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帅看完这封充满杀机的电报,让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离开会场,立即向总舵手报告,危险迫在眉睫。】
【陈勇额外补充道:之前提到过那位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你们还记得吗?】
【斯诺在1960年访华时采访了晚年的总舵手。当被问及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时,他老人家出乎意料地没有提及外部敌人带来的困境,而是回答了1935年与张的斗争。】
【并且在采访中,他老人家提到:“叶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如果没有他,我就没有脑袋了”。那真的是最黑暗的时刻】。
天幕下
明朝。
朱元璋抚掌赞叹:“临危不乱,忠勇可嘉!这位叶帅,真乃智勇双全之士!一封密电,关乎存亡,他能如此镇定,第一时间做出最正确的抉择,实乃擎天保驾之功!”
朱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道:“老天爷这次终于是选对人了,刚好碰到陈昌浩在开会,无暇理会电报,又恰好碰上叶帅这样一位临危不乱的将军瞧见了电报内容。张得阴谋怕是就此破败了”。
虽说陈昌浩有可能不执行张的命令,但这种假设谁也不敢保证。没有人怀疑这种情况的危急,张飞武艺高强吧,但面对军营里自己人的暗杀,一样惨死在营帐内,更何况是热武器时代,一颗手榴弹就能解决一切。
这种情况下,称此时是最黑暗的时刻,一点不为过,如果不是叶帅,历史可能就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对于这件事的发生,哪怕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得感慨,命运总算是站在了自己这边,天命所归,天命所归啊。
【当时,红一远在俄界,核心纵队身边只有三军团,总舵手找到彭总,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彭总提了一个问题,在被迫的情况下,可不可以扣押人质。意思是,我们的实力相比其他两个军相差太远。如果能够率先扣押其核心人员的话,事情就更好办了。】
天幕下,三国,蜀汉。
诸葛亮神色凝重:“彭总此问,实为情急之下的无奈之策。实力悬殊,若内讧火拼,无论胜负,部队精锐都将损失殆尽,革命前途毁于一旦。此乃绝境中的险招……”
刘备点点头,说道:“但貌似也没什么好办法了”。
【总舵手想了一会儿,说,不行,随后他特意去见了徐总指挥。表明张坚持带领左路军南下。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
【徐总指挥回答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总舵手于是告辞而去,随即,他找到核心领导们,进行紧急磋商,为避免斗争他们果断决策率领一、三军团连夜北上。】
天幕下。
唐朝。
李世民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总舵手此举,高明至极!绝不同室操戈,这是仁者之心,领袖气度!再问徐帅,是想争取人心,同时也好探明态度,这是智者之谋。身处险境,还有此定见与胸怀,非常人所能及”。
杜如晦长叹一声:“徐总指挥亦是出于公心,不愿部队分裂。然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总舵手已然明了,徐总虽不赞同张,但亦难下决心与之决裂。此刻,迅速脱离险地,避免自相残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连夜北上’,是痛心,更是果决!”
【9月9日,夜晚。总舵手等人夜奔北上。第二天,部下向徐、陈报告,一、三军团以及核心纵队已经连夜出走了,还放了警戒哨。】
【徐、陈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随即,前面的部队打来电话请示,打还是不打。徐总指挥回答说,哪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道理,无论如何不能打。陈对此完全同意,但他还是派了一个名叫李特的人率一队骑兵前去劝说。】
【在所谓的劝说行动中,李特有动武的倾向,但在总舵手面前站了两个人,一个是彭总,一个李德。】
天幕下,明朝。
徐达听到徐向前总指挥的话,肃然起敬:“‘哪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道理’!徐总指挥深明大义!有此一言,便避免了兄弟阋墙的人间惨剧!”
另一边,朱元璋惊讶的说道:“令人没想到的是,李德居然在这种要命的情况下主动站了出来”。
朱标微笑道:“或许是湘江之后,经历的一系列战役深深的折服了他,成了总舵手的支持者”。
朱元璋点点头,“这人虽然打仗无能了,但立场看样子还是很坚定的”。
【经过一番纠缠,原先四方面军的一部分人回去了。分别之际,总舵手说出了他的临别赠言。他说,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我相信不出一年,你们一定会北上的。你们南下,我们欢送,我们走前面给你们开路,欢迎你们后面来。】
天幕下,各朝古人听到总舵手这番临别赠言,无不为之动容。
唐朝,李世民感慨道:“身处被迫分离之境,言辞却无半分怨怼,只有殷切期盼与宽阔胸怀。‘我们走前面给你们开路’,这是何等的自信与担当!此等气魄,真如光风霁月!”
【就这样,核心纵队率领一、三军团北上的。徐总指挥员心里其实是想跟着走的。但四方面军是他从无到有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部队对这支部队他的感情很深。】
【于是,怀着矛盾的心理,他率领着四军、三十军再度南下,又一次踏了茫茫草地。分别已成事时,北面是核心纵队红一、红三。在俄界,核心领导们做出决议,宣布张犯了错误,但他们把四方面军和张做了切割。红四是红四,张是张。】
【在南面,张裹挟着原先的红五、红九以及朱总等人宣布北面那个领导机关已经没有资格领导大家了,他这里才是真正的领导机关,并且他对总舵手等人发出了通缉令。】
天幕下,三国,蜀汉。
刘备叹息道:“徐总指挥内心之苦,可以想见。一边是正确路线和中央,一边是自己一手带出的队伍……重情重义,难以割舍。中央此举亦是高明,只究首恶,不牵连部队,为日后团结留有余地。”
张飞则对一意孤行,南下的张gt怒不可遏:“篡逆之徒,还敢发通缉令?此贼不除,天理难容!只是苦了朱总司令等人,身陷囹圄,还要与之周旋……”
诸葛亮缓缓说道:“没办法的事,南下没有希望,倒是希望朱总能凭借五、九军团把剩余部队带回去,朱总在南下部队,虽为不幸,然亦幸事也”。
【总舵手说南下没有希望。而张说南下才是出路,可如今口舌之争已经没有意义,一切的一切只能交给战场上的胜负去决断了。】
【草地分兵之后, 部队分成了两部分, 核心纵队率一、三军团北上, 南下得张带着红四以及原本的五、九军团走南下。】
【此时北上部队的人数已经不满1万, 于是打算将部队改编,名为陕甘支队。以部队现在的规模, 要在敌军眼皮子地下打游击,实现预定的川陕甘计划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
天幕下,明朝。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显示的北上部队渺小的数字,眉头紧锁:“不满万人,人困马乏,强敌环伺……这真是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了。能否绝处逢生,就看下一步的决策和行动了。”
【总舵手提出,总的行动方针还是北上, 但由于现在的实力不可能一成不变, 现在应该转移到甘肃东北角或者陕北, 以游击战的形式打通国际联系, 在陕甘地区求得发展,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首先突破天险腊子口。】
天幕下,唐朝。
李靖目光锐利,盯着地图上的腊子口:“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方略,此为上策。然则,这腊子口……一看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险之地!以疲敝之师,攻敌严防之天险,难,难如上青天!”
【腊子口是北上进入甘肃的重要隘口。纵览全局地图, 北边是天险关隘——腊子口, 西边是荒凉绝境, 东边是敌军主力, 南边是来时路,一片茫茫草地。 所以比较而言, 腊子口是最佳的选择,也是关系生死且必须要突破的点。】
天幕下,汉朝。
韩信神情专注地分析着:“四面皆绝路,唯腊子口一线生机。此战,已无退路,非生即死!兵法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眼下形势,正是如此。唯有置之死地,激发全军决死之心,方有可能破此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