
董远方深知,时机稍纵即逝。
他必须趁着眼下这难得的“顺畅期”,为唐海的全面发展扫清障碍。
最让他警惕的,是鑫海集团近两个月异乎寻常的低调。
即便他出手收回一钢厂在唐海港的股份,完成那八家国企持有的鑫海股权交割,这只往日必定龇牙的猛兽,竟也毫无反应。
包括万洲在内的几位常委,在几次会议上,都对他的提案投下了赞成票。
这反常的默契,让一直与他掣肘的程康明,暂时失去了发难的支点。
董远方心里明镜似的:万洲以和平方式,麻痹董远方,以换取万家资产的转移时间。
他无暇深究,必须抓住这权力格局松动的好时机。
化州电气出售、化州重工和唐海水泥产业重组新方案、唐海发展投资公司重组、大力开发房地产和棚户区改造计划,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
程康明苦心经营多年的“铁票仓”,正在悄然瓦解。
公务之外,董远方的私人网络也在高效运转。
卫婉仪引荐了几波颇有实力的商人,无论是收购化州电气,还是参与房地产投资,这些来自京城的客人都表现出强烈的意愿。
推杯换盏间,资源的潮水向着唐海涌动。
阳春三月,华夏人大会的胜利召开,大基建、农业税全免、强军、城镇化……
国家层面的信号清晰无误。
在与秦墨、沈佳慧等人的私下聚会中,董远方抿了一口酒,精辟地总结道:
“紧跟政策,才能有肉吃。”
回到隋家,他逗弄着一双可爱的儿女,享受着片刻的天伦之乐。
岳母陈志蓉随口问起:
“远方,之前你说的那个化州电气,谈得怎么样了?”
董远方无奈地笑了笑,轻描淡写:
“安唐电气那边架子太大,谈崩了。”
在陈志蓉的追问下,他才将安唐电气投资部副部长徐建南的所作所为和盘托出。
对方如何盛气凌人,如何摆架子嫌弃接待,如何在谈判中极尽刁难。
陈志蓉一听,顿时火冒三丈。
她平生最恨的,就是这种仗着身份摆谱、坏了规矩的人。
如今的安唐电气党委书记、董事长苏铭琛,是她一手带起来的学弟,是她从华夏电力系统提拔起来的亲信。
她难得开口请托一次小事,意在让收购流程走个过场,不成想下面的人如此不懂事。
一个电话直接拨给了苏铭琛。
电话那头的苏铭琛听学姐说完原委,又是惶恐又是恼怒。
惶恐的是欠着学姐大人情,这点小事都没办好,恼怒的是徐建南这个蠢材,简直是有眼无珠。
“学姐,您放心,这件事我一定给您和远方一个满意的交代!”
苏铭琛的保证,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