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太子的奏报抵达紫禁城。
乾清宫内,朱翊钧阅罢书信,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轻轻将信纸放在案上,对侍立一旁的陈矩道:“太子不回来了,要留在河南盯着学田的事。”
陈矩小心翼翼地问:“皇爷,那……坤宁宫那边?”
“如实告知皇后便是。”朱翊钧淡淡道:“身为储君,理当以国事为重。”
消息传到坤宁宫,皇后自然是失落万分,但得知这是儿子自己的决定,且皇帝也表示了支持,她也只能将思念压在心底,吩咐宫人将早已为太子备下的年礼仔细收好……
万历二十四年的春节,北京城依旧在一片繁华喧嚣中如期而至。
得益于朱翊钧多年推行新政,国库充盈,海内晏然,市面上物阜民丰。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直至除夕夜,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节日的海洋里。
各色灯市、庙会人山人海,爆竹声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硫磺的味道。
勋贵官宦之家,车马盈门,相互馈岁……
寻常百姓也换上新衣,走亲访友,畅饮椒柏酒,品尝胶牙饧……
而在除夕这日,天子在华盖殿中赐宴款待文武百官。
很多官员看到太子不在华盖殿中,一下子都联想到了这几日,刚刚传出来的流言。
太子殿下去了河南。
起初,很多官员都不相信,这大冬天的,没事跑那里去作甚。
可这个时候,看到赐宴这种正式场合,太子都不在,当下,也都相信了之前的“流言”。
大过年的都不回来,看来,河南的事情是真大……
当然,信息不对等,出现在各个阶级中。
位高权重的知道,太子到了河南,就是为了学田案,可很多官员,并不知道河南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那边的官员都要倒霉了。
宴会上,丝竹管弦,歌舞升平,朱翊钧对河南之事只字未提,仿佛那场远在千里的风波从未发生。
这份沉稳与莫测,反而让一些知晓内情、提心吊胆的官员更加惴惴不安,这个年过得是既热闹又心虚……
转眼到了正月初六,年味尚未完全散去,朝廷各衙门开印视事。
依制,初八日举行新年第一次大朝会。
这一日,天气晴好,但寒意未消。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于黎明前便齐聚宫门外。
经过年节的放松,不少人脸上还带着些许慵懒,相互寒暄着新年吉庆之语,气氛看似轻松融洽。
辰时正,钟鼓齐鸣,宫门洞开。
百官按品级鱼贯而入……
朱翊钧高踞御座之上,身着衮冕,面容平静,接受着臣工的朝拜。
最初的仪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几位阁臣、部院大臣依次出班,奏报了一些新年祥瑞、地方善政等不痛不痒的事情,一切似乎都与往年无异……
然而,就在许多官员内心开始松懈,以为今日便会如此平稳度过之时,御座上的朱翊钧,轻轻抬了抬手。
侍立一旁的陈矩立刻上前一步,尖细悠长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陛下有旨,众卿静听……”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御座之上。
“今日朝会,朕,想起一个人,想起一桩事。”
“此人,名唤温纯。”
“北直隶真定府人士,嘉靖三十一年进士。初授知县,颇有政声,累迁至都给事中、南京吏部主事,侍郎,万历十五年,调任河南左布政使。”
“据考功司,考成实录记录,温纯在河南任上,考评多为‘称职’乃至‘优等’。”
“其在任期间,正值朝廷大力推行官吏蒙学,广设学田。河南上报,共整备学田数额,位居北方诸省前列。”
“其时,朕心甚慰,以为得一能吏。”
“然,就是这位‘能吏’,这位履历光鲜、考评优异的温爱卿,在其任内,伙同按察使邹学柱等人,欺上瞒下,胆大包天!”
“竟敢指使下属,将各地富户捐献、寺庙划拨、乃至官府清丈出的用以维系蒙学的上万顷良田,通过篡改图册、偷换地契等龌龊手段,大量置换为低洼易涝、贫瘠不堪的田地。”
“轰——!”
尽管早有预感,但当皇帝亲口将这骇人听闻的舞弊案公之于众时,整个皇极殿还是如同炸开了一般!
群臣哗然,交头接耳之声四起,人人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
朱翊钧没有制止殿中的骚动,只是冷冷地看着。
待声浪稍平,他才继续开口,声音陡然提高,带着雷霆之怒:“他们以此等手段,中饱私囊,填补亏空,罔顾朝廷兴学大计,视万千寒门学子之前程如无物!”
“更可恨者,事后竟能凭借此等‘政绩’,或升迁,或调任,安然脱身!”
“直至其死后,才逐渐败露!”
“有多少朝廷德政,被此等蠹虫啃噬得千疮百孔……”
“温纯虽死,其罪难容!邹学柱等人,虽已离任,岂能逍遥法外……”
朱翊钧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视全场:“传朕旨意!”
“追夺温纯一切官职、诰命,查抄其家产,充入学田弥补之用………”
“其子弟族人,有无参与,着有司严查,不得姑息……”
“着令福建布政使司,即刻锁拿邹学柱,押解进京,交三法司会审……”
“河南现任布政使赵彦、按察使王之垣等,虽有失察之咎,然能幡然醒悟,主动请罪,配合查案,整改有力,着令其戴罪立功,限期完成学田清退置换事宜,若再有不力,两罪并罚……”
“此案所涉其他官员、胥吏,无论现任、离任,皆按律严惩,绝不宽贷!”
“通令各省,引以为戒,严查学田及类似官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有敢侵蚀国本、祸乱朝纲者,温纯、邹学柱便是前车之鉴!”
朱翊钧说完之后,略微停顿。
而文武百官稍稍愣神片刻后,便在申时行的带领下,齐道:“陛下圣明……”
“既然说到了学田上了,那朕,还要再多说一句……朕准备在京师筹办京师大学堂……”
百官听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陛下对现在的国子监不满意……想在办一个?