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右路军一封封电报的催促下外加前去接应的部队,张见情况实在是拖无可拖了,无奈他肯终于率领部队出发。可才进入草地没几天,他就变卦了。理由是他碰见了一条河,河水暴涨,部队过不去。】
【而部队只有3到4天的粮食,为所有指战员的生命着想,他决定率领部队返回阿坝,并且要求右路军南下回头打松潘。】
天幕下,汉朝。
张良冷笑一声:“借口!全是借口!‘为指战员生命着想’?此言何其虚伪!若真顾及将士性命,当初就该速速北上会师,何必拖延至今?如今半途而废,折返阿坝,徒耗士气和粮草,这才是真正的陷将士于险境!”
刘邦肯定道:“就是就是,明知道松潘打不过了,居然还叫右路军去打松潘,其心可诛”。
【然而身处右陆军的徐总指挥不认可他的话,他身为四方面军的人,当然知道四方面军就有一支专门的造船部队,此时就在左路军,渡过这条河完全不成问题。还有,阿坝那里的粮食肯定比右路军多,右路军都能通过草地,为什么左路军不可以。】
天幕下,唐朝。
李靖沉声道:“徐总指挥此言,一语中的!造船部队在侧,渡河岂是难事?阿坝粮多,更显其‘缺粮’之说站不住脚。右路军条件更苦尚能通过,左路军有何不能?张此举,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而张说,河水很深,不能够过去。但是老实人的朱总是一点面子不给他留,当即找了个当地的藏民。找的藏民说这条河虽然宽,但是水很浅,可以徒步过去,一个说水深,一个说水浅。行动派的朱总当即就派个人去试试。】
【于是老总的警卫员拿着一根棍子,骑着马就下水去,他试了一下,高声喊,水不深,才刚刚到马肚子,大家赶紧过吧。大家一听就纷纷准备下水过河,却被张大吼,不行,现在谁也不准过河。】
天幕下,明朝。
“好!事实胜于雄辩!”徐达一拍大腿,说道:“当着全军的面,戳穿他的谎言!这张已然是恼羞成怒,图穷匕见了!就该让大伙看到他的真面目”。
朱棣也愤然道:“真相大白于天下,他仍一意孤行,强行阻止渡河。此人之专横跋扈,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朱元璋此时反而笑了起来,说道:“这个张自以为自己的计谋完美无瑕。把徐帅、陈两位留在右陆军,想着两位‘自己人’能帮他,又把朱总拉了过来,想着他人老实不争不抢,结果关键时刻压根不和他站一队,各自给他来了一闷棍”。
徐达点点头,附和道:“上位说得对,这个张根本没什么眼光,不懂得审时度势”。
【9月8日,总部再次发电报询问情况,然而张回电里,居然直接命令右路军南下。并且还冒充了朱总的名义发电报。】
天幕下,三国,蜀汉。
刘备勃然变色:“僭越!此乃赤裸裸的僭越!竟敢假冒总司令之名,行欺上瞒下之事!他眼中还有没有纪律?!”
诸葛亮神色无比严峻:“事情的性质已经变了。从路线之争,滑向了对彻彻底底的分裂的深渊。假冒名义,形同篡逆!”
【同日,总舵手回电,提到当前敌人还没部署好,赶紧过来一起行动,希望他纯从大局前途以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
【9月9日,核心领导们再次发去电报,电报直接写明:中央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北出四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军极端不利。】
天幕下,各朝古人看着这一封封苦口婆心、有理有据的电文,看着电文里写的“万望”、“恳切”等字样,心情都无比沉重。中央已做到了仁至义尽,道理也已讲得透彻明白。
三国-蜀汉。
诸葛亮深深的叹了口气,说道:“张已经昏了头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
一旁的刘备缓缓说道:“分裂已成事实,备只是希望,别打起来就行了”。
【同日,张回电。时至今日,请你们凭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御寒得被服等情况能否一举破敌。意思是你们北上能包赢吗?】
天幕下,汉朝。
张良皱紧了眉头:“他开始胡搅蛮缠了!打仗哪有‘包赢’之说?北上虽有风险,但前途光明;南下绝无胜算,死路一条!他这是故意混淆视听!”
刘邦:“确实,知道说不过了,就转移话题。哼,北上之路原本也是形势一片大好得,可硬生生给拖没了,逼得他们不得不过草地”。
【事情到这里其实还停留在口头方面的争论,但一份秘电让事情的危险程度急剧上升。】
【当日,张给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的陈发去了一封密电,翻译人员翻译好后给陈送去。当时,陈正在开会做报告,没有时间看,于是他就示意先给参谋长看。】
【当时在右陆军前敌总指挥部任参谋长的叶帅接过来一看,内容如下:余今长期考虑,目前北进时机不成熟,在川康边建立根据地最为适宜。待革命来潮时再向东北发展,万劝放弃毛尔盖方案,同右路军回头南下。如果他们不听劝告,应监视其行动,若坚持北进,则应彻底解决之。】
天幕下,所有朝代的古人,无论君臣将相,在看到“应监视其行动”、“彻底解决之”这几个字时,无不倒吸一口冷气,瞬间哗然!
唐朝,李世民猛地站起,没有人比他更怕同室操戈了,看到这里,李世民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怒:“‘彻底解决’?!他……他怎敢生出如此歹毒之心!同室操戈,自相残杀,此乃亡军之兆!”
明朝,朱元璋须发皆张,怒吼道:“反了!彻底反了!此贼不除,天理难容!这已非路线之争,而是叛变!是队伍内部最凶恶的敌人!”
三国,刘备扼腕叹息,诸葛亮羽扇停滞,脸上笼罩着浓重的悲凉。刘备缓缓闭上了眼睛,痛心疾首:“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甚至……可能伴随血光之灾。一念之差,不仅断送北上良机,还可能让那么多将士白白流血牺牲”。
天幕之下,一片沉重的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封密电,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彻底撕裂了队伍内部最后一丝温情与信任。一场巨大的风暴和前所未有的危机,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